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来自身体的信号Word格式.docx
《第十课来自身体的信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课来自身体的信号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发病后及时就医及时隔离治疗,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有关症状,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八)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重要手段。
为保护个人健康,适龄人群应按国家扩大免疫程序,接种麻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卡介苗等国家计划免疫疫苗,也可自愿接种流感、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水痘等疫苗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
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
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
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粘膜疹,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也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破溃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
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
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
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
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暴发界定:
同一学校在一个平均潜伏期(14-16天)内发生3例水痘病例即视为暴发。
同一学校在一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即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
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
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
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家禽、飞禽和人“O”型红细胞。
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
pH<
3.0可将其灭活。
本病毒不耐热。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1)潜伏期14~21天。
(2)前驱期1~2天,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
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较显著,可持续5~6天,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3)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
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
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
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
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
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个别患者出疹呈出血性,伴全身出血,主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增高所致。
出疹期常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
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
有时风疹患者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已发生肿大,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
疹退不留色素,无脱屑。
仅少数重症患者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大块脱皮则极少见。
疹退时体温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需数周后。
(4)无疹性风疹风疹患者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痛而无皮疹;
也可在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即所谓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患者。
显性感染患者和无皮疹或隐性感染患者的比例为1:
6~1:
9。
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
成人偶见感染。
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
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
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
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同一学校在一个平均潜伏期(18天)内发生3例风疹病例即视为暴发。
1周内,同一学校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即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
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
10%~15%的患儿仅有颌下腺重大,舌下腺感染最少见。
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咽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动。
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
腮腺肿大时体温升高多为中度发热,5天左右降至正常。
病程10~14天。
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肿大。
咀嚼和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可有发热,但无化脓征象。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接种腮腺炎疫苗。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
2.被动免疫
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3.自动免疫
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
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儿童发病率高。
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
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
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
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
结核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药菌发展而形成,也可由于在人体中单独使用一种抗结核药而较快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即获得耐药菌。
耐药菌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影响疗效。
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
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
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
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
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
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
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如何发现传染病病例
加强晨检,切实落实晨练制度
做好因病缺课登记
做好症状监测工作
发生传染病疫情后怎么办?
1.疫情报告
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应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及时就医。
发生暴发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到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疫情处理
发生暴发疫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积极配合县级以上CDC的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调查和处理。
(1)指导患儿入院(或在家)隔离治疗。
患儿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
隔离期间应有专人进行治疗、护理和随时消毒。
麻疹:
自发现之日起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
腮腺炎:
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
风疹:
至出疹后5天或自发病开始后8日。
水痘:
自发病起至全部水痘疱疹完全干燥成痂皮时为止。
流感:
热退后2日
甲肝:
自发病之日起三周
手足口病:
症状出现后2周或全部症状消失1周
(2)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
医学观察期间加强晨检和午检,不得接收或转出儿童。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限为:
21天
不检疫。
大流行时进
行检疫
甲型肝炎:
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