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文档格式.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文中第⑦段“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
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可以答出另两个要点。
1.【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明月清风,荒滩戈壁,是自然的给予;
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
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中、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给予
石阶长长,步调轻摇晃。
斑驳围墙,刻着昨日伤。
谁在静看,燕子啄小窗,枝头洒落剩下的余香。
又是六月,绿意蔓延的六月,浓夏的韵味已经一点点晕染开,从清浅柔美的花香水青,慢慢演变成浓墨重彩。
温润的阳光从窗间爬出来,洒在我的身上。
记忆渐渐苏醒,我眯起眼。
依稀中看见细碎的光影中有一只手伸出来,搀着我走远了。
儿时,因家中变故我曾被送到远在扬州的二奶家一段时间。
忽见,一位身着蓝布衣,穿着黑布鞋的老人从青石路的一端远远的走来了。
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走路带风,看起来很精神。
简单的交代几句,她向我伸出手说:
“走吧。
”我下意识地往后躲,但当我抬头看到她明亮的大眼睛中散发出来的善意时,我慢慢地伸出了手,任由她搀着我走。
时逢早市,街道上的人格外的多。
在这些习惯了穿绸布衣的人群中,穿着公主裙的我显得格格不入,也因此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徐奶,这是你孙女吗?
长的真水灵啊。
”有人问。
二奶也不解释,笑着点了点头。
我有些紧张,不仅抓紧了手。
二奶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安,直拉着我往巷角走。
到了店里,一位长相和蔼,嘴角带笑的老板娘开心的向二奶打招呼。
二奶拉过她低语几句,我看到她都眼里泛起点点晶莹,嘟囔一句“这样啊。
”她拿起几件绸裙问“哪件好看?
”。
我没有说话,她也不恼,拿起一件青色的为我换上。
她又风一般的转过身,拿剪子剪下两条绿绸,用它为我编麻花辫。
“真好看。
”她说,我害羞得红了脸。
接下来的几天,二奶带我四处逛逛,我也渐渐熟悉了这一切。
今天,二奶带我去看戏。
没了来时的拘束,我开心的拉过二奶上了船,和撑船的刘阿爹唱起了渔歌。
船行过,荡起一池碧水,凤轻拂,吹起我青色的裙摆,两者相融。
有那么一瞬,我似乎与这天地融为一体。
坐在铺子里,一碟绿豆糕,一碗酸梅汤,和二奶的邻里聊聊家常。
一碗汤下肚,不知不觉的拉近了人们间的距离。
这些不善言辞的人们,都在用最质朴的言辞表达他们对我的关爱。
水乡的小镇,小镇的人们,是多么可爱啊。
也许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无心的关爱给予了一个孤独孩子多大的温情,就像一份古典的山水画卷但永不泛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答】从选材来看,“给予”贴近生活实际,范围非常广泛。
考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写父母长辈、老师同学对他的情意;
可以关注自然,描写花草树木、山川风物带给他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可以放眼社会,写城市风貌、名胜古迹、文化艺术……可以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体现出语文命题的人文关怀。
从立意角度来看,小到家庭、学校、书本、名人、诗词,大到悠远历史、和谐社会,都是考生表情达意的突破口。
“给予”不仅可以写别人对“我”,“我”对别人的“给予”,如欣赏大自然馈赠的瑰丽景观,体验诗意的人生旅途,品味名胜古迹散发的厚重气息,体现浓厚的历史积淀。
还可以提升为传承和发扬,与时俱进,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徜徉经典文学的绚烂花园,领悟璀璨的文化魅力,置身社会营造的和谐氛围,抒发强烈的自豪之感……从能力的考查来看,这个作文题好写,但写好并不易。
素材容易选择,撞车的可能性也就大。
要想出彩,必须选材新颖别致。
在立意上也要不落俗套。
“给予”的过程要丰满,“给予”的对象还要能由“实”到“虚”,否则难免片面、肤浅、空洞。
由实到虚、由浅入深,这样才能体现出审题的精准、立意的深刻、写作的到位。
“给予”不仅需要考生擦亮眼睛,用心捕捉,更需要他们审美和思考,提升自我、感染他人,并有益社会。
所以,这个作文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衡量着他们的审美情趣、人生观和价值观。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的中心。
然后分析修饰限定的词语。
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去立意行文。
注意要有创新意识;
课下多积累写作素材;
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合理运用。
2.【答题】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载途(zà
i) 连翘(qiá
o) 萌发(mé
ng) 销声匿迹(nì
)
B.鸟臀(tú
n) 褶皱(zě) 遗骸(há
i) 长吁短叹(xū)
C.劫难(jié
) 雉鸡(zhī) 缄默(jiān) 夜阑人静(lá
n)
D.狩猎(shò
u) 繁衍(yá
n) 山麓(lù
) 海誓山盟(mé
ng)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解答】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A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
B项中“褶”应读zhě。
C项中“雉”应读zhì
。
D项中“衍”应读yǎn。
3.【答题】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将风险降到最低,一些官员精心挑选“合伙人”,制造范围极小的“共腐圈”,甚至订立了海誓山盟。
B.汽笛一声长鸣,好像在为他鸣锣开道。
C.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D.尽管风狂雨暴,排列在人民大会堂前的三军仪仗队员仍是持枪挺立,纹丝不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
【解答】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A项运用不恰当,“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答题】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菲律宾单方面提交南海国际仲裁案,不是为了解决争端,而是妄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
B.能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是农村贫困户受益的根本保证。
C.通过开展高雅音乐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我市师生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走近、了解、研究古诗词。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辨析及修改。
【解答】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B项有语病,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杨孝文
①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
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
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
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
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
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
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
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
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
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
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
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
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
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
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
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
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
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
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答题】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点明了说明对象;
强调了盐在华夏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巨大历史作用;
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答】解答说明语段的作用的时候,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开头的段落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内容,领起下文,如果开头还有有关的故事,就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结合具体说明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解答。
【答题】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时间顺序。
本文在介绍盐对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政府禁售私盐时,以时间为顺序进行介绍,一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二是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说明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
【解答】理解说明内容,梳理层次关系,从常用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
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因为这篇文章从炎黄说起一直到元朝,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进行介绍,属于时间顺序。
作用则在于使说明更加有条理。
【答题】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而本文记叙较多。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下记叙和说明的关系。
【答案】示例:
第⑥段记叙秦国通过食盐专营变强大,并灭了六国的过程,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人或叙事,而是为了说明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说明文里,记叙是为说明服务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方式的作用。
【解答】按要求结合文章中的记叙的内容,即可明确说明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说明XX事物XX特征,是为说明服务的。
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为了说明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说明文里,记叙是为说明服务的。
6.【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
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
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
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
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
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
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
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答题】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北极严寒;
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
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主要困难:
北极严寒;
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
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
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
【答题】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答案】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
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
寻找进攻的对象)。
【答题】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
【答案】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
【解答】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研读③段,结合文中句子“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概括即可得知“深奥的道理的含义”。
【答题】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答案】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启示: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答题】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举例子。
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的寒冷;
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本题主要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答题】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答案】适者生存(或:
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
或:
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主旨的把握。
【解答】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
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自然规律是适者生存。
7.【综合题文】我会阅读。
乐羊子妻
河南①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②乎!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③问其故,羊子曰: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④。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⑤断斯织也,则捐失⑥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
姑怪问其故。
“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
”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
妻闻,操刀而出。
盗人曰:
“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
盗亦不杀其姑。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注释】①河南:
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
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
河南郡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
②污其行:
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
③跪:
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④成于机杼:
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
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
杼,机上的梭子。
⑤若:
假若。
⑥捐失:
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
捐,也有“失”义。
⑦积学:
积累学识。
【答题】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__________
(2)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__________
【答案】
(1)丢失。
(2)快步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趋:
快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