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教材的编排特点:
1.各部分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可以发现;
计算教学内容与量的计量、空间与图形、数学广角、综合实践穿插进行,互相搭配,使教材的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
2.加减法重视笔算算理算法教学。
结合算式,分步出现所学笔算的计算法则,重视“笔算计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条文,
3.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性更强
1)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素材,获得丰富感性认识.如:
长度单位、角的度量、观察物体三个单元,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每部分知识教学后,都安排了探索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例题:
观察、猜测、操作、讨论、感知、感受几何概念,借助长度、图形表象进行推理
单元主题图与例题紧密结合(第4单元)“
4、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落实“双基”
1)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2)教材仍采用集中教学表内乘法的方式编排,乘法口诀仍采用:
“小九九”
3)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根据学生经验设计乘法口诀的教学顺序;
算式排列在口诀的两边,便于理解,自然渗透乘法交换律;
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
(对口令、数青蛙的嘴和腿、数螃蟹的腿)
5、加强“解决问题”教学,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
教材加强各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四能”提供教学的思路、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首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其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总之一般在新知识教学后安排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
然后结合例题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并尽量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加了“连续两问”、“中间问题”的例题
6、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第2、4、6单元),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7、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如第六页和第51页
8、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增加了专项性练习题、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如:
P51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5、20页专项性练习
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P58------P87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有:
乘加乘减、6、7、8、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4个)、观察一个物体、观察立体图形、整理与复习(2个),设计了从练习十二到练习二十二的十个练习。
是本册内容的重中之重。
如图所示:
表内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准确、迅速。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内容属于空间和图形方面,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下面分三个部分来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p58页----p67页内容
即:
乘加乘减、6的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部分。
学习目标是: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个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6的乘法口诀。
2、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的乘法口诀,
学习难点:
6的乘法口诀
突破关键:
认识并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
乘加乘减
58页乘加乘减内容是在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后编排的,目的在于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有较为充足的实际对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内容进行练习,并在计算乘加、乘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
还可为今后既要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分三个层次进行了编排:
第一层次呈现情境图,并把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为学习新知提供素材。
第二层次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
教材呈现出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乘加,一种是乘减。
第三层次是小精灵指出运算顺序。
(在这里,教材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作要求,学生只需要知道在乘加乘减的算式中,先算乘法即可。
)
教学建议:
1、表征现实情境,积累感性经验。
在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摆学具或画点子图等方式表示对情境图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探究积累感性经验。
2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列出的算式除教材两种外,可能还有3+3+3+2或其他算式,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但应重点研究乘加、乘减算式。
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不作要求,只要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乘法即可”
可让学生结合图说明算式的意义,先算那部分,再算那部分,最后明确和小精灵的想法一致。
3、初步感受学习乘加、乘减的意义。
做一做完成后,可让学生说说5×
5+5=30的意义,并说说,还可以写成哪个乘法算式,再说说5×
6的得数,使学生明确:
学习了乘加、乘减,就能用已知的乘法口诀解决更多的乘法问题了,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练习十二教学注意;
1、沟通算式间的联系,掌握记忆口诀方法。
可讨论;
上下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相同?
你能举例说明根据那句口诀想到与他相邻的两句口诀的得数?
2、鼓励多角度观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通过计算两幅图涂色方框个数比较,也可以不计算结合算式比较。
如;
4×
5+3和4×
5+2
教材p60页内容是6的乘法口诀。
它的编排与前面2---5的乘法特点口诀的编排体系略有不同。
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实物图下以列表的形式揭示豆荚数与过程豆子数的对应关系,将相同加数作为隐蔽条件。
这样的编排可以突出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及累加过程中的得数,为归纳乘法口诀奠定基础,同时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2、教材不再给出点子图模型,只是让学生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和编制6的乘法口诀,促使学生进行抽象数学思考。
3、例6中的所有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都是不完整的,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本课教学建议:
1、强调对连加过程中得数的认识。
结合实物,填好表格后有顺序地读一读,然后,利用数轴模型,分别画出1个6,2个6,3个6……是多少,并圈出相应的得数,增强学生对于这些数据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自主完成乘法算式的整理和乘法口诀的编制。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不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不完整的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填完整,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课组织学生观察相邻两句乘法口诀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设计丰富的练习形式记忆乘法口诀。
可利用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并针对三六、四六、六六等较为难记的口诀进行重点练习。
4、关于练习十三:
注意:
1、指导学生分类记忆口诀一类是一想就会的,如:
一六得六
一类是比较熟悉的,如:
二六十二、五六三十,对这两句要重点记忆,最后一类是不太熟悉的,可用乘法口诀间的关系进行记忆:
六六得几就想五六三十,再加六得36,这样分散难点,减轻负担
2、注意收集学生错例,进行重点练习
1、注意沟通乘法口诀间的联系
七题应先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并进行示范。
完成两行两列后思考:
2的口诀是否只有两句?
使学生认识到:
二六十二既是六的口诀,又是二的口诀,这样在以后计算除法时才能很快算出商。
最后说说练习中发现的规律。
2、对数进行多模式表征,发展数感
8、9题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9题的要求更高些,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某一个数为例,让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去表征它,如:
12=10+2=3×
4=2×
6=20-8…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计算中灵活地进行算法的选择。
可通过访谈。
了解学生错题的原因,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指导训练
解决问题(例七)
编写意图:
1、两个问题有如下特点:
数据相同,问题相同,情境相似,只有数量关系不同,目的在于学会根据四则运算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
2、本例题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即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教给学生怎样初步理解问题,怎样画图理解题义,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回顾检验。
这个环节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题义,并逐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
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认真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即:
题中告诉了哪些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用摆学具或者画图的方法将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在分别说说所画的图表示的意思,突出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从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两个方面,将具体问题和运算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可以允许学生用其他的方式理解题义,分析数量关系,表征自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只要合理都应予以鼓励,对表达不清的,教师应帮助他们逐步完善。
3、要让学生不断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在最后一个环节:
即解答正确吗?
应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回顾,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认识到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然后让学生检查画图是否正确,再看算式是否表达了图的意思。
练习十四的建议:
1、1、2题比较简单,但要说清楚怎样想的?
为什么这样列式?
你的图画的对吗?
帮助学生收集选择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2、4、5、9题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较多,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为此:
要让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文字、图、情境模拟、对话、标注等多种方式表征数学信息,感受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运算意义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3、8题、11题含有隐含条件,并通过计数汉字的笔画,大象的脚趾,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素材,体会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比,加强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和表达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征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重视画图方法的指导和画图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一)(建议两课时教学)
一、学习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如下表:
与实验教材比较:
删除对称相关知识,增加观察立体图形,观察素材全部发生变化。
通过三个例题的学习,初步落实课标(2011)关于几何教学中的三个核心思想和目标: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问题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
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重点是:
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难点:
圆柱体侧面的形状图和球体的各个面的形状图
关键是: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不建议教师采取转动观察物的方式进行观察。
例一:
观察实物,使学生认识到;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
为读懂情境图,可通过“看图——找位置;
看图——想形状”两个层次的活动,唤醒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把图中与所看到的的形状对应起来,从而顺利进行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并作出正确判断。
例二呈现观察长方体的情境图,,与例一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分别从前面(正面)、左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初步渗透三视图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
例二从上面观察的学生是站在长方体右面俯视的,这里只是让学生能辨认从这个位置所观察的图形的形状,真正的三视图中的俯视图,应是站在物体的正前方俯视的视图,教师在正式教学三视图时要注意这一点。
例三属于解决问题的内容。
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重在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图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培养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这里不必要拔高,因为在以后还会学习到.
关于练习十六:
一、二、三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同,,关于第五题,可让学生将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重点是从上面看到那些面。
想象:
“从上面看到的两个正方形如果画下来是什么形状?
”,在方格纸上画下来。
完成后,再换几种摆法进行练习。
第三部分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11课时教学)
一、学习内容
◆7、8、9的乘法口诀
◆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
2、能熟练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间的实际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
自主编制乘法口诀,所以要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一是如何较好地记忆口诀,二是在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
内容安排及特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及时前面乘法口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建议:
1、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
2、重视口算教学,发展运算能力,《课标(2011)》对表内乘法明确提出要求:
“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所以,本单元是非常重要的口算教学。
3、早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解决问题过程中,继续鼓励学生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运算。
5、练习时,应注意变换方式,多组织游戏盒比赛等活动,如可以采取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把乘法口诀编成拍手歌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
以激发兴趣,熟记口诀,提高效率。
6、建议11课时
总之:
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
下面就每个例题进行具体分析:
例一例二例四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例一直接操作七巧板,列表呈现连加结果,最后完整口诀;
例二利用例1思路,观察分析军乐队排队的情境,引出8的连加结果,小狗连跳的方式在数轴呈现,进而完整口诀;
例4继续利用七、八的乘法口诀编排思路,观察分析赛龙舟后以袋鼠连跳的方式数轴呈现连加结果,促使学生边看图边推想,最后完整口诀。
7、8、9的乘法口诀逐步提高抽象程度,渗透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自主编制口诀的过程。
怎样才能记住口诀?
教材中的填表、填方框一定要重视,连加填好表格方框后一定要记住,记不住怎么办?
一定要改进记忆方法,就让学生默写记,以七为例,7、14、21、28,后面记不住了怎么办?
加、35,加:
42、49…而且是边写边读边看是怎么说的,这样就像记英语单词一样,多种感官同时关注到被记忆对象,通过前面的7、14、21就记住了后面的四个数,28、35、42、49,。
用这种方法后面的8的口诀,9的口诀,都可以当堂记住,这样记住以后再来上课,一七锝七、二七十四…这样就记住了,而且在默写的过程中又回到了乘法的本义,把前面的乘加也用上了。
对于9的口诀,当然除了上面默写记的方法外,还可以使用乘减的方法,例如二九就20减2,三九就30减三,四九就40减4等等。
练习十七10、练习十八11题、练习二十6题都是是探索规律的练习,利用题组沟通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记忆乘法口诀同时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思考的能力。
例三教学有多余条件的、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渗透了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分3个层次进行编排;
第一层次包括情境图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其中,情境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必须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
例题依然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怎样解答”环节重点突出对必要信息的的选择和分析,继续突出以画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强调运用乘法的意义选择乘法运算解决问题。
“在解答正确吗”这个环节,借用小精灵的话对数量关系进行总结与概括。
初步感悟数量、单价、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二层次:
即“想一想”部分:
借助第一层次的经验解决类似问题,其作用筒“做一做”
第三层次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即培养“四能”,同时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购物经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不要求理解数量、单价、总价之间的关系,只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模型的典型实例,不要进行高度抽象概括以避免程式化。
例六
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加减乘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的问题。
教材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阅读理解”和“分析解决”环节。
阅读理解重在引导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并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理解这个含义涉及到信息的转换,即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2人”转换为“一共需要32个座位”
分析与解决部分,呈现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与解决步骤,使学生明白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策略。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考方法
如果学生有其他策略,应予以肯定。
在“解答正确吗?
”这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思考3个问题:
“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用到了哪些方法?
”“怎么知道是否能坐得下”,以逐步让学生学会回顾和反思的方法。
这些策略学生能想到几种就出现几种,不必都讲。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只是让学生产生兴趣。
关于整理与复习:
是对表内乘法两个单元内容的归纳整理。
第一层次即第一题,突出让学生动手,写出乘法口诀并整理。
既包括背诵、写口诀的环节,又包括让学生建构整个表内乘法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整理。
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简明的整理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动态形式呈现第2题表格,让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达到对所学知识合理、完整地建构。
“你知道吗?
”
呈现了乘法口诀的数学史以及“九九歌”的由来,同时呈现竹木简的文物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由于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标准(2011)》要求学生在学段结束时达到每分钟口算8~10题,所以在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
1、运用多种形式记忆口诀。
练习十七中:
3、4题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口诀推出没有记住的口诀,如:
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忘了,可以通过:
“比5个7多7”或“比7个7少7”推出。
2、沟通算式之间的联系,记忆口诀
讨论7×
2和7×
3之间的联系。
举例说明:
怎样根据一句乘法口诀想到与它相邻的两句乘法口诀的得数?
从而记忆口诀。
3、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掌握乘法口诀。
4、利用乘加、乘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口诀。
如;
比较7+7+7+5与7×
3+5,
5、注意收集学生错例重点练习。
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指导和训练。
6、通过对比发现规律,沟通相邻乘法口诀的联系。
包括以下3类:
一是7和8的乘法口诀,如:
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等,二是积相近的口诀,如:
二九十八、二八十六、七八五十六、六九五十四等,三是积的十位与个位数字相对调的口诀,如:
四六二十四、六七四十二、三九二十七、八九七十二等
对于学生易混、易错的乘法口诀要加强重点的对比练习。
本单元结束后,除了课本中练习,还应针对本班实际,补充针对性练习,达到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平均错误率6%。
可补充如下形式的练习:
1、游戏:
找朋友
二七(
)
三七(
六七(
四七(
)(
)七三十五
(
)七四十九
2、一根绳子场7米,6根同样长的绳子共有多少米?
3、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
8=24 6×
6=36
24=□×
□
36=□×
□
24=□×
□×
□36=□×
□5、
4、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
61=□×
□-□
□-□
7×
8-16=8×
5×
7+21=7×
□
5、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
七(
)六十三
五九(
八(
)七十二
)九二十七
)九七十二
(
)九六十三
)三十六
6、照样子,看得数说有关9的口诀及算式
18:
二九十八
2×
9=18
9×
2=18
81、36、63、45、54、27、72、9
7、选一选、填一填、连一连、按规律写数
81、36、63、45、54、27、72、9
最后组织学生全面回顾自己的收获。
利用成长小档案,还可让学生说说获得哪些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记忆口诀方法,表征数学问题方法等,也可以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