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222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试题Word下载.docx

4、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

《咏怀古迹(其三)》

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3、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

4、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及其人生悲剧根源句子,。

《登高》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4、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6、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琵琶行》

2.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3.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4.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5.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

,。

6.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

,。

7.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

9.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

10.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12.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

13.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

,。

14.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15.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16.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

18.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19.《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

,”,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20.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

21.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 

2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的“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喟。

2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25、《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26、《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9、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

3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2、《锦瑟》一诗的诗句“,”,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作者用此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5、《锦瑟》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的诗句是:

“,。

6、《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

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

7、《锦瑟》诗中“,”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马嵬》

1、《马嵬》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

2、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3、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寡人之于国也》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初步措施:

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

②,(渔业方面的);

③,。

(林业方面的);

根本措施:

④,,。

(纺织方面的);

⑤,,。

(牧业方面的);

⑥,,。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

⑦,,。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

(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

“”(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劝学》

1、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

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5、《荀子·

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

劝学》中“,”,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

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

劝学》中“,,。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10、《荀子•劝学》中“,”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8、《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23、“”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7、用“,来说明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28、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的思想一致。

3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4、《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5、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6、贾谊用“,,,。

”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7、《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默写出课文《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

9、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借言秦过失,为汉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10、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

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11、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贾谊《过秦论》明言秦亡原因的警策语是“”。

白居易《琵琶行》的警策语是“,。

”。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警策语是“,。

诸葛亮《出师表》的警策语是“,,。

《师说》

1、《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2、《师说》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4、《师说》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6、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

“,,,,。

劝学》篇中指出:

”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1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的错误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

对自身“ 

1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16、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

必修四情景式默写 

《望海潮》柳永 

1、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运用比喻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望海潮》中,运用数量词写景,描写山清水秀,繁花茂盛,桂花飘香,荷花满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霖铃》柳永 

1、上阙中写景来渲染离别凄凉气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阙中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3、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4、下阙抒发双重悲哀的直抒胸臆的句子:

5、以乐景写悲情的写景句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

______________,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定风波》苏轼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 

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 

”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

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

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1、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远望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

3、上阕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4、用典表现自己社会责任感(不会归隐)的句子:

5、抒发自己不能为国抗敌,虚度时光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4、 

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5、辛弃疾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醉花阴》李清照 

1、上阙一语双关的句子是:

2、下片暗写菊花的句子是:

《声声慢》李清照 

1、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

2、下阙中使用传统菊花意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阙中使用传统梧桐意象直抒胸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蜀道难》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

危乎高哉!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