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病例分析题081411073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方剂学病例分析题081411073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病例分析题081411073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见发热,又有手足不温,腹痛便秘,舌苔白腻,脉弦紧的症状,判断为里寒积滞内积,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里实之症。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同,所以腹痛便秘,胁下疼痛;
积滞内积,气机被郁,故见发热;
阳气不运,则畏寒肢冷;
舌苔白腻,脉浮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胁下偏痛而脉弦紧,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宜温药下。
2、诊断:
寒积里实证。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主之。
大黄9g附子(炮)12g细辛3g
5、方义:
(君)附子:
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
通导大便,荡涤积滞。
(佐)细辛:
温里散寒,宣通阳气。
本方属寒积本不可用大黄,但与大辛大热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为“去性存用”之制。
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以达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
泻下剂注意事项:
(1)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药,以防表邪随下法而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2)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治法。
(3)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之品,以防攻邪伤正。
(4)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有些药物还有毒性,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5)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与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6)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7)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加大剂量煎成汤药服用,若病情较缓者,又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成丸剂服用。
三)和解剂:
请分析病例,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
李某,有多年经前期综合征病史,近因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苔薄,脉弦。
1、分析病例:
1辩证:
患者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苔薄,脉弦等表现,可判断为肝郁血虚脾弱证。
。
2病机:
李某有多年经前期综合征病史,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经学之源,因此经前期综合征会使肝受累,且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畅,肝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造成两胁胀痛,头晕目眩;
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
肝为病,易传于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
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气郁血行不畅,则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肝郁血虚脾弱证。
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逍遥散主之。
炙甘草当归9g茯苓9g白芍9g白术9g柴胡9g生姜3片薄荷6g
5、配伍关系:
(君)柴胡:
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臣)当归:
养血活血,辛散行气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当归、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敢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
(佐)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
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使)甘草:
益气和中,缓肝,调和诸药。
疏柔合法,肝脾同调,气血兼顾。
(四)清热剂:
列出辨证、确立治法、选方用药并简单分析配伍意义。
患者,男,55岁。
3天前因饮食不洁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1、病例分析
患者出现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肝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可判断为湿热之邪,属湿热痢疾证。
由于患者饮食不洁,酿成湿热,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
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便脓血,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湿热痢疾。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4、选方:
芍药汤主之。
5、用药:
芍药30g当归15g黄连15g槟榔6g木香6g炙甘草6g大黄6g黄芩9g官桂5g
6、配伍意义:
(君):
黄芩、黄连。
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善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除致病因。
(臣):
芍药、当归、木香、槟榔。
芍药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而止泻痢腹痛。
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耗伤气血之虑。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
(佐):
大黄、肉桂
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
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可导热从大便而去。
乃“通因通用”之法。
肉桂:
温热,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能制芩、连苦寒
之性。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主以苦燥,辅以甘柔,佐温于寒,气血同调,通因通用。
(五)温里剂:
写出病机分析、辨证、治法、方药及方义分析。
王某,男,30岁。
体质素弱,多服温补剂。
3天前因食西瓜,当晚则见泄利,一日3~4次,曾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无效。
诊时全身疲乏,神衰欲寐,四肢厥冷,口不渴,不思饮食,时腹痛,大便仍一日数行,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无力。
①辩证:
患者体质素弱,诊时全身疲乏,神衰欲寐,四肢厥冷,口不渴,不思饮食,时腹痛,大便仍一日数行,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无力。
表现为少阴病,属心肾阳衰寒厥证。
②病机:
患者体质素弱,多服温补剂,可见患者阳气虚衰,因食西瓜凉性水果,少阴化寒,当晚则见泄痢。
少阴心肾阳气衰弱,阴寒内盛,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则四肢厥冷;
无力鼓动血行,则脉沉微无力;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故全身疲乏,神衰欲寐;
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下利清谷,脾运化失常,故口不渴,不思饮食;
舌淡,苔白滑,亦为阴寒内盛之象。
回阳破阴救逆。
四逆汤主之。
炙甘草6g干姜6g附子15g
6、方义分析:
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壮心肾之阳,回阳救逆,温阳逐寒。
(臣)干姜:
辛热,入心、脾、肺经,既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佐)炙甘草:
者补中益气,与姜、附温补结合,治
虚寒之本;
二者甘缓姜、附峻烈之性,固护阴液;
三者调和诸药,并使药力持久。
本方大辛大热以速挽元阳,少佐甘缓防虚阳复耗。
补益剂:
请论述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
(一)补益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
因临床常见虚证
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阴阳俱虚等,故补益剂亦分为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及气血阴阳并补剂。
(二)总体的规律:
1把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补气时加补血药,补血时加补气药。
2把握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把握五行相生的关系“虚则补其母”
(三)具体规律
1、补气剂的配伍规律:
适用于肺脾气虚证,主体为补气药,常配伍补血药、健脾去湿药、理气药、升举清阳药。
2、补血剂的配伍规律:
适用于血虚之证,主体为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活血祛瘀药、安神药。
3、补阴剂的配伍规律:
适用于阴精不足证。
主体滋阴药,常配伍甘温助阳药、清虚热药、补气或补血药。
4、补阳剂的配伍规律:
适用于阳虚证。
主体温阳药,常配伍滋阴药。
(六)固涩剂:
张某,女,32岁,已婚,干部。
以下腹隐痛伴白带增多2年为主诉就诊。
2年前人工流产术后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片后症状减轻,后反复出现下腹隐痛伴白带增多,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缓解。
近一周来再次出现下腹疼痛、白带增多并伴有便溏,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情绪低落,舌淡,苔白,脉弱。
1、病例分析:
1辩证;
患者主诉下腹隐痛伴白带增多2年,曾有人工流产史,服用过阿莫西林、甲硝唑片
等抗菌药物治疗,症状稍有缓解。
但近一周来再次出现下腹疼痛、白带增多并伴有便溏,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情绪低落,舌淡苔白,脉弱。
表现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本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
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脾阳不足,气血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不温;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清气不升致神疲乏力、便溏;
脾虚肝郁,肝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见情绪低落,少腹胀痛不舒;
湿浊下注,带脉不固致带下色白量多;
舌淡苔白,脉弱为脾虚湿盛之象。
2、病证;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湿止带。
完带汤
5、用药;
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5g车前子9g苍术9g甘草3g陈皮2g黑芥穗2g柴胡2g
6、方义:
(君)白术、山药。
白术健脾而化湿浊,山药补肾以固带
脉,二药合用,补脾肾,祛湿浊,约带脉,则带下可止。
(臣)人参、苍术、车前子、白芍。
人参补中益气,助君药补脾之力;
苍术燥湿运脾;
车前子利湿泄浊,以增君药祛湿之能;
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
(佐)陈皮、柴胡、黑芥穗。
陈皮理气和中,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令气行而湿化;
柴胡、芥穗之升散,得白术可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可疏达肝气以适肝性。
和中调药。
扶土抑木,补中寓散,升清除湿,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七)理气剂:
病案分析
患者:
女,37岁,因生气而胁肋疼痛,脘腹胀痛,暧气,善太息,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
患者因生气而胁肋疼痛,脘腹胀痛,暧气,善太息,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
表现为因情志不遂而导致的肝气郁滞证。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
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导致肝气郁结,故见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
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善太息;
久郁不解,肝体失柔顺舒畅之性,肝郁血虚,月经不调;
肝气横逆犯胃,贝现暧气;
苔白,脉弦者,亦为肝郁不舒之证。
2、病证:
肝气郁滞证
3、治法:
遵“木郁达之”之旨,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4、选方:
柴胡疏肝散。
5、用药:
陈皮6g柴胡6g川穹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
6、配伍关系:
柴胡苦辛入肝胆,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
(臣)香附、川穹。
香附味辛入肝,长于疏肝行气止
痛;
川穹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
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解郁,且能行气止痛。
(佐)陈皮、枳壳、芍药。
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入肝行气;
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
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配伍,养肝之体,利肝之用,且防诸辛香之品耗伤气血。
调和诸药。
辛疏酸敛合法,肝脾气血兼顾,主以辛散疏肝,辅以敛阴柔肝。
(八)安神剂:
病案分析(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
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
)
患者女性,28岁,近日来常常失眠,梦多易惊,心烦神乱,并时有
心悸不适,诊见:
舌红,脉细数。
1辩证,患者主诉近日常失眠多梦,心神烦乱,并伴有惊悸怔忡现象,且诊见;
表现为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神志不安证。
2病机;
本证乃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心神失养所致。
心火亢盛,扰及心神,则心神烦乱,失眠多梦;
火热亢盛,灼伤阴血,心神失养,故惊悸怔忡;
舌红,脉细数,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证。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
治宜重镇安神,清心泻火为主,兼以滋阴养血。
朱砂安神丸
朱砂1g甘草15g黄连15g当归8g生地黄6g
(君)朱砂:
专入心经,秉寒降之性,长于镇心安神,清心火。
(臣)黄连:
苦寒,泻心火以除烦热。
(佐)生地黄、当归。
生地黄清热滋阴,当归养血滋补。
(使)甘草;
调和诸药,并防朱砂质重碍胃。
质重苦寒,镇清并用,清中兼补,治标为主,诸药合用,使心火降,阴血充,则心烦失眠,惊悸怔忡自除。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
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
(九)理血剂:
试述活血祛瘀方剂配伍规律
1、应辨清致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以相应治之。
2、因逐瘀之品药力过猛,或久用逐瘀,每易耗血伤正,故常配伍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
3、配伍时要注意气血的关系(气虚与血瘀、气滞与血瘀),故常配伍理气之品。
4、具体用药配伍规律:
主体药:
为活血祛瘀药,常用:
川穹、桃仁、红花。
1破血消癥药常用:
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
2活血行气药常用:
玄胡、三七、乳香、没药。
3调经药常用:
当归、益母草。
4心脉瘀阻时常用:
丹参、五灵脂。
配伍药:
1理气药:
香附、郁金、枳壳、桔梗、柴胡、檀香,依据“气行则血行”配伍。
2温经散寒药:
吴茱萸、桂枝、干姜,依据“寒易凝淤,得温则行”配伍。
3清热药:
生地、赤芍、丹皮,依据“郁久化热”配伍。
4补益药:
补气补血药:
当归、黄芪、人参、阿胶。
5、活血祛瘀剂均能促进血行,易于动血、伤胎,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或忌用。
(十)治风剂:
(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
方药配伍关系。
患者男性,58岁,近日来血压升高,就诊时见眩晕加重,耳鸣目胀,视物模糊,时有噫气,心中时有烦热,面色如醉,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
①辩证:
患者近日血压升高且就诊时见眩晕加重,耳鸣目胀,视物模糊,时有噫气,心中时有烦热,面色如醉,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的症状。
表现为肝阳上亢的内中风证。
本证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
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视物模糊,面红如醉;
肝肾阴亏,水不上济,故心中时有烦热。
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也体现了肝阳上亢。
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但以标实为主。
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
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甘草
6、方药配伍:
(君)怀牛膝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折其阳亢,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
(臣)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
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
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
(佐)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
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
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
(使)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
全方配伍镇降下行,重在治标,滋潜清疏,以适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