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6760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最新Word文件下载.docx

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下和理论视阈中探讨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必然会与传统教科书中对生活方式问题的忽视有所不同,而突出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阐述,存在片面强调生产方式重要性的倾向,而关于生活方式,则一般是将其理解为与衣食住行等相关的日常生活,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理论地位。

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他们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生产方式发展对生活方式变革的作用,而且还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生产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定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关于生活方式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作了比较严整的科学表述:

“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一方面,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受社会生产生活条件限制,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价值取向,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受特定的生活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影响,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体现在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广义地说,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与生活实践一起,共同构成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关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样态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制约着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变迁是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的,从特定的角度看,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产物。

王雅林教授曾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系的视角概括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自然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生产和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区分开来,并以生产方式“吞没”生活方式体现出来;

在工业时代,生产和生活分离,生活方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时代,生产和生活将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归于一体化,但与第一阶段以生产“吞没”生活的情形不同,而体现为生活方式涵盖生产方式,生产也成为生活的基本内容。

  肯定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必然肯定生活方式建设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这种作用也必将随着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日益体现出来。

在当代发达国家,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工作与休闲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重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最大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正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生活价值取向。

对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思和重构正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

解决人们“如何生活”的问题也被提升到“生活政治”的高度,成为主要的政治问题。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甚至将全球化的实质表述为“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思想启蒙的任务尚未完成,但与此同时,生活政治与生活方式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身包含生活方式重构的内涵。

也正是基于此,王雅林教授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富有解释力的核心概念,应从学术边缘走向中心地带。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未来文明的理想形态,也必然要求将生活方式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突出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源于对现代生活方式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

现代生活方式的异化体现在多方面,而突出地体现在消费异化上。

工业文明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关注,是针对古代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性匮乏进行的,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同时,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呈不断扩大之势。

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必须建立在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不断消费基础上,不断扩大的生产必须建立在不断刺激大众消费需求基础上。

现代化生产正是通过商业集团和包装他们的广告业的结合,通过广告业和媒体的结合,不断制造出种种诱人的生活方式和欲望。

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出于维持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出于商业集团、广告业、媒体制造出来的“时尚”,“时尚”成了一个人身份和价值的体现。

这种人为的消费主义的生活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异化或生活方式异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我国也逐渐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再向农村渗透,由中产阶层向其他社会阶层渗透。

但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给人们的健康、幸福造成危害。

由于过度消费,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人们发明种种产品替代人的体力劳动,替代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和调节能力,也导致了人体活动器官的全面退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降低。

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相互促进,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也正是认识到生活方式异化给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同时,重新调整生活方式的必要。

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生态生活方式建设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提出的。

  二、生态生活方式建设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自身生存质量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维护人类生存环境,自己应从哪方面着手。

这实际上关涉的是生态生活方式的建立问题。

  1.生态生活方式建设的基本内容

  前面我们提到广义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包含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三方面内容,笔者认为,生态生活方式的建立,首先要求我们转变物质化的生活价值观念,确立生态生活价值取向;

其次,要求我们因应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合乎生态的生活观念;

再次,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生态观念落实到自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价值取向即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或方向。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是指在主体看来,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求的。

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受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但它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起着指导作用。

确立生态生活方式首先要求转变现代生活价值观念,确立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态生活价值取向。

具体而言,

(1)它要求转变现代生活价值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在生活目标上,要求不仅关注自身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自身的价值以及对人自身生活方式的限制,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

(2)它要求转变现代生活方式中物质化的价值取向,确立人自身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

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本身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

物质需要只是人的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在此之上还有保障或安全、归属或承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消费的满足,不仅不是人的最高生活目标,而且会影响人自身生命系统的平衡,不利于身心的健康。

因此,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不应沉湎于低层次物质欲求的满足,而应自觉调整生活结构,追求一种“全面的生活方式”、“平衡的生活方式”;

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生活观念是生活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主体处理自身身体与精神、自身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基本观念。

生态生活观念是依据生态环境对人自身生活的约束规范人自身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观念。

笔者认为,生态生活观念大体可以概括为节制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方面。

所谓节制的观念,就是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将自身的生活方式纳入到生态系统整体中考察,从生态系统的承载量、容纳量及整体的良性发展出发,规约、限制自身的行为和生活追求。

节约的观念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所谓和谐的观念,就是改变以我为中心,将环境作为自身利用的工具或征服的对象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协同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的观念,就个人而言就是追求人自身身体、心理、精神的全面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是从自身、人类、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出发,追求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用等诸方面,生态生活实践内容也随之复杂多样,在这里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以说明。

简而言之,将生态生活观念落实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要求我们在衣着方面,多用化纤、混纺代替棉布,减轻耕地压力;

在膳食结构方面,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减缓全球暖化;

提倡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供气以节约能源;

在农村推广省柴灶;

尽量选择步行、骑车或坐公交车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符合生态的良好习惯,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过度包装,不购买包装过分和豪华的生活用品、尽量购买本地产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型灯具、简化房屋装修、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使用菜篮子或布口袋、短途旅行放弃坐飞机、少用罐装食品饮品、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垃圾分类回收、不追求计算机旧的快速更新换代、夏天将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充分利用旧物品……?

  2.佛教生活方式的启迪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影响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

研究佛教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发挥佛教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将生态观念转化为广大信众、民众的自觉观念和行为。

在这里我们还是大体上从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生活实践几方面论述佛教生活方式对生态生活方式建设的意义。

  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人生痛苦的解脱,其人生痛苦解脱的方式和途径则主要是通过禅定、智慧净化自心,获得心灵的超越。

就此而言,佛教的人生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追求。

原始佛教对于现实人生及人自身物质欲求的满足基本持否定态度。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吸收融合了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肯定现实人生价值的观念,但对精神超越的追求则始终如一。

佛教生活方式的精神取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过分物质化取向具有纠偏作用,借鉴佛教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全面发展的生态生活价值取向。

但是,传统佛教否定现实人生、人的物质欲求的价值观念则不可取。

  佛教的生活观念主要包括节制、惜福和慈悲利生两方面。

其中,节制、惜福观念是与佛教对精神解脱的追求相互关联的`。

而慈悲利生观念则是追求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观念。

佛教节俭惜福、少欲知足、勤俭简朴的生活观对于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慈悲利物观念,体现了佛教尊重一切生命的平等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

  佛教的生活实践主要体现在戒律的持守、禅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对节俭、慈悲利生观念的践行上。

其中与生态理念直接相关的是佛教戒杀、放生、素食的戒律实践。

佛教的戒杀、放生、素食实践从生态环保角度而言,不仅具有动物保护的意义,而且倡导素食对于缓解当前全球暖化、全球粮食危机及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素食的生态环保意义,主要是对照肉食和畜牧业生产对全球暖化、全球粮食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体现出来的。

(1)在众多影响全球暖化的因素当中,畜牧业生产和肉食的生活方式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一份题为《畜牧业长长的阴影:

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中说,由于人类对肉类和奶类的需求不断上升,牲畜饲养业快速发展,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汽车。

如果用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衡量,牲畜比汽车排放多18%。

如果用一氧化二氮衡量,则人类活动(包括饲养牲畜)释放的一氧化二氮65%来自牲畜,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变暖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6倍。

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37%来自反刍牲畜的消化道。

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

(2)畜牧业生产及肉食的生活方式加剧粮食危机。

肉食的生活方式及与此相关的肉食生产把本可食用的粮食作为饲料,进行再生产,本身是不经济的。

比如,我们用50千克黄豆喂猪,能回收12千克猪肉;

喂牛,能回收10千克牛肉。

为吃肉,我们浪费了90%左右的食物,还要以多出10倍的土地来耕种。

(3)畜牧业生产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畜牧业生产除了会生产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外,其所带来的大量禽畜粪便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据统计,美国饲养的家畜总数是美国人的4倍,每年粪便排放高达16亿吨;

北京市养殖业每年粪浆的排放量约1200万吨,最高时达35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人口的污染量。

动物身体中排泄出大量硝酸盐、农药、生长素、抗生素等化学毒素,渗透到土壤或流入河川、湖泊,渗入地下水,不仅污染水体,更危害人们的健康。

正是因为畜牧业生产在气候暖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因此,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削减畜牧业生产,推行素食对缓解全球暖化的重要价值。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佛教生活方式中包含生态环保意蕴,并不代表传统佛教具有鲜明的生态环保意识。

佛教生活方式中的生态环保意蕴更主要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一体的生命体证获得的认识,是从主体德性伦理出发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当前生态文化思潮基于对现代文化的理性反思相比较,带有古代文化所特有的自发性特征,因此,在讨论佛教生活方式的生态价值时不宜过分夸大。

同时,当代佛教的发展也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发展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维度,转变自身偏重个人心灵解脱和精神超越的偏向,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注现实、谋求现实解决途径的主体精神,积极参与现实的生态环保实践,为生态文化观念的建构和现实的环保实践作出自身的贡献。

  摘要: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温室效应;

臭氧层;

固体废物污染;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

  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

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

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

环境遭到的破环。

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

  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

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

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

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

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

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

80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剧减少。

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

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3、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

酸雨的危害很大。

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

就连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

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4、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占用土地,损伤地表。

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埋掉了绿色植物,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②污染土壤、水体、大气。

堆放在地面的固体废物以及渗出物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有毒的废物还会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肥力。

③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了以大气、水体、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外,还会通过多种有害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如传播鼠疫等。

  而现代中国也正面临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

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

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水源不足、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

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

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

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

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

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

  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

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面临的问题仍很多很多,需要我们百倍努力加以解决。

  1.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充分认清保护环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人类都面临着人口、发展和环境这三个问题的挑战,联合国组织,各国际学术团体,整个世界的科学界和各国人民都对这三大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

在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这些问题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了正确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求正确地、科学地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政府、科技界和全国人民的努力,特别是环保工作部门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海洋法、大气法、森林法、矿产法等等,国务院还制定了一些法规和制度,以保障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