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849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docx

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册教案

课题

鸦片战争

课型

新授

共1节本节是1节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程序

教学调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讲述清朝“盛世危机”的表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想一想,还有那些社会矛盾?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其次还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当年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人们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而今吸食毒品,损害身心健康,使家庭破裂,社会失去和谐,因此我们应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大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实行的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统治者愚昧无知,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以冷兵器为主,战守乏策等原因,以致战败。

总而言之,“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腐朽的封建王朝不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手。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课后反思:

 

引导进入新课

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互相讨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结合课文内容答疑

总结反思,结合社会实际,探讨现实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

指导作业,点名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题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课型

新授

共1节本节是1节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火烧圆明园。

教学难点

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教学程序

教学调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的影响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

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2)学生读和议为主:

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拨:

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

过渡到第二部分。

 (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

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太平军和以往的农民起义军在斗争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这是为什么?

以往的农民起义军的斗争对象是本国的封建势力,而太平军的斗争对象不仅有本国封建势力,还有外国侵略者。

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激化,成为最主要矛盾。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着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重任。

2、看了插图《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你想到了什么?

有人主张修复圆明园,你的看法怎样?

感想:

帝国主义者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这是列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又一罪行,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这是中华民族的国耻,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会不被欺负。

不主张重新修复圆明园。

将圆明园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以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领土和主权,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九龙司以及沙俄割占的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近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课后反思:

 

引导进入新课

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互相讨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反馈

师生共同明确

思考,结合课文内容答疑

总结反思,结合社会实际,探讨现实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

指导作业,点明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题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课型

新授

共1节本节是1节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

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

(2)邓世昌黄海血战。

教学难点

(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

教学程序

教学调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和影响。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探究问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

目的是什么?

(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

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

(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

(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

(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

新疆建省有何意义?

 

(二)、黄海大战

 探究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

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

(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

(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

(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三)、中日《马关条约》

 探究问题:

(1)《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清政府派谁签订的?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历史功绩?

收复新疆,开发新疆(建设道路,并夹道种柳)。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进一步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从内容上看,一是割地更多,割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