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106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八 农业发展区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

5.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D.品种丰富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该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因而属于混合农业,D正确。

第5题,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生产,不使用化肥,具有绿色优质的特点,C正确。

高考题组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川文综)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

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NO

和PO

的浓度数据。

读表回答6~7题。

河流

NO

(μmol/dm3)

PO

32.9

0.6

78.5

1.6

17.5

0.2

121.0

0.4

6.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B.②C.③D.④

7.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

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B.均不会增加

C.NO

减少PO

增加D.NO

增加PO

减少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比较四条河流,亚马孙河流域人烟稀少,工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最少,农业化肥使用量也最少,因而河水中的NO

浓度最低,对应表中的河流③,故选C。

第7题,黄河下游以“地上河”闻名,河床高于两岸,两岸地表径流难以汇入黄河,因此,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后,NO

的浓度均不会增加,故选B。

高考题组四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重庆文综)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8~11题。

8.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

9.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  )

10.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

11.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

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

答案 8.C 9.B 10.A 11.B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稠密,众多的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C项符合题意。

第9题,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图中①地区发展的只是玉米种植,③地区发展的只是果树、蔬菜,④地区是奶牛、肉牛为主的畜牧业,排除A、C、D三项。

②地区既有畜牧业、又有玉米种植业,属于混合农业,B项符合题意。

第10题,由于①区域位于休伦湖与伊利湖之间,湖泊对①区域影响,使得①区域降水增多,冬季气温增高,夏季气温降低。

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本地区地处中纬度,冬季农作物停止生长,据此排除C、D两项。

夏季气温降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排除B项,夏季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A项符合题意。

第11题,本地区原始森林分布较广,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森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B项符合题意。

浙江文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12~13题。

12.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13.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对比两图,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低,A项错。

丙地比乙地地势稍高,排水条件略好,因此耕地开发条件丙地比乙地好,B项正确。

丁地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林地为主,说明这里地势较高,不宜开辟为耕地,耕地开发条件不如甲地好,据此排除C、D两项,答案为B。

第13题,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增多,把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该地农业机械化与大规模经营,①对;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利用,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再扩大耕地面积,②错;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大规模经营,③对;

耕作制度一般而言是不容易改变的,并且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经营无关,④错。

所以答案为B。

命题感悟

本讲内容是高考中考查频率最高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结合区域农业生产活动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及各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作物分布更是重中之重。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练习不可偏废。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以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和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农业区位选择及评价。

(2)以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三农”问题及世界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

(3)结合时政材料,考查我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在本讲复习过程中,把握一个核心、两个重点:

即围绕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个核心,重点复习农业区位因素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表现。

由于不同区域农业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性。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区域农业区位分析模型,并以我国和世界典型区域为背景,熟练分析区域农业地域的形成和特点

核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主干精讲

1.农业区位因素

(1)一个概念——区位含义

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两大因素

①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和劳动力等。

(3)区分三个因素表述方式

①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③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这个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

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2.农业区位选择

(1)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2)基本思路

①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一般根据地区气候和地形特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例如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

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域适于发展渔业;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种植玉米;

气候凉爽的中温带地区种植甜菜等。

②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方法技巧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该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

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条理清晰;

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

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类。

(3)发展分析法: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4)比较分析法: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 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预测题型:

选择题]

1.下图是“我国双季稻(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的水稻)主要种植区分布图”。

下列描述符合双季稻种植区特点的是(  )

A.形成双季稻种植区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习惯

B.M界线西段折向西南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C.N界线内种植双季稻的主要有利条件是光照充足

D.对双季稻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寒潮

解析 结合文字和图示信息知,形成双季稻种植区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

M界线西段向西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云贵高原影响,气温降低,热量不足,不适于双季稻生长。

N界线内位于四川盆地,影响该区域双季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双季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对其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命题点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影响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印度尼西亚赤道南北橡胶产区落叶期、高产期和雨季的季节分布统计表”,回答2~3题。

2.影响印度尼西亚橡胶高产期在赤道南北分布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风带、气压带南北移动

B.赤道以南陆地面积比赤道以北少

C.赤道以北陆地面积比海洋大

D.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橡胶主产区向北扩大到22°

N,其原因是改造利用了以下哪个要素(  )

A.热量B.水分

C.地形D.品种、耕作技术

答案 2.D 3.D

解析 第2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知,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橡胶高产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少的月份,这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第3题,在自然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橡胶主产区北扩,是改良了橡胶品种和耕作技术的结果。

核心点二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的特点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与评价

(1)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

比较如下表: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玉米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牲畜

主要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高

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2)对比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

分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规律时,应把握好以下两个重要的纬度带:

①30°

~40°

纬度带:

此纬度带内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的地区,分布着季风水田农业;

降水较少的地区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有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②40°

~50°

此纬度带内降水较多且光热条件较差的地区,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欧洲西部和北美五大湖沿岸地区的乳畜业;

降水较少且光热条件较充足地区,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命题点 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条件和特点 [预测题型:

图1为“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图3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澳大利亚甘蔗种植、养羊业、养牛业、乳畜业分别分布在(  )

A.甲、乙、丙、丁B.丙、甲、丁、乙

C.丁、乙、丙、甲D.乙、丁、甲、丙

2.澳大利亚小麦区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是(  )

C.劳动力D.交通

3.有关乙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广人稀,生产规模较大

B.劳动力充足,机械化水平低

C.降水充沛,农产品产量高

D.旱涝频发,水利工程量大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甘蔗需水肥量大,结合图1信息判断甘蔗分布。

乳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结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确定其分布。

结合澳大利亚降水分布确定产草量,根据养羊业和养牛业对草料需求确定其分布。

第2题,对比澳大利亚小麦分布区与当地降水量分布知,该地区降水量较少,难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3题,乙农业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人口稀少,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核心点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

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

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

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

退耕还林;

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

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

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

发展节水农业;

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

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命题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预测题型:

西班牙是世界上重要的柑橘栽培国家,按产量排位,居世界第5位。

近年来,西班牙的柑橘销售形势很好,果农纷纷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对此专业人士围绕“扩大还是保持种植规模?

”展开了讨论,结合西班牙柑橘种植区分布图,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观点一:

赞成当地扩大种植规模。

理由:

可以增加果农的经济收入;

便于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

利于扩大就业机会等。

观点二:

赞成保持原有种植规模。

保护生态环境;

利于在适度规模种植的基础上提高柑橘的质量;

利于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业。

解析 这是一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与论证一致即可。

可从增加果农收入、拓展市场和增加就业机会等说明赞成扩大种植规模。

可从利于保护环境、提高柑橘质量、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业和旅游业等方面说明保持原有规模的原因。

核心点四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

(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

(1)水资源短缺;

(2)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

(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区域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

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判定技巧

根据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如下图所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要根据区域内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

二要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达到三效统一。

命题点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预测题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材料二 马铃薯性喜冷凉,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马铃薯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pH5.5~6.0的土壤最为理想。

材料三 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1)说明我国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域分布的特点。

(2)分别说明甲区域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乙区域扩大马铃薯生产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说明我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4)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中、东部地区)。

(2)气候温凉;

昼夜温差大,夏季光照强;

土壤肥沃。

破坏植被;

加剧水土流失。

(3)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土地利用率;

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矛盾;

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

增加就业。

(4)增加科技投入;

改良马铃薯品种;

因地制宜地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

提高马铃薯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水平;

提高马铃薯加工水平;

加强马铃薯主粮化宣传引导。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中我国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分布,可知其在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尤为集中。

(2)题,甲区域位于东北地区,从气候、土壤等方面说明有利条件。

乙区域位于西南地区,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从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破坏说明不利影响。

第(3)题,从增加粮食来源、缓解粮食压力、促进食品加工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说明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积极影响。

第(4)题,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从扩大面积和增加单产方面分析。

探究点 农业区位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典题例析

四川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1)。

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

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图1

材料二 新西兰北岛图(图2)。

图2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

试做                           

答案 

(1)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

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

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

沿岸平原,地势低平;

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

(2)我国人口多,果品消费市场大;

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果品生产成本低;

距欧洲、日本市场较近;

与南半球季节相反,鲜果上市时间不同,利于销售。

解析 第

(1)题,分析新西兰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要结合图文材料(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和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

(2)题,从我国人口多,消费市场广大,劳动力价格低,市场竞争力大,生产成本低,国际市场距离及与南半球的反季节销售等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是农业生产类试题中最常见的考查形式。

该类试题往往结合区域图、农作物分布图及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叠加图,对农业区位条件进行考查。

(1)根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