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95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体育局是县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局机关现有正式编制9人,其中局领导班子成员4人。

1.3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和范围

1.3.1研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

城总体规划(2003~2020)》;

城总体规划(2003~2020)局部调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体育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城乡建设局关于县体育中心选址意见书》

国土资源局关于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用地初审意见》;

体育局与×

市工程咨询院签订的委托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

体育局提供的有关资料。

1.3.2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范围包括: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项目建设场地方案比选和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功能规划以及建设规模和内容的确定;

项目工程方案及环境保护;

消防、安全、节约能源的研究;

项目实施计划;

组织管理和定员以及工程招投标方案的制定;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和制定资金筹措方案;

进行项目评价并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1.4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要

1.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举办不同层次的综合性运动会,既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精神风貌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体育产业又成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城市建设是一个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契机,城市通过举办省运会、全运会、奥运会等体育盛会,带动体育场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升值、提升区域板块形象,进而形成体育商贸居住中心。

体育局利用协办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契机,提出×

体育中心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项目建设有利于×

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

竞技体育水平;

第三,项目建设有利于×

协办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第四,项目建设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推进×

“西进北拓”城市建设。

1.4.2场址选择

体育中心选址有2种方案。

方案1位于县城东北核心以东,由鲤鱼山以东控制中44-01、45-01、45-02地块组成,东为规划中的环城东路,西为规划中的龙湖路,南为规划中的香江路,西为华阳路,该区域可供项目用地面积135亩。

方案2场地位于花溪公园以南,西临传统商业街区和生态人文景观区,南临罗汉山路,东邻龙湖路,北接规划中的黄湖路,该区域净用地面积153亩。

场址方案通过10个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进行比选,最后确定方案2为本项目的建设场址方案。

1.4.3功能规划

本项目初步规划为六大功能。

即:

体育竞赛与训练功能、全民健身及培训功能、文化活动及会展功能、配套商业商务功能、体育休闲功能和延伸配套服务功能。

1.4.4建设规模和内容

详见本章项目概况和第四章。

1.4.5工程方案

项目总体设计以“突出运动功能、展示文化底蕴、建设城市景观”为指导思想,力求使体育中心建设实现功能多元化、设施产业化、运营市场化、建筑标志化、规划生态化,全力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展示城市快速发展、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

总体布局规划为“一轴、三馆、五片区”,“一轴”即运动发展轴,贯穿基地,南北连接南侧主入口和主题广场,以水景和景观塔为节点,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该轴线主要展示×

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与城市空间相衔接。

“三馆”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分别布置在运动发展轴的东、西两侧。

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布置在西侧,体育馆布置在东侧。

通过总体布局,使体育中心形成“五片区”即体育时尚街区、水上运动区、休闲运动区、竞技运动区和生态停车区。

在基地内布置大量运动场所、聚集适度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体育用品销售场所以及相配套的餐饮和管理设施,使项目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体育运动、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满足体育赛事化、体育休闲娱乐化、体育养生化和体育品牌化等多维体育产业化的要求。

项目详细的总图布置、建筑方案和公用工程方案详见第五章。

1.4.6工程建设进度安排

详见本章项目概况和第十章。

1.4.7节能

节能措施主要研究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期耗能因素和节能措施。

详见第六章。

1.4.8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卫生

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着重研究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提出消防、安全、绿化、卫生的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章。

1.4.9工程招投标

本项目系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勘察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安装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以及主要设备和主要材料采购均采用公用招标方式。

详见第九章。

1.4.10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详见本章“项目概况”和第十一章。

1.4.11项目评价及研究结论与建议

详见第十二、第十三章。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当代中国体育的历史是一个从极度落后发展为成就卓著、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国民体质赢弱,运动水平低下,体育人才和场地设施极度匮乏。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刚刚成立,就组织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体育号召。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我国体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提高。

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包括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等。

为了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全身健身计划纲要》。

《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努力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在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体育设施建设既是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平台,也是保证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有力支撑。

旧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均空手而归,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我国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努力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几代运动员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国际赛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299个,创超世界纪录1191次。

我国已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被誉为“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既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也标志着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举办不同层次的综合性运动会,既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精神风貌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体育产业又成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城市建设是一个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契机,城市通过举办各类体育盛会,带动体育场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升值、提升区域板块形象,进而形成体育商贸居住中心和城市新的功能中心。

体育局利用承办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摔跤项目比赛的契机,提出建设×

体育中心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

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共850080个,是建国初期的199倍。

人均体育场面积1.03平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01倍。

群众体育设施遍布城乡,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特别是1995年国务院批准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央共投资建设了13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1万条。

在全国部分城市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157项,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援建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及“雪炭工程”318项。

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据统计,我国目前经常参加锻炼者达到总人口的28.2%。

改革开放以来,×

体育局抓住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组织,举办经常性体育活动三个环节,不断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全民健身生活化”的进程。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建成灯光球场、健身大楼、黎河公园健身路径工程、县乡全民健身娱乐休闲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建设群众健身场地的同时,县体育局紧紧围绕传统体育项目支持和辅导社区群众体育活动。

经常举办大型运动会,引领群众体育发展,相继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迎奥运×

“凯凯·

万方杯”五省县(市)乒乓球邀请赛、迎奥运千人环城象征性长跑、×

首届机关干部职运动会及“邦亮杯”篮球锦标赛、常规性太极健身健美展示活动和全县科干乒乓球赛,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使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城镇居民爱好篮球、武术、健身操、乒乓球、棋类、门球、台球等运动项目;

农村居民则在农事闭暇之际广泛开展游泳、摔跤、武术、舞龙、舞狮、篮球、乒乓球、棋类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但是,由于原有公共体育设施基础薄弱,历史欠帐多,近年来投入又很少,全县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严重不足,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很少,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绝大部分为学校和企业内部体育场设施,无法全面对社会开放。

公共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因素。

本项目的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现有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条件,提高全县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的水平,满足老百姓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健身的要求,缓解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

有利于全县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2.2项目建设是提高×

竞技体育水平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体育事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体育健身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

近十多年来,×

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全县也相断建设一些体育设施,但总体来说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人均占有体育场地的水平相对较低。

竞技体育曾经有过辉煌,在市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而在后两届运动会上不但未能更进一步,而且也未能保持位次。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体育事业总体投入不足,公共体育设施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全县体育发展的瓶颈。

本项目建设不仅是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也是保证提高×

竞技体育水平的需要。

项目建设的体育设施不仅将为×

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体育训练、竞赛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也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群,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知名度。

2.2.3项目建设是协办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需要

从×

市有关部门对举办过省运动会的合肥、芜湖、淮南三市申办省运动会和体育场馆建设情况考察报告来看,各地在承办省运动会之前,都配套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

合肥市在原有多个综合体育馆、带看台的400米塑胶跑道体育场和多功能综合训练馆等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基础上按承接全运会、国际单项赛事的标准建设了奥体中心,包括:

一座能容纳6万人的主体育场、一座能容纳8000人的综合体育馆、一座能容纳3000人的游泳跳水馆以及赛前训练场、体育中心宾馆、商业娱乐设施等。

芜湖市在原有体育场、游泳池、射击馆、灯光球场等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基础上,借承办省十届运动会之机,在芜湖市政务中心附近一次性划拨土地462亩建设体育中心,包括5400座体育馆、50046座主体育场、射击馆等设施。

淮南市为了承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原有占地10万平方米、观众座位2万余座,400米标准跑道、人工草坪、标准足球场等设施的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30588平方米的全民健身综合训练(比赛)馆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建成体育文化中心。

该中心占地10公顷,建筑面积22400平方米,包括比赛馆、训练馆、会议中心、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以及续建的运动员公寓。

目前,淮南市还引进奥林匹克公园投资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分两期实施。

合肥、芜湖、淮南三市都在原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基础上,利用举办运动会的契机,分别建成新的体育中心或奥体公园,形成了本地第二代、第三代体育设施。

已经举力和正在筹办省运会的合肥、芜湖、淮南等地经验表明,成功举办省运会的前提是建设好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平台,即建设好一批具备承办省运会及国内外单项比赛能力的体育基础设施。

市作为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主要城市,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占地56.62ha,规划总建筑面积126490m2的体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

作为协办省十三届运动会的城市,也应建设具备承办单项体育比赛功能的体育基础设施。

从这个意义上说,×

体育中心建设也是协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需要。

2.2.4项目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推进“西进北拓”城市建设的需要

作为安徽省西南门户,正在加快城市发展。

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来看,东北片区核心区位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

因其特殊的联接区位成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区,成为城市新的经济承载空间、城市功能组织的核心和城市形象集中展示的场所。

新区与老区交相辉映,将呈现明显的南北向轴线特征,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形象品质的提升,更将成为展现安徽西南门户形象的一扇窗口。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区,×

实施以道路建设为重点,拉开城市框架,“西进北拓”城市建设战略。

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局部功能区建设已陆续进入实施阶段。

的主要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城区。

加快建设城市东北片区的体育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是建设“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城市形象美观,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课题。

体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利用协办十三届省运会的契机,提出在新的城市中心区建设×

体育中心是恰逢其时的。

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所需要的体育设施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中心建设,从自身说,既可发挥体育设施的训练、竞赛功能,又能发挥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的服务功能。

从微观上说,体育中心位于城市东北片区核心区以东,衔接核心区与东北片区,起到承接新城区辐射老城区的作用。

从宏观上说,拓宽了体育在城市的综合功能,发挥了体育对当地旅游、文化、餐饮、宾馆等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于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功效,推动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总之,项目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

体育中心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场址选择和建设条件

3.1场址选择

3.1.1场址方案综述

现将2个方案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方案1:

选址位于东北核心以东,由鲤鱼山以东控制中44-01、45-01、45-02地块组成,东为规划中的环城东路,西为规划中的龙湖路,南为规划中的香江路,西为华阳路,该区域可供项目用地面积135亩。

为×

2003~2020年城市规划中体育中心选址地。

方案2场地位于花溪公园以南,西临传统商业街区和生态人文景观区,南临罗汉山路,东邻龙湖路,北接规划中的黄湖路,场地坐落在弹子山脚下,邻近生态公园,生态景观极好,与政务中心隔湖而望。

该区域净用地面积153亩。

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体育中心选址地。

3.1.2宏观指标分析

(1)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符合性

该区域位于城市发展中心向西北部转移的发展方向上,位于规划中城市公共服务中心辐射边缘,以及规划中的新城商务中心边缘地带。

方案2:

该区域位于城市发展中心向西北部转移的发展中心,位于规划中城市公共服务、行政办公中心及新城商务中心边缘地带,衔接城市东北片区核心区与东北片区,处于承接新城区辐射老城区的节点位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对比分析:

方案1位于城市向西北部发展方向,与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吻合;

方案2位于城市向西北部发展的中心,且处于新城区与老城区连接节点位置,是文化娱乐、商业商务中心,与城市总体规划比较吻合。

(2)拉动城市及区域发展的最大化

该区域基本上定位于居住区,本项目建设对该区域发展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较小。

该区域基本上定位于公共服务及行政办公中心、学校、商业和居住,本项目建设对改善该区域投资环境和该区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很大。

方案1对改善投资环境、拉动周边发展有一定作用;

方案2对改善投资环境、拉动周边发展作用显著。

(3)对周边土地使用价值的提升度

该区域土地指标已经基本使用完,未开发,但该区域规划范围较小,开发与发展周期会较长。

该区域周边用地基本上处于开发前期阶段,体育中心建设对周边土地使用价值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使土地升值空间增大。

从项目建设对提升周边土地使用价值的程度上来说,方案1和方案2的作用都很大。

(4)与体育中心功能定位的吻合度

交通不够便利,不利于体育中心的竞赛、活动等功能的充分利用;

处于城市边缘,全民健身辐射范围有限,不利于充分发挥体育中心的竞赛、文化活动、全民健身、配套服务等功能。

该地块位于行政办公中心,周边聚集众多机关事业单位、商贸企业单位,吸引众多市民居住,各交通要点距离近,能够充分发挥体育中心的竞赛功能、文化活动功能、全民健身功能及配套服务功能。

此外,该区域比较便于打造体育商务区及全民健身中心。

方案1基本上满足体育中心各项功能的实现,方案2非常有利于体育中心各项功能的实现。

(5)对体育中心后期运营管理的影响

该区域为文化教育中心,周边主要为还建房,常住人口少,低收入人群多,体育消费意识薄弱、消费能力差。

交通不够便利,不利于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看比赛、参加活动、健身锻炼等。

地块周边商业、办公、生活等配套不足,不能形成商务中心,难以聚集人气,促进开发。

总体条件不利于体育中心后期运营管理。

该区域为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及商务中心,人气旺,其全民健身、休闲娱乐、商业商务出租及配套服务设施将会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有利于体育中心在保证公益性的情况下达到以商养体。

此外,该地块还有利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

总体条件有利于体育中心后期运营管理。

方案1总体条件不利于体育中心后期运营管理。

方案2总体条件非常有利于体育中心后期运营管理。

3.1.3微观指标分析

(1)周边人口

现状为未开发村庄,散落部分居民。

规划地块周边为少量居民区,短时间很难聚集较多人口。

现状2km范围内基本无开发社区,规划周边为大片居住用地、行政办公及商业用地,将成为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聚集区。

规划2020年市区人口扩至18万,将主要往城市西、北部新城区发展。

从人口发展方面看,方案1聚集度较少,方案2人口聚集度较大。

(2)交通条件

距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较近。

地块西侧有一条规划中的城市次主干道。

交通方便。

距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较近,规划中多条主干道、次主干道正在修建,拟开通多条公交线路,交通比较方便。

从交通条件来看,方案1和方案2交通方便。

(3)周边配套

现状场址四周暂无其他配套,规划为居住区。

现状场址西侧为在建居住区,西北侧为规划的县政中心、规划展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医院、学校、商铺等。

两个方案规划的周边配套设施均与体育中心功能定位不发生冲突。

也就是两个方案周边配套条件较好。

(4)用地条件

地块整齐,面积为135亩,现状为农田和部分民房。

地块整齐,净用地面积153亩,现状为农田部分民房和一个小型建材厂需要拆迁安置。

从用地条件来看,方案1用地面积偏小;

方案2满足。

(5)其他条件分析

两个方案现状地块无文物古迹等保护建筑,不与其他公共建筑或场所造成干扰。

3.1.4场址方案指标分析比较

场址方案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以好(大、高)、较好(较大、较高)、较差(较小、较低)、差(小、低)和不确定判定各因素。

详见下表。

场址方案指标分析表

序号

项目

场址方案

方案1

方案2

宏观指标

1

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符合性

2

拉动城市及区域发展的最大化

较大

3

对周边土地使用价值的提升度

4

与体育中心功能定位的吻合度

较高

5

对体育中心后期运营管理的影响

比较有利(较好)

非常有利(好)

微观指标

6

周边人口

较少

7

交通条件

较好

8

周边配套

9

用地条件

10

其他

3.1.5场址初选方案

(1)比选方法

由于三个场址方案分析指标因素多,故采用分级评分法,各因素分级按“好(大、多、高)”为

(1)级,“较好(较大、较多、较高)”为

(2)级,“较差(较小、较少、较低)”为(3)级,差(小、少、低)为(4)级。

制定分级评分标准并进行分级评分,详见下表。

场址分级评分标准表

分级评分标准

(1)级

(2)级

(3)级

(4)级

90

75

60

45

与体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