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些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其对相关人才需求巨大,据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达200万以上,而从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上看,国贸专业占比41%,是跨境电商人才的主要来源专业之一。
跨境电商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国贸专业也往往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传统外贸业务的特殊性(订单大、周期长、采购理性,从而对进口商渠道垄断性较强)和外贸人才的流动性,致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利益损失风险较大但收益太小,因而缺乏积极性,最终让校企合作育人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很难进入传统贸易的各个岗位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校企合作育人存在“合作数量少、合作质量也不高”的问题。
跨境电商相比于传统贸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贸易的行为本质都是交换活动、贸易的内在动因都是专业分工形成的规模经济效益等,但也有较多区别,如贸易经营门槛更低使得跨境电商行业逐步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渠道垄断现象),贸易的需求更加个性使得跨境电商运营更加注重线上营销环节(改变了传统贸易采购更加理性的特点),贸易的交易平台化使得跨境电商中间交易过程操作更加简洁高效(改变了传统贸易周期长、专业风险高的特点),等等。
从近年来跨境电商企业主动参与高校校企合作育人的积极性来看,企业在培养和使用短期不熟练员工的成本正在下降,跨境电商企业与高等学校在合作育人的利益机制上逐步找到了平衡,让校企合作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成为可能。
1.2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研究构建一种应用型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协同的高质量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供给角度促使我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课题主要界定两个概念:
跨境电商企业和校企协同育人。
根据我国政府有关政策法规中的关于跨境电商企业的界定,认为跨境电商企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出口销售的企业,二是自建跨境电商销售平台的电商出口企业,三是为电商出口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
本课题结合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将研究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界定为第一和第二类,即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或自建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出口销售的企业,其主要发展模式有B2B、B2C等。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在育人过程中教学与生产经营的协同(孔宝根,2015),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的协同,是育人方式上的协同;
二是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经营技能的协同,是育人内容上的协同。
与校企协同育人相关的概念还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
本课题主要从微观层面研究教育教学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对接,以达到人才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统一的目的。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阶段(MaritnTrow,1973),目前我国正处于大众阶段,即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人口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大学已不是只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而是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的人才(柳友荣,2011)。
国贸专业本身实用性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偏重实践能力(孙倩,2015)。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马庆栋,2015)。
校企合作中的实践过程也是职业行动中的反思过程,它按照“做--分析所做的--理论反思--改变--再做一次”的步骤,使每次的实践都会有新的收获(简·
维拉,2002),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aclaren&
Maeshall,l998;
Kolb,1984)。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还可以培养与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自我教育的机会(陶红林,2018)。
张媛育(2016)认为,校企合作中的实践因为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1.3.2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和问题
国外比较典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企业和学校为“双元”共同培养学生,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侧重企业培养,并以实践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学校课程学习和与课程相关领域的工作结合起来,以“实践-理论-实践”模式开展教学;
另外还有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等。
国内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有“项目”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和“引企入校”模式。
此外,“学园城一体化”模式、大学科技园区模式、职教集团模式、校企合作发展联盟、职业院校委托管理、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都属于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模式形态(贺星岳等,2015)。
从各类研究文献总结来看,国外的校企协同模式获得较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
二是政府财政的积极支持;
三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
我国的校企合协同育人经历了有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赵玖香,2016),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缺位、经费短缺、合作模式单一、合作不深入、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双师型队伍建设滞后、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周劲松,2010;
曹丹,2015;
和震,2017等)。
1.3.3校企协同育人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
国外学者对校企协同育人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
Santoro&
Chakrabarti(2002)、Y.AustinChang(2006)研究发现,高等学校的自身条件是影响产融合的主要因素,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院校的执行力等都会影响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动力。
Siegel&
Waldman(2003)、Brodkey(2005)认为企业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目的会影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
Lindelof&
Lofsten(2004)指出,国家干预才能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
国内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意愿是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的意愿又与企业的规模、文化、所有权结构、新员工入职培训时间、研发水平、利税水平、获得人才的方便程度等因素有关(张利库、杨希2008;
查吉德、刘春生等,2016),同时还与学校的办学观念、师资力量和学生竞争力等因素有关(李百胜,2013)。
贺耀敏等(2015)认为,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激励补偿机制。
动力机制包括以利益为驱动的外生动力和以自身责任为驱动的内生动力(刘国瑞,2013);
互动机制主要为沟通协调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激励补偿机制中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贺耀敏,2015)。
王素君等(2015)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提出了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樊平军(2018)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提出构建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多方协同育人的体系。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我国外贸形势严峻,跨境电商成为带动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但从各类跨境电商研究中心和跨境电商企业调研的数据中发现,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最普遍最关键的因素,而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供给方面存在着“数量不足且质量也不对口”的问题,校企在人才供求上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校企协同育人是最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
相比于传统贸易,学校和企业在跨境电商人才的合作培育上阻力更小,使校企协同育人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质量和深度合作有了保障。
因此,本课题研究跨境电商人才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可为缓解跨境电商人才供求矛盾,提高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从而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合适的人才。
因此,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2.1课题研究目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
通过探索跨境电商人才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有动力深入参与跨境电商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2)改革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为目标,通过与跨境电商企业校企合作育人,了解跨境电商最前沿的行业信息,掌握企业对跨境电商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与跨境电商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和技能相匹配。
2.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
探究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内在动因
从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行业特征以及企业价值链体现等角度分析跨境电商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因,从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分析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因,两者结合制定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现状和国内外对比研究
我国的校企合作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使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
而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无法对接高校对人才的供给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通过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对比研究,实地调研湖北地区、浙江地区应用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校企合作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现状、特点、问题和制约因素。
为校企合作培育跨境电商人才提供实践反思。
(3)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的三个方面(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激励补偿机制),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文件资料和前期文献梳理成果,分析校企合作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
(4)构建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三种模式
本课题根据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将协同育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初级层次主要构建跨境电商“人才供求模式”的校企合作,即主要以人才毕业前的短期企业培训后输送跨境电商企业的方式进行;
中级层次是“创业孵化模式”,建立第三方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公司,以提供创业服务和高校进行合作,以实战方式进行相关课程学习和实习等;
高级层级为“全面战略合作模式”,即在人才培育中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生产要素、产业链、利益链全面合作。
2.3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影响因素和模式构建。
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三方面运行机制为目标,细化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激励补偿机制的指标内容,从而找出影响校企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三个不同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2)创新之处
研究对象创新。
本课题主要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往研究校企合作较多是以传统高职院校为对象,对跨境电商企业的研究也较少见。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图1所示
(2)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计需要两年时间,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为文献资料收集和数据整体阶段,主要完成相关文献综述部分和理论分析
第二阶段为实地调研与现状研究阶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和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并以此进行实地调研,完成对各高校校企合作现状的相关调研与研究。
第三阶段为主要研究成果撰写阶段,将前期的文献资料总结结果和实地调研结果相结合进行研究,完成各内容版块的研究。
第四阶段为成果发表阶段,通过前期的各项论证研究,撰写相关专业论文2-4篇,研究报告1份
(3)预期成果形式
公开发表论文3篇,主题分别为:
1.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内在动因探究;
2.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研究;
3.校企协同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模式构建研究;
撰写研究报告1份,主题为: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4.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本课题负责人现就职于×
×
,现任国际贸易教研室副主任,×
,副教授,现在为国贸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从教以来先后公开发表论文15篇,主编与参编教材7部,共计30万字,主持和参与校级教研项目5项,参与省级教研项目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省级科研项目3项。
本课题组成员中有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省教育规划项目、省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合理,符合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并且分工明确,各尽所长。
课题组成员均为多年从事一线教育人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科研热情浓厚,并在之前已经打下了与本课题相关了科研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
总之,本课题组成员是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结构合理、并具有敬业精神、素质良好,更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成员队伍。
4.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1.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合作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消费导刊,2016.12;
2.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究,经营管理者,2018.1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探讨,市场论坛,2018.3
4.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国际商务谈判与函电应用》课程的教学创新,现代经济信息,2016.2
5.基于就业导向的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企业文化,2015.7
6.“三本”院校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探析,市场论坛,2015.3
7.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问题研究,市场论坛,2015.1
8.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以×
为例,新课程学习,2014.12
9.基于现实条件下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消费导刊,2014.6
10.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如何“市场定位”,消费导刊,2012.10
主要核心观点有:
1.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即一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二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三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四是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
3.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高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行业企业深度配合与参与。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潘懋元.别敦荣,陈斌等.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回顾与述评[J],高等教育管理,2015.5
[2]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
[3]易新河.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
(2)
[4]贺璐.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13年
[5]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7年
[6]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
[7]刘国瑞,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2
[8]雷培梁.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校地共同体”[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
[9]贺星岳等.现代高职的产教融合范式[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
[10]贺耀敏,丁建石主编.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
[11]Y.AustinChang.”PhaseDiagramCalculationsinTeaching,Research,andIndustry”,MetallurgicalandMaterialsTransactions.2006,37
课题编号:
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