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4744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新高考22届历史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下载.docx

4.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与政治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5.下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

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

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7.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8.下表为唐朝三省机构的变迁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B.三省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三省的变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9.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再如佛经《佛说长阿含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这主要是因为()

A.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共同点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儒释思想出现融合情况D.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10.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

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11.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

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大秦、波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

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

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12.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

②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③这表明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

④玄奘取回的经书经过活字印刷在民间广泛流传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3.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

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

不久朝廷任命鉴真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

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

材料表明了()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二、材料题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

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

……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

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清)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

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体制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过程,并评价该体制。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本题结合唯物史现考查对北人南迁的客观认知。

材料中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属于实物史料,其中记载“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说明西晋末天下乱,琅邪王氏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至建业,可以与刘知几《史通》中“衣冠南渡”的文字史料相互印证,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现存在的历史,故B项正确。

2.答案:

C

从材料中“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原人大量迁移到……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可以看出,导致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中原人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和统治者的重视。

故本題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激化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故排除C项;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未完成,故排除D项。

4.答案:

根据材料“大运河线路的延长……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项符合题意。

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故排除B项;

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的发展而趋同,故排除D项。

5.答案:

D

本题考查唐代的御史弹劾制度。

由“言于大夫”到“不复关白(陈述、禀答)于中丞、大夫”可知,御史弹劾机制发生变化,御史逐渐成为皇帝监察百官及民众的耳目,成为依附封建皇权的工具,故选D项。

A.御史负责监察并非控制朝政决策权,排除。

B.材料叙述的是御史在弹劾时由原先经历御史大夫到御史弹劾权相对独立,并没有涉及君主权力受到限制,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排除。

6.答案:

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

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7.答案:

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其社会主流意识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学并没有“衰败”,排除B项。

题干表格内容仅述及唐朝时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将科举制度与其他入仕途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的结论,排除C项。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说明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数量会不断减少,社会流动性会因此减少,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

8.答案: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题干表格述及三省六部制在唐朝时期的演变,如在唐朝初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贞观年间,门下省不仅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还可以“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与宰相府署分离”,体现出相权的下降以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

题干表格内容是三省六部制在唐朝时期的演变,不涉及政治决策的运行问题,排除A项;

通过表格内容可知,三省的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B项;

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是受到限制,排除C项。

9.答案:

材料反映了佛教宣扬“孝道”,而“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佛教借儒家思想来传播佛教思想,表明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D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借鉴、学习儒家经典,而非强调二者有共同点,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丰富了佛教思想,B错误;

材料信息只反映了佛教融合儒家思想,不能说明儒家融合佛教思想,C错误。

故选D。

10.答案:

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按照生活逻辑来对宗教人物进行加工,这就把宗教人物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了绘画创作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倾向,故本题选B项。

题干反映的是吴道子创作宗教画手法的创新,而没有体现对外来美术风格的吸取,故A项错误。

C项是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特点。

D项表述正确,但是不合题干的主旨。

11.答案:

材料中“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大秦、波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

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外医药学交流频繁,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密切交流,故D项正确;

材料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A项;

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化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B项;

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医药学知识的传入,排除C项。

12.答案:

根据材料中“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了印度的花果种子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亲自召见玄奘也表明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故②③正确;

“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不符合史实,故①不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项。

13.答案:

题干中提及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重要地位,可知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故选B项;

中日开始正式的外交关系是在汉朝,排除A项;

佛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

D项错在“仅仅”,材料”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日本宗教界也认同鉴真的地位。

14.答案:

(1)变化:

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汉化措施: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任答4点即可)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

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

促进经济发展。

(任答2点即可)

(3)影响: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3)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5.答案:

(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

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

三省长官共同议事;

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

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

派谏官驻阁监督。

(3)过程:

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

评价: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分析。

(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

根据材料三”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知”专制”体现在:

第(3)问,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可知为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

时间

概况

唐初

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之,小事则署名。

武则天时期

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

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曰:

“公等奏事应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

”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

唐德宗时期

又令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陈述、禀答)于中丞、大夫。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变迁

唐朝初年

“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

”其中“尚书省为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

唐太宗贞观年间

门下省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还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

“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

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并设置五房于其后,中书门下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