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059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井点降水及围护施工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区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属于华北地震区。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地震带上。

据统计,华北平原地震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

其中7-7.9级地震5次;

8级以上地震1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属第二组。

(三)区域地层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简述如下:

1.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厚约20米,以黏土、粉土为主。

土层强度低,压缩性大,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岩性为粉土、粉质黏土和黏土为主,土层强度较高,为中低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3.古生代二迭系砂页岩。

(四)场地地质条件

1、场地地层

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如下17层。

①层杂填土:

灰褐色夹灰色,松散,主要由水泥混凝土、砖块等建筑垃圾组成,局部底部为素填土。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

0.50~10.10m,平均2.49m;

层底标高:

33.45~43.26m,平均41.10m;

层底埋深:

0.50~10.10m,平均2.49m。

压缩性不均且高,工程性质较差。

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

灰黄色,稍密,湿,土质较均,局部含有薄层黏土。

场区普遍分布,水塘处缺失,厚度:

1.40~5.40m,平均3.19m;

37.53~40.38m,平均38.48m;

3.90~6.10m,平均5.09m。

压缩性较高,工程性质较差。

③层粉土:

灰青色夹灰色,稍密,湿,土质较均,局部含有薄层软塑黏土。

2.00~6.10m,平均4.17m;

33.07~36.90m,平均34.32m;

7.20~10.80m,平均9.25m。

④层粉土:

灰黄色,稍密,湿,土质较均,局部夹有薄层软塑黏土。

1.00~4.10m,平均2.38m;

29.86~33.52m,平均31.93m;

10.10~13.60m,平均11.65m。

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质一般。

⑤层黏土:

灰黄色-青灰色,可塑,局部含有铁锰结核,土质较均。

0.90~5.70m,平均3.50m;

25.76~30.35m,平均28.44m;

13.40~18.00m,平均15.14m。

⑤-1层黏土:

灰黄色,可塑-硬塑,局部含有铁锰结核,土质不均,局部夹粉土薄层。

场区局部缺失,厚度:

1.50~4.50m,平均2.85m;

23.87~27.53m,平均25.85m;

15.90~19.50m,平均17.72m。

⑥层粉土:

灰黄色,中密-密实,湿,土质不均,局部砂粒含量较高。

,厚度:

0.60~3.90m,平均1.55m;

23.17~27.58m,平均24.47m;

16.20~20.50m,平均19.14m。

⑦层黏土:

灰黄色,可塑-硬塑,局部含有铁锰结核及零星钙核(1-3cm),局部夹薄层粉土。

0.80~5.10m,平均2.39m;

19.80~24.10m,平均21.92m;

20.00~23.70m,平均21.67m。

⑧层粉土:

灰黄色,密实,湿,土质不均,局部夹有薄层黏土。

1.40~6.90m,平均3.99m;

14.65~20.45m,平均17.66m;

23.00~28.60m,平均25.91m。

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质中等。

⑧-A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局部含有零星钙核(1-3cm),局部夹薄层粉土。

场区北部局部分布,厚度:

0.80~2.00m,平均1.39m;

18.74~20.18m,平均19.45m;

23.40~24.90m,平均24.11m。

⑨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局部含有零星钙核(1-5cm),局部夹薄层粉土。

3.40~10.30m,平均6.79m;

8.56~12.90m,平均10.66m;

31.00~34.90m,平均32.93m。

⑩层粉土:

灰黄色,密实,湿,局部稍湿,土质不均,局部含有薄层黏土。

0.80~7.60m,平均3.18m;

2.96~10.00m,平均7.47m;

33.70~40.40m,平均36.11m。

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质较好。

⑪层黏土:

灰黄色,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局部含有零星钙核,局部夹薄层粉土。

2.50~9.40m,平均6.05m;

-0.94~5.13m,平均1.43m;

38.50~44.30m,平均42.16m。

⑫层粉土:

灰黄色,密实,湿,局部稍湿,土质较均,局部夹有薄层黏土夹粉砂。

1.30~5.30m,平均3.23m;

-3.80~1.09m,平均-1.80m;

42.50~47.40m,平均45.38m。

⑬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硬塑,局部含有钙质结核(1-7cm),局部大于15cm,局部夹有粉土薄层。

5.30~12.00m,平均8.41m;

-14.16~-7.27m,平均-10.29m;

51.30~57.40m,平均53.85m。

⑭层粉质黏土:

褐黄色夹灰绿色,硬塑,土质不均,局部夹有粉土薄层。

6.80~9.10m,平均7.95m;

-20.96~-19.60m,平均-20.28m;

63.20~64.20m,平均63.70m。

⑮层黏土:

灰黄色-褐黄色,硬塑,局部含有铁锰结核斑点,土质较均,局部夹薄层粉土。

该层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为6.80m。

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详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3、地层承载力和桩基参数

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原位测试统计结果,结合本地区的经验,综合确定本场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其他设计参数评价如下。

层号

岩土

名称

承载力

特征值

(建议值)

fak(kPa)

压缩

模量

ES(MPa)

钻孔灌注桩

预制桩

抗拔

系数

qsik

(kPa)

qpk

qsik

qpk(kPa)

λ

粉土夹粉质黏土

90

13.73

32

--

40

0.7

粉土

100

10.17

36

130

11.36

42

45

0.8

黏土

150

4.66

55

58

1800

⑤-1

170

5.97

60

63

2000

160

10.94

62

65

2100

180

6.63

70

200

11.99

68

900

73

2700

⑧-A

粉质黏土

78

80

190

7.05

1200

82

2500

120

10.57

4000

210

8.04

1300

85

3300

320

11.64

76

4200

230

6.68

1400

4400

240

7.77

260

7.37

4、水文地质条件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及承压水。

潜水主要赋存于上部浅部土层中,水量不大;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⑥层粉土、⑧层粉土、⑩层粉土和⑫层粉土。

潜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排泄则以蒸发为主,水位随季节变化,表现为气候调节型。

承压水以侧向径流补给及垂直入渗为主,排泄以侧向径流为主。

勘察期间,测量混合水位埋深0.93-1.36m,年均变化幅度在0.50米左右。

经调查了解本场地最高历史水位标高为44.00米。

数据

个数

初见水位埋深(米)

初见水位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0.98

1.45

1.25

41.78

42.90

42.32

稳定水位埋深(米)

稳定水位标高(米)

0.93

1.36

1.18

41.85

42.95

42.39

(五)地下室基坑评价

1、基坑安全等级

本场地位于宿州市砀山县县城境内,拟建的基坑范围为33F建筑物以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4.0米,1#楼和4#楼基坑距离北侧振兴路路中心30米左右,1#楼距离东侧5F楼房14米左右,2#楼距离东侧4F楼房20米左右,3#楼距离东侧4F楼房27米左右。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的规定,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特点及周边环境,确定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

2、基坑设计参数

基坑土参数地质模型表8

岩(土)

名称

重度

平均值(kN/m3)

直接剪切

标准值

三轴剪切

建议值

渗透系数建议值

(cm/s)

抗浮水位标高(m)

C

Φ

(度)

Cuu

Φuu

Kv

KH

44.00m

19.5

16.2

20.7

25.0*

12.0*

6.51E-06*

1.0E-05*

粉土

19.4

17.5

26.0*

13.0*

9.84E-06*

5.0E-05*

注:

右上角标注*的为建议值

3、基坑开挖支护与地下水控制

基坑开挖涉及的土层主要为①层杂填土、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和③层粉土。

基坑开挖深度约在4.0-5.0米,开挖深度较浅,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和③层粉土为稍密,侧向稳定性较差。

基坑开挖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测量混合水位埋深0.93-1.36m,为保证基坑侧壁的稳定,施工前应采取相应的支护。

基坑外围可采用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基底部也需采用一定的降水措施,消除地下水对基坑开挖的不利影响,保证基坑稳定。

承压水对本基坑开挖影响较小。

开挖时基坑周边宜设置截水沟及积水坑并及时抽排,以防雨水及地表水流入基坑。

基坑施工时应避免雨季施工。

4、基坑浮性评价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本场地地下水水位标高41.85~42.95m,地下水位较高,设计抗浮水位标高建议按44.00m考虑。

建筑物建成后不存在抗浮问题,其建成后的建筑物自重应能满足抗浮要求,主要应考虑施工期间的抗浮。

基坑内若有积水可采用明沟加集水坑法予以排除。

5、基坑监测

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对基坑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做好对土体侧向变形、基坑周边地面道路的沉降及地下水位的监测工作,同时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以确保基坑工程质量和安全。

6、基坑土腐蚀性评价

参照地下水测试结果及当地建筑经验,本场地上部土层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六)、结论及建议

1、场地内地层分布连续,稳定,无全新活动性断裂通过,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2、根据建筑物规模及荷载等特点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F-3F建筑物可采用预制桩,建议以⑤-1层黏土为桩端持力层,桩径宜选用400-500mm;

33F建筑物可采用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建议以⑩层粉土或其以下岩土层为桩端持力层,预制桩桩径宜选用400-500mm,钻孔灌注桩桩径宜选用800-1000mm。

建议优先选用钻孔灌注桩,若选用预制桩,施工时应选用合适的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如沉桩困难,可以打预钻孔以利沉桩。

桩长的埋深除满足荷载、基础稳定和变形要求外,桩端须进入持力层一定深度,并应符合有关规范的其他要求。

3、桩基施工前,应按规范要求先打试验桩并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以最终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并根据试验结果调整基桩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同时采用低应变动测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4、根据勘察资料,①层杂填土压缩性高,工程性能较差,为本场地软弱土层。

场区大部分①层杂填土埋深较浅,施工时可以清除。

对于3#楼东侧①层杂填土埋深较深,且底部大部分以素填土为主,主要由粉质黏和粉土组成;

对于此处的杂填土,高层部分采用桩基可消除其影响,高层范围外可采用换填或分层压实,以防止地坪的沉降。

本场地两处水塘,施工时应对此水塘进行回填、压实处理。

本场地原有民房已拆除,原有房屋的浅基础(独立柱基)埋深2.0-3.0米左右,施工时应予以清除。

5、基坑开挖深度约在4.0-5.0米,开挖深度较浅,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和③层粉土为稍密,侧向稳定性较差。

为保证基坑侧壁的稳定,施工前应采取相应的支护。

设计抗浮水位标高建议按44.00m考虑。

6、本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在长期浸水和干湿交替下有微腐蚀性;

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替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下有微腐蚀性。

7、本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属第二组。

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建筑设计特征周期0.75s,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应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8、各孔口标高为绝对标高,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9、局部基坑边坡应采用土钉墙加固或钢板桩加固。

三、施工总目标

1.质量目标

确保本工程全部达到国家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工程一次性行验收合格,高效、优质、快速地完成该工程施工。

2.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为“三无、一杜绝、一创建”,即:

无因工死亡事故、无火灾、无水灾事故;

杜绝重伤事故,负伤率不超过5‰,确保本工程地下室土方开挖、降水、基础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创建安全文明工地。

四、降水处理方案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土方开挖至-1.92m时,地表水已经流出,说明地下水位较高,与地质报告基本相符,经过现场考察,因现为枯水季节,考虑雨季等因素,综合多方意见,为确保基坑和地下室等地下施工安全,决定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基坑开挖尽量赶在枯水期,遇雨季和丰水时,应结合基坑内集水井排水做如下处理:

1.基坑上部四周设排水管,阻断地面水流向坑内并排走。

2.在基坑开挖时增加坑内明沟排水,即边挖基坑、边排水的方法。

3.在基坑底部四周开挖排水沟,并在坑底四角设集水井,是使坑内的水经排水管流向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并排走。

条件允许,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层明沟,分层排除上部土中的地表水或地下水。

五、井点降水施工方案及计算

本工程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方案。

1、一级井点计算

3#井点布置:

井点支管长度6M(滤管1M),环形封闭布置。

基坑周长约为L=180m,基坑面积约为A=1237.6㎡

含水层厚度H=19mh=16mhm=(H+h)/2=17.5m

基坑引用半径:

r0=

=19.5M

基坑降水深度:

S=3.0M,

基坑抽水影响半径:

R=1.95S(KH)1/2=40.36M

基坑涌水量计算:

Q=1.366K

=89.67M3/d

单井出水量:

q=2.5KirH0=1.102m3/d

井点支管数量:

n=1.1Q/q=90根

井点管井距b=L/n=1.33M

实际取井距b=1.2M,共需支管100根大于90根,满足要求,井点共2套,每套井点主管50M,支管长6M(滤管长1M)。

共需一级井点降水设备参数:

环形封闭井点套数5套,

井点主管长度50M/套,支管长度6M(滤管1M)

井距1.2M,机组功率:

10KW/套

3#二级井点主管安装标高在-3.500处(相对标高),井点支管长度6M(滤管1M),环形封闭布置。

计算略:

共需二级井点降水设备参数:

3#局部集水坑、电梯井处根据实际降水情况布置临时井点。

井点套数:

10套(一级井点5套,二级井点5套)

1、施工准备

1)、施工机具

(1)滤管:

Φ48mm,壁厚3.0mm无缝钢管或镀锌管,长2.Om左右,一端用厚为4.0mm钢板焊死,在此端1.4m长范围内,在管壁上钻Φ15mm的小圆孔,孔距为25mm,外包两层滤网,滤网采用编织布,外再包一层网眼较大的尼龙丝网,每隔50~60mm用lO号铅丝绑扎一道,滤管另一端与井点管进行联结。

(2)井点管:

Φ48mm,壁厚为3.0mm无缝钢管或镀锌管。

(3)连接管:

透明管或胶皮管与井点管和总管连接,采用8号铅丝绑扎,应扎紧以防漏气。

(4)总管:

Φ89mm钢管,壁厚为4mm,用法兰盘加橡胶垫圈连接,防止漏气、漏水。

(5)抽水设备:

根据设计配备离心泵、真空泵或射流泵,以及机组配件和水箱。

(6)移动机具:

自制移动式井架(采用振冲机架旧设备)、牵引力为6t的绞车。

(7)凿孔冲击管:

Φ219×

8mm的钢管,其长度为10m。

(8)水枪:

Φ50×

5mm无缝钢管,下端焊接一个Φ16mm的枪头喷嘴,上端弯成大约直角,且伸出冲击管外,与高压胶管连接。

(9)蛇形高压胶管:

压力应达到1.50MPa以上。

(10)高压水泵:

100TSW一7高压离心泵,配备一个压力表,作下井管之用。

2)、材料

粗砂与豆石,不得采用中砂,严禁使用细砂,以防堵塞滤管网眼。

3)、技术准备

(1)详细查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工程地质情况,分析降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2)凿孔设备与抽水设备检查。

2、井点安装

1)、安装程序

井点放线定位→安装高位水泵→凿孔安装埋设井点管→布置安装总管→井点管与总管连接→安装抽水设备→试抽与检查→正式投入降水程序。

2)、井点管埋设

(1)一级井点设在设计标高±

0.000m(绝对标高+44.700m)上,管底标高-8.300m(绝对标高36.40m),集水总管标高+0.500m左右。

坑外离坑基边沿2m左右,留出挖土运输道路位置约6m(两井点间距)。

(2)根据建设单位提供测量控制点,测量放线确定井点位置,然后在井位先挖一个小土坑,深大约500mm,以便于冲击孔时集水,埋管时灌砂,并用水沟将小坑与集水坑连接,以便于排泄多余水。

(3)用人工将简易井架移到井点位置,将套管水枪对准井点位置,启动高压水泵,水压控制在O.4~0.8MPa,在水枪高压水射流冲击下套管开始下沉,并不断地升降套管与水枪。

一般粉砂土,按过去经验,套管落距在1000mm之内,在射水与套管冲切作用下,大约在20~25min时间之内,井点管可下沉lOm左右,若遇到建筑物的旧地基时,沉管时间要延长,此时可采取增加高压水泵的压力,以达到加速沉管的速度。

冲击孔的成孔直径应达到300~350mm,保证管壁与井点管之间有一定间隙,以便于填充砂石,冲孔深度应比滤管设计安置深度低500mm以上,以防止冲击套管提升拔出时部分土塌落,并使滤管底部存有足够的砂石。

凿孔冲击管上下移动时应保持垂直,这样才能使井点降水井壁保持垂直,若在凿孔时遇到较大的石块和砖块,会出现倾斜现象,此时成孔的直径也应尽量保持上下一致。

井孔冲击成型后,应拔出冲击管,通过单滑轮,用绳索拉起井点管插人,井点管的上端应用木塞塞住,以防砂石或其他杂物进入,并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灌砂石滤层,该砂石滤层的填充质量直接影响轻型井点降水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A.砂石必须采用粗砂,以防止堵塞滤管的网眼。

B.滤管应放置在井孔的中间,砂石滤层的厚度应在60~lOOmm之间,以提高透水性,并防止土粒渗入滤管堵塞滤管的网眼。

填砂厚度要均匀,速度要快,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