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199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6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常全的中国地理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

(2)冬季南热北寒,南北温差大;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夏季: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越北半昼越长,但是太阳高度角越小;

越靠近南部,昼越短,但是太阳高度角较大,就产生了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的现象。

夏季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我国疆域面积广大,在北回归线的南北两侧皆有分布,因此,夏季,南北温差小。

冬季:

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越北半昼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

越靠近南部,昼较长,但是太阳高度角较大,就产生了冬季南热北寒,南北温差大的现象。

2、经度位置:

最西端:

东经73°

22′,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最东端:

东经135°

03′,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

东西时差在4小时以上。

(二)海陆位置

1、海陆位置:

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

2、地理意义:

(1)季风气候显著:

由于海陆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下垫面的尖锐对比,使得东亚近地面大气环流的行星风系被破坏,产生了全球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季风环流;

使得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才没有出现像世界同纬度地区那样常年在副高控制下的沙漠,而成为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2)干湿度带性差异显著:

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得到充分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干湿地区;

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度带性差异颇为显著。

(3)大陆性气候有所表现:

我国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海洋影响微弱,大陆性气候强;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温偏高,冬温偏低。

二、疆域:

(一)陆地面积:

960×

104km2

(二)疆界:

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4个,自东北起依次国家为: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三)海区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二)土地资源属性(主要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

(1)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

(4)土地资源的时间的变化性

(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Q2: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分析如何实现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保住18亿亩耕地这条底线,节约集约用地)

三、土地资源结构:

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

2、耕地质量:

3、耕地限制类型:

(二)后备耕地资源

1、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

(三)林地资源

1、有林地数量;

2、有林地质量;

3、后备林地资源

(四)草地资源

1、草地数量;

2、草地质量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四、土地利用

人类为了从土地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对土地实行永久性或周期性的干预。

也就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土地特性而对土地的生产利用。

(二)中国土地利用特点:

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水分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所制约,以自然因素为基础,以人类生产活动为主导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土地利用现状

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

耕地、牧场、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内陆水域

目前难以利用:

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

(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

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略)。

农村土地调查中,由于调查比例尺所限,城镇等建设用地内部调查将无法全面使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为适应农村土地调查需要,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的有关建设用地(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以外的建设用地)归并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并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个二级地类。

第三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Q3: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自然环境结构的复杂性

(一)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领土辽阔,由南向北跨越了不同温度带,从热带到亚热带到温带(水分因素)

由沿海向内陆、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温度)

加上高差悬殊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影响,多方面交叉(空间、高度)

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进退,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常态地貌:

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等常态地貌中,广义的山地占我国总面积的65%,海拔在3000m以上的高原和高山,占25%;

海拔在500m以下的山地,占16%;

海拔800m以上的有7座;

吐鲁番的艾丁湖,海平面最低点为-155m

特殊地貌:

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红层地貌、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和海蚀地貌等

(三)植被、土壤和陆地水

气候对河流、土壤、植物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河流、河道特征的影响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总体成三级阶梯状,所以植被、土壤种类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陆地水总体缺乏而又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①土地资源、水资源、多种矿产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②光、热资源丰富,各地区光、热、水资源配合不够协调;

③生物种属繁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三、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刻性

建设性影响:

植树造林、水利工程修建、农田耕作

破坏性影响:

滥砍滥伐、耕作不利、土壤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

第二章地貌与地质构造

填图:

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主要矿产地。

名词解释

沙漠: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雅丹地貌:

是在白垩纪的砂岩和沙质泥岩的构造平台,经受到流水侵蚀,形成起伏崎岖的地面基础上,再受风力吹蚀所造成,外貌酷似城堡的各种建筑物。

风成地貌:

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但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和水分状态的差异,对风蚀地貌的形成和分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风城:

 即“风蚀城堡”,是水平岩层所形成的多层状山丘。

它一般高10—30米,由于岩层水平,顶部平坦,或呈宝塔状,远看好似颓毁的古城堡,故称风蚀城堡。

常与风蚀壁龛、风蚀柱和风蚀蘑菇相伴而生。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喀斯特地貌:

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红层地貌:

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

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第一节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Q1:

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是?

,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态势,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三级阶梯: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五种常态地貌齐全(山地66%,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特殊地貌多种多样(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红层地貌,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海蚀地貌)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1、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

2、山地划分标准:

从山地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貌过程考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海拔5000m、3500m和1000m三条线,把我国的山地划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等类型.

5000m大致相当于现代雪线和现代冰川活动下限

3500m大致相当于西北地区现代森林分布上限

1000m大致相当于南方红色风化壳发育上限。

3、广义的山地(山区)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以及切割的高原。

四、自然地理意义(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

(一)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

1、对气候的影响:

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有利于冬季风南下,对夏季风北上西进起限制作用,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地域差异,特别是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很大,使我国气候上明显地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区域。

2、对河流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大河东流,便于东西交通,沟通沿海和内陆;

在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但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与雨带相结合,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

(二)复杂的地貌类型,对气候上的水热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造成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对于实行区域化、专业化大农业不利,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三)山多而高、高差大

1、山地常导致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成为区域分异的明显界线。

2、山地的垂直高度制约着热量、水分的再分配,从而对生物有深刻影响,形成自然景观垂直带谱,它与水平地带性犬牙交错,使我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更加复杂化。

3、我国山地具有多旋回的地质发展过程,在不同时代的地壳运动中有大量火成岩体侵入,形成极其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

4、山地多、高差大,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是弊多利少;

(1)山地坡度大,土层薄,易造成水土流失;

(2)温度低,生长季短,不利于农林牧业;

(3)山区交通不便也影响其开发程度;

(4)由于平地少,使耕地相当缺乏。

第二节主要地貌类型

一、常态地貌[Q2:

我国各主要常态地貌类型的分布有何规律?

]

按地貌形态分类,我国大陆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

(一)山地

1.东西走向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天山是南疆与北疆的分界线。

北山山地:

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龙首山、合黎山等。

阴山是我国内、外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牧、漠南与漠北的分界线。

秦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2.南北走向的山脉:

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三列。

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

外列为台湾山脉。

4.北西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二)高原[Q3:

比较我国四大高原的形态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高原面积广阔,类型复杂多样,地貌景观各具特色。

1.青藏高原:

地势高耸,高峰林立,地高天寒,冰川冻土发育,湖泊稠密。

海拔4500m,面积230万km2,包括青海的部分,西藏的全部,四川的西部,云南的西北部,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8.4%

2.内蒙古高原:

地面宽广,地形平坦,风蚀强烈,洼地宽浅,戈壁沙漠广大,是我国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表现比较明显的高原。

海拔1000-15000m,面积70万km2,包括大兴安岭以西,马鬃山以东,长城-龙首山以北。

3.黄土高原:

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黄土层厚度最大、黄土地貌发育最典型、形态最特殊的地区,黄土层厚,沟谷纵横,地形破碎,多塬、梁、峁等特殊地貌。

海拔1000m,面积50万km2,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

4.云贵高原:

灰岩广布,峡谷幽深,地面崎岖,石林、岩洞、伏流奇特。

海拔1000m-2000m,面积50万km2,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贵北山地以北

(三)盆地[Q4:

简述我国四大盆地的特征。

1.西北三大盆地:

由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到盆地内部,地貌形态有不同程度的环带状结构:

戈壁砾石带—斑点状绿洲带—沙漠盐湖。

(1)柴达木盆地:

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盆地,,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干寒,盐湖沼泽面积较广,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在构造上属于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凹陷。

盆地气候干燥,风蚀和风积作用显著。

(2)塔里木盆地: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戈壁、沙漠面积广,绿洲农业发达。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构造上属于塔里木盆地。

(3)准噶尔盆地:

半封闭性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盆地边缘为绿洲带,西南部草原辽阔,湖泊众多,东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略称不等三角形。

2.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丘陵性盆地,地势北高南低,东部为平行岭谷,中部为方山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富饶,有“天府之国”之称。

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云贵高原与大巴山之间。

(四)丘陵

1、东南丘陵:

江南丘陵—红层地貌,长江以南,南岭以北。

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大片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尤其以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统称为东南丘陵。

2、浙闽丘陵—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

3、两广丘陵—东部花岗岩丘陵,西部石灰岩丘陵

·

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合成辽胶丘陵,坐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久经流水分割侵蚀,地形低缓破碎,并构成曲折的海岸和港湾,为温带水果著名产区。

(五)平原[Q5:

简述我国三大平原的特征。

1.东北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较高,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和燕山之间,海拔50-200m,面积35万km2。

2.华北平原:

地势低平,分为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两部分。

包括燕山以南,大别山以北,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之间的地区,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面积31万km2,是我国第二大平原。

以黄河河道和山东丘陵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为海河平原,南部称为黄淮平原;

不少河段的河床高于两岸的平原,形成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的分布景象。

因为地势低平并多洼地,夏季遇到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

在黄河冲击扇古河道和近代黄河决口泛滥处,有沙丘和沙地分布,海河平原低洼地带,盐渍土分布甚广,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3.长江中下游平原:

包括两湖平原(湖北、湖南)、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特殊地貌类型

(一)冰川与冰川地貌

1.分布:

集中于我国西部的高山地区。

东经102度以西的高山和极高山,冰川面积5.7万km2,山谷冰川为主,有冰斗、角峰、刀脊、悬谷、冰臼、U型谷、冰蚀湖等冰川地貌。

2.类型:

(1)大陆性冰川(冷冰川)—西北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内部。

特点:

冰温很低(零下1-10度),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是降水稀少、温度低,冰川形成位置高于当地雪线,大大限制了冰川的发育,冰内和冰下消融较弱,融水量小,冰流速度慢,冰川的刨蚀和搬运能力较差。

(2)海洋性冰川(温冰川)—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冰温较高,水分充足,雪线较低,冰温接近0度,冰内和冰下消融强烈,冰流速度较快,下伸海拔较低,冰川刨蚀和搬运能力强。

3.冰期:

欧洲—贡兹、民德、里斯、武木

我国—鄱阳、大姑、庐山、大理

对庐山第四季冰川的两派讨论,施雅风《庐山真得有第四季冰川吗》;

景才瑞《庐山真得有第四季冰川》

4.冻土:

造成平浅宽阔的河谷,冻土丘和局部陷落等,对建筑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并促进沼泽化,对生产和交通带来不利。

(二)沙漠与风沙地貌

集中分布于35°

N以北,特别是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1)东部:

113°

E以东,降水较多,植被较好,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比较矮小。

(2)西部:

贺兰山—乌鞘岭(105°

E)以西,降水稀少,植被差,以荒漠为主,基本上都是流动沙丘,可以根据沙丘形成的形状来判断出常年风向,各种风蚀地貌广泛发育。

(3)中部:

105°

E--113°

E,内蒙古中部,处半干旱草原与干旱荒漠过渡地带,北部以流动沙丘为主,南部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

2.成因:

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①干燥气候,②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以及③人为因素影响。

3.地貌类型:

(1)沙丘

(2)风蚀地貌

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的乌尔禾:

定名为“风城”,人们习惯称它为“魔鬼城”。

2)罗布泊洼地的西北部:

在强劲东风的吹蚀下,形成风蚀土墩与风蚀凹地相见平行排列的风蚀形态。

(3)小型湖泊

4.危害:

沙丘的移动。

大致以96°

E为界,以东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以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西部沙丘向东移动。

5.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黄土地貌

黄土带,西段(乌鞘岭以东)、东段(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黄土分布零星,厚度小,黄土地貌只是其它各类地貌的一种附加成分。

补充:

中段在黄土高原。

2.黄土特性:

颜色黄至红黄,疏松多孔,粉砂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CaCO3,垂直节理发育。

3.形成:

(1)宏观分布:

从亚洲大陆内部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黄土呈有规律分布,与盛行风向一致。

(2)粒径:

距大陆内部荒漠愈远,粒度愈细,且磨圆度差,反映了风力的分选作用。

(3)矿物成份高度均一:

比重小于2.9的轻矿物为主,以原生的石英、长石占绝对优势,矿物组成与我国沙漠地区基本一致。

(4)无选择性堆积:

厚层的黄土堆积没有明显的沉积层理,相对厚度比较一致。

(5)堆积环境:

动物化石以哺乳类为主,多为干草原性的动物群(鹿、鸵鸟),植物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篙类),黄土是在气候比较干旱、具有碱性介质的干草原环境下产生的。

4.黄土地层的划分(时间上,也三个冰期一致):

(1)午城黄土(Q1):

(山西隰县午城镇)黄土分布面积较小,只在局部地区有所发现,厚度也有限。

(第一次冰期,形成森林草原景观),成因:

西北地区沙漠在Q时代,不是很发育,黄土物质来源少。

(2)离石黄土(Q2):

(山西省离石县陈家崖)范围广,厚度大,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土层中富含CaCO3。

(第二次冰期,形成草原景观)。

成因: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区呈封闭状态,沙漠充分发育,沙石来源丰富。

(3)马兰黄土(Q3):

(北京西山斋堂马兰阶地)黄土分布更广,但土层较薄,当时已属干草原环境。

Q4:

气候转暖转湿,河水侵蚀加强,形成现代黄土地貌,有些原生黄土在侵蚀搬运中,会形成次生黄土。

下蜀黄土:

南方形成一种黄土状土,长江下游的丘陵、孤山和低原多有下蜀黄土堆积,其中以南京附近堆积最厚,最厚可达十余米。

5.地貌类型:

沟谷地貌

谷间地貌:

塬,梁,峁

6.水土流失

(四)红层地貌

1.红层地貌:

2.红层地貌发育

(1)构造基础:

中生代构造运动(如燕山运动等)所形成的为数众多的断陷盆地

(2)红层:

构造盆地中沉积了从侏罗纪—早第三纪的陆相地层。

从物质构成来讲,岩石的垂直节理发育,当地的气候炎热干燥,这种环境,是铁被充分氧化,就形成了红色的赤石群。

(3)红层地貌:

红层丘陵:

暴露在地表的为岩性松软的页岩、砂岩,受外力破坏形成较低矮的丘陵地形。

但是红层地区的质地松软,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水土保持就显得特别重要。

(五)喀斯特地貌

(1)热带岩溶—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石林、峰林及地下溶洞等广泛发育

(2)亚热带岩溶—长江中下游,以岩溶丘陵、洼地为主,有少量溶洞

(3)温带岩溶—华北地区,以岩溶泉、干谷为主要特征

2.发育:

岩性—易溶性岩石提供了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构造—构造裂隙提供了地表水下渗、溶蚀的通道,地层的间歇性抬升使得溶蚀作用得以有节奏地进行

气候(决定性作用)—不同的水热状况,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速度差别很大

第三纪我国比较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凡是有碳酸盐类岩石的地方,在一定的构造条件配合之下都能发育比较好的岩溶地貌。

到了现代,气候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青藏高原基本终止了岩溶发育,只保留下古岩溶。

温带、亚热带地区虽然现代岩溶还能继续发育,但速度大大放慢,发育不太典型。

唯有广西、贵州、云南一带仍能大体保持第三纪的发育趋势,发育成以峰林代表的典型热带岩溶。

第三节控制地貌发育的因素

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是内外营力长期相互斗争而又处于相对统一阶段的产物。

内营力的作用是加剧地表起伏,规定了我国地貌的基本结构;

外营力的作用是削高补低,减缓地势起伏,影响微观方面。

作为内营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骨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海陆分布轮廓、西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