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9932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7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小语四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

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

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两丈多高有多高?

“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一句讲了什么?

1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根据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与想象、资料相结合,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

3.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自学提示、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2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课时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

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

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

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3

1.速读课文。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

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机动)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

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

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

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选做题)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4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

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

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

(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5、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

两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

(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

(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5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侧看:

奇峰陡峭;

远看:

隐天蔽日;

近看:

危崖险岩;

高处俯看:

身沟幽壑;

山下仰望:

重峦叠嶂。

)       

师小节: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为什么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

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

(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

如,可以这样预设:

6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

6、爬山虎的脚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

7

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8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