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5681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与互动规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理论集中体现在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明时代的考察和阐明上。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考察了文明时代的起源、文明时代的主要特点、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以及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暂时性。

在考察文明时代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明的基本内涵、文明的本质、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明的发展规律。

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人类文明滥觞于原始社会,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演化而开启的。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抗争,通过各种生产工具的发明与采集、狩猎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另一方面,原始人类在改变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人自身,人的体质、思维与认知能力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日益进化,进而组织起氏族部落社会,并开始了文化领域的初始性创造。

原始人类的文明尽管还十分低下与粗陋,但它毕竟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从此拉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序幕。

(一)人类的形成

人类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萌发的开端。

世界文明史的酝酿,就是人类从动物界中演化而来后开始的。

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

正是由于人类的形成,才开启了世界文明历史长河的端绪。

在人类还没有形成之前,整个动物界都只是大自然的恩赐的被动接受者与简单索取者,不可能对自然和自身的问题进行复杂的思考,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文明的创造。

而自从人类与动物界分离后,人类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体,自然界也就成为人类开拓与改造的客体对象;

同时,在用自己的意志与力量向自然界挑战的过程中,人类也逐渐联合与成熟起来,在创建出其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相应的有机体的社会组织机构。

因此,人类的形成其实正是人类社会文明萌发的标志,是世界文明史的开端。

(二)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共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次大分工之后,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原始社会化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从事生产,指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并促使高利贷产生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分工的日益科学化,不仅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的进步,也呼唤着道德、法律和其他制度的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须重视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制度文明的全面建设。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文字的诞生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又一重大标志。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原是社会后期,才出现了绘画符号,这是文字的萌芽。

文字的真正发明和应用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言是文字的最早形式,但是这种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有在有了文字以后,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才超越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人类丰富的时间提高到理性的程度,并使一代又一代人得到了文化遗传,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同时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使人类真正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的构成要素

文明作为人来社会的进步状态和标志,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这其中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哲学等要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物质生产力是文明的最集中体现。

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成果最重要体现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

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事实,就形成了人们的历史的联系,就形成了人类的历史。

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力量,成为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根本动因,也是形成其他文明成果的基础。

其次,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并且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的,把它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他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再次,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纪录。

文学艺术是人类改造世界和自身的精神文明领域的重要体现,它以生动地或凝重的形式表现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文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中,也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意识、观念,并且直接通过文学艺术的感性形式加以表现。

这些东西在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文化在世界领域的超空间传播、在历史领域的历时态继承和沿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重视哲学,在他们看来,如果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哲学又是人类思维之花中最美的一朵。

哲学的思想是深刻的,哲学的语言是凝重的,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的,哲学家的目光是深邃的和洞穿时空的,因此,马克思说,哲学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意义:

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作为活的灵魂,哲学是不死的。

二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与结构

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66页)。

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即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双向作用过程;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双向作用过程;

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即主体与精神客体之间双向作用过程,包括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生产。

这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精神文明建设。

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

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人类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这三大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随着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三大文明”也在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

所以,人们在衡量社会进步的水平时,常把这“三大文明”所创造的成果作为一种标志。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也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生产方面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

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恩格斯指出: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9年版41页)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

人类正是通过劳动实践,才改变了自然形态,也改变着自身,使其与其他动物有了根本区别。

动物是和他的生命直接同一的,他们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

人则不同,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从而,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方面的进步,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便成为社会物质文明的诞生地。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也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是指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进步,和理论、思想、伦理道德等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同时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所取得的肯定性成果,是人类精神生产进步和精神生活内容以及生活方式丰富发展的总和。

精神文明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科学文化。

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事业的发展程序,以及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等;

二是思想道德。

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以及理想、情操、信念等。

精神文明的思想方面,直接决定于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精神文明的科学文化方面,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直接相联,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与社会经济生活。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一定社会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有机统一。

政治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治文明是指包括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和非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

狭义的政治文明是特指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状态。

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的建设。

它主要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社会结构的问题,一方面对其它两个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保证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政治文明在结构上一般包含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四个层次。

从观念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现今的政治思想;

从制度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合理的政治制度;

从主体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进步的政治组织;

从实践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积极的政治活动。

其中,政治思想是对人类政治活动及其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是政治思想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政治思想反过来从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吸取营养。

在人类社会有机体的“三维结构”中,物质文明是基础,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和水平,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保证;

精神文明是灵魂,展现着人类的社会思想主流和精神面貌,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杠杆”、精神文明的“依托”,它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正确方向、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如果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有机体的“血肉”与“灵魂”的话,那么,政治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系统有机体的“骨架”。

三三大文明的特点与实质

当代社会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要素构成的系统。

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政治文明即人类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为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精神文明则是人类在创造精神生活实践中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文明的三大形式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淆起来。

我们不能以物质生产实践或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取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或随意诋毁其他文明实践的作用。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反映人类物质生产进步状态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比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实质。

首先,物质文明在社会文明结构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本身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决定了社会的全貌。

这种基础性地位也体现在物质文明和其他文明形式的关系中,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从根本上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

其次,物质文明具有社会历史性。

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最重要体现在他的物质文明上,每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都是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集中反映和最重要体现。

都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再次,物质文明是人类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人作为类存在物,它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实践作为一种物质性力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体现了人作为人本身的意义,集中表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本质力量最重要体现在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文明实践中,物质文明彰显了人本身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对世界的改变和人的价值。

物质文明的本质,是人类以人的方式存在,也就是人以非动物的方式生活,以非动物的方式和条件来维持、发展自己的生命。

物质文明既是人类以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的条件,也是人类以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的方式。

没有物质资料生产,物质文明就不存在,人类也就不能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只能以动物的方式存在。

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人类不断追求服饰美,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些事实还表明:

物质文明是按照人类对文明的理解发展的,是在“文明”这个指示灯的指示下发展的。

精神文明既可以表现为观念形态,如各种社会意识,又可以表现为实体形态,如各种文化设施。

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明,它主要存在于精神诸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之中;

作为实体形态的精神文明,它是精神文明观念形态的物化与外化。

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征是: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历史继承性

精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积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精神文明发展史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扩展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创造并积累着日益丰富的精神财富,使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习俗风尚等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

任何文明都不可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

精神文明就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全部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以前人已经到达的终点为起点,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它既有变革性,又有继承性。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精神文明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

但是,精神文明并不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这是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首要表现。

我们看到,文明时代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创造并积累了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并成为下一阶段精神文明发展的出发点。

精神文明的这种积累性和继承性,是它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为什么在物质文明比较落后的国家,也能产生比较高的精神文明。

恩格斯称这种情形为: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马克思恩格斯集》第4卷,第485页)类似的情形,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出现过。

比如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先进的人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延安精神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因此,物质文明并不能完全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精神要素、精神形态、内容等;

具有区别于物质文明发展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它还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更是精神文明相对独立的具体表现。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舆论指向性。

精神文明的思想内容不是超历史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的不国家,都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内容被提到首要地位。

在西欧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神学,它支配着当时的哲学、法学、道德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形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道德,封建的等级、秩序和纲常都被作为伦理道德规范。

统治者通过宣扬这些规范,制造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础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

资产阶级标榜维护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作为整个社会和国家乃至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出发点和归宿。

精神产品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越地域界限和跨越历史。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文明也是生产力

此外,精神文明还具有目的性、民族性、开放性、主体性等特征。

(参见江一涛:

《试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理论与改革》1997年第7期)

精神文明的实质是人类通过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即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

精神文明提供的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积极意义的精神产品,它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增强民族、国际的凝聚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神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强大力量。

政治文明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进步水平和发展成果,它标示着一个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发展状态。

为真正把握政治文明的涵义,揭示政治文明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全面、深刻地认识政治文明的特征,有利于真正理解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深化对政治文明理论的认识,并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治文明的最本质特征是阶级性。

是在处理各阶级、阶层、党派内部和相互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总和。

各种政治组织隶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活动都是阶级、阶层的活动。

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为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而制定的,政治意识反映的是阶级的意识。

各阶级、阶层、党派内部和相互之间发生着复杂的政治交往关系,这些关系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政治文明的实质性成分。

第二、政治文明是一个有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

政治文明在结构上一般包含着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四个层次。

从观念层次上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先进的政治思想;

我们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文明既然是人类政治活动的积极成果,当然是先进性、合理性、进步性和积极性的政治实践结果。

第三,政治文明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政治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时代的巨大进步,文明的进程与政治的发展相伴而行,政治与文明具有亲密的亲缘关系。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

政治文明具有进步性,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发展状态等等。

第四、政治文明具有民族性。

在政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文明的因子相互渗透、借鉴、融合、交流和影响,构成了政治文明发生、发展的重要景观,表明人类政治文明具有某些超越国界的共性,如人民主权原则、法制和法治原则等等。

但另一方面,任何政治文明又都受到特定社会或国家的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又有其独特性价值,因此各国的政治文明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发展进程、步骤、方式和途经等,就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表现出政治文明建设的多样化和民族性。

政治文明的实质。

政治文明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秩序需要进行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和成果。

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解决社会政治秩序、满足人们的社会秩序需要的途径。

其一、政治文明着力于解决社会政治秩序问题。

如果说物质文明的核心特质是先进的生产力,精神文明的核心特质是先进文化,那么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和本质就是先进制度和合理秩序。

政治文明正是通过解决社会政治秩序问题,使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够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说来,它要求人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要“在位”,而不是“缺位”“到位”而不“越位”。

只有在人们各在其位、各行其是,各司其责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社会政治活动的顺利进行。

换言之,减少或避免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主观随意性和无限可能性将其规范和调整到确定化、客观化和统一化的轨道上,正是创建政治文明的根据。

其二、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实现政治生活的制度化。

政治生活制度化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规范调整与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积极的政治活动中获得的成果。

这就是通过建立制度而不是以某个(些)人的意志为转移,从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限制政治权力,规范政治活动,从而使政治活动趋向民主化和法治化。

政治制度的完善的状况反映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备状况,即政治制度是否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否有重大遗漏;

二是良善状况,即政治制度是否适合社会的发展,是否能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

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反映着政治文明在质和量、事实和价值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可以说,政治制度的完善状况是反映政治文明是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标准。

最后,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规范政治权力。

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不受约束和限制的政治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走向专制。

因此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规范政治权力以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转。

毫无疑问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物品,任何人都会对它有利益需求。

而政治的民主、法治以及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对无限制权力的制约,这也是各种政治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四三大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

社会文明是由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联结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发展的协调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一)物质文明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作为生产力水平表现的物质文明就决定作为社会制度表现的政治文明。

同时,精神文明由物质文明直接决定,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成同一方向运动的。

在三种文明的关系中,物质文明都是根源性的,它最终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和性质,推动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低级向高级运演。

第一,为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精神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它要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依托,外化为一定的实体形态。

从精神文明的观念存在,到生产制作过程,到社会精神生活,每一基本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物质文明所提供的物质支持。

政治文明的建构,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理念,但是更离不开物质文明。

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作保证。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