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卷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卷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卷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昆明翠湖海心亭有这样一副对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这副对联上联巧妙地化用了本课的几句话。
你知道是哪几句吗?
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醉翁亭记》)
7.有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写亭,句句是记太守。
纵观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二、课内阅读
8.阅读课文《醉翁亭记》2~4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临溪而渔渔:
________
②颓然乎其间者乎: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选文第1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________变化之美,再写________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4)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
请简要分析。
三、课外巩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②,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③《北湖》之诗云。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寄⑥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⑦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背景资料】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
曾巩这篇文章,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含蓄地反击当时的政客,并借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注】①涯:
旁边。
②嘉:
秀丽。
③韩子退之:
即韩愈。
④夷狄:
边远地区。
⑤宜:
适当合宜。
⑥寄:
寄寓。
⑦托:
寄托。
①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________
②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________
③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________
④一山之隅,一泉之旁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②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3)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义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答案】
chú
hè
chá
n,zhé
xué
huì
zhāo,yǔ,lǚ,liè
hān,yì
【考点】
注音
【解析】
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
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
【解答】
;
hè
chá
n;
zhé
xué
huì
zhāo;
yǔlǚ;
liè
hān;
yì
。
2.
山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就
情趣
茂盛的样子
雾气
脸色苍老
遮盖
文言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
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
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句意为:
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
壑:
山谷。
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喝一点就醉了。
辄:
就。
意:
情趣。
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蔚然:
茂盛的样子。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
霏:
雾气。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
苍颜:
脸色苍老。
树林茂密阴蔽。
翳:
遮盖。
3.
C
文言断句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ABD.正确;
C.有误,正确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
早晨出去游玩,傍晚回来,一年四季的景色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没有穷尽。
文言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的翻译。
重点词:
得:
领会。
寓:
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
下棋。
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朝:
早晨。
暮:
傍晚。
四时:
四季。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学习时的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注意“幽”的想法)
6.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答题时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
①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把握主旨情感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7.
文章的主旨是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通过写山水、记亭子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所以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所以《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写亭,句句是记太守。
8.
捕鱼,同“于”,在,离开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朝暮,四季
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
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待人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
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
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人欧阳修。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
到溪边捕鱼。
渔:
捕鱼。
②句意为: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乎:
同“于”,在。
③句意为:
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
去:
离开。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
“野芳”,野花;
“发”,开放;
“幽香”,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
②句重点词语有:
“从”,跟着;
“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人们只知道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是朝暮之景;
再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是四时之景。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
解答本题,主要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入手。
首先要对这些“乐”进行归类,然后分别说明。
分析时需要找出相关段落,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课文的主旨作答。
文章中依次写出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景美;
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百姓关系亲切,是人美;
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是生活美;
以上所有的美都是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是精神美。
9.
径直,生,怨恨,角落
①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②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汽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
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
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狄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
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以后的数百上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
直:
径直;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
滋:
生;
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
憾:
怨恨;
④句意为:
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
隅:
角落。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
或,有时;
劳,劳累;
则,就;
必,一定;
即,登上。
句子翻译为:
有时(游人)喝醉了,劳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
得,能够;
于,在;
次,之后。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
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可以看出第二段具体介绍了“醒心亭”得名的原因,作者在中表述:
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
所以可从中筛选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一句作答。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有误,由文中语句“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岂公乐哉?
”可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故选:
C。
答案:
(1)①径直②滋生蔓延③怨恨④角落
(2)①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3)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