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545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抚顺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美洲的“对极”引出美国的“对极”,接着指出荒野是美国“对极性”的一个方面。

B.作者以卡普兰的《荒野帝国》直接印证“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这句话。

C.文章通过论述美国文明与野蛮的共存、正题与反题的综汇,将论证推向深入。

D.文章提到霍布斯等人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是因其与如何让文明与野蛮共存具有相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社会是多元的,因为美国能够兼容“反题”,能够让文明与野蛮终止厮杀。

B.美国的“对极性”使其政治具有独特的优势,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得以和谐共存。

C.综观世界史,如果很多文明有能力兼容“反题”,很有可能会避免毁于野蛮的打击。

D.美国的成长史启发我们,一个民族要强大,就要让敌对双方势力相当,发挥各自优势。

【答案】1.D2.B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名词莫过于“人工智能”,全球科技巨头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纷纷砸入巨额投资展开研发与竞争。

谷歌把人工智能作为未来重大战略,全力开发“谷歌大脑”;

Facebook斥巨资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微软推出旨在探索人类大脑奥秘的人工智能系统“Adam”(亚当),直接与“谷歌大脑”抗衡。

近年来,深度学习+大数据+并行计算,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应用已开始落地开花,从智能安防,到智能客服,再到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等。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产品在各个领域代替人类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有删改)

材料二:

2018年1—11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注:

累计同比(%)是指2018年的累计产量与2017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

(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发展人工智能,芯片先行。

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数据来训练机器,使机器去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和推理的准确性,引领当今人工智能算法方向。

深度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并行计算,而传统的CPU往往需要数百甚至成千上万条指令才能完成一个神经单元的处理,无法支撑深度学习大规模数据的并行计算,深度学习需要新的芯片来对大规模的并行计算进行加速。

目前常用的加速深度学习并行计算的人工智能芯片有GPU、FPGA、ASIC和处于理论阶段的类脑芯片。

我国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位、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的缺失可能导致在技术和应用上的再次空心化。

材料四:

各国都将人工智能计划提上日程,争取从中获得最大的份额。

但除中国外,大多数国家的计划还是要靠资本和企业的加入,政府方面的影响力较弱,尤其是若受到政府交替、两届政府态度不一致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计划无法实施。

中国则是一个例外,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中国都在掀起人工智能建设热潮。

尤其是2017年底发布的“下一代人工智能计划”,宣布人工智能是战略性的国家优先事项,展示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对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新经济模式的愿景,并且正在以超强的执行力实施这一计划。

在这种背景下,就如同在人造卫星领域美国被俄罗斯超过一样,美国也将丧失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而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

普华永道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将从人工智能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由于生产力和消费的增长,到2030年中国将获得7万亿美元的GDP收益。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持续上升,但累计同比从6月份开始下降,说明2018年6月以后累计产量的增长幅度低于2018年6月以前的。

B.2018年,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持续上升,但不能说明2018年每个月的产量呈持续增长状态,月产量实际上是有升有降的。

C.累计同比有升有降,说明2018年与2017年同期相比,累计产量的增长幅度有高有低,但2018年的累计产量一定始终高于2017年同期。

D.2018年与2017年同期相比,累计产量持续增长,虽然这组数据仅限于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但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运用,替代人类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B.传统的CPU无法进行运算,而深度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并行运算,这就需要新的芯片,目前常用的芯片具有继续研发升级的空间。

C.各国都希望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占得先机,获得最大收益,但最终中国将会成为全球AI领导者,政府方面较强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D.中国在2030年将从人工智能中获得7万亿美元的GDP收益,超过所有国家的收益,这也将是中国从人工智能中获得的最大收益。

6.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述为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相关各方应该如何努力。

【答案】4.A5.C

6.①个人(百姓):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工智能已经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影响,我们就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积极促成人工智能在工作、生活中的普及应用。

②科技研发部门:

努力开发全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芯片,掌握核心技术,以支撑深度学习所需的强大计算能力。

③国家:

保持政府强大影响力的优势,保持政策、计划的连续性,保证资金投入,以超强的执行力实施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计划。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

天把石头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

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

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

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

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

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

套辕的是头毛驴,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

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

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

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

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

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

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

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戴着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

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

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

”奶奶说。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

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

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

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捏个团子,说:

“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

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

”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桩。

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

”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

”那个人说。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杈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

瞧你的脸,多红;

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

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书社1992年版)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多角度抓取景物,他笔下的冬景有河边的远景、村外的中景、村里的近景,构成了一幅浓郁独特、富有立体感的北方冬景图。

B.作者笔下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富有生机,在一片喧闹声中,两个陌生人的对话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顿悟的心灵世界,使得文章境界大开。

C.文中的加点词语“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在这里指走在雪中观景,再无他人作伴,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

D.本文结构上采用电影蒙太奇方式,各个景物之间各自独立,文章因省去了过渡性文字而更加凝练,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8.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冬景的景物特征,试从文中找出三处主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9.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7.B8.

(1)侧面烘托。

借冬日里物的状态和人的活动、感受来展现冬的寒冷,丰富写景角度,激发人的想象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修辞手法。

“冷得像烙铁一样”“电线肿了”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动静结合。

“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等处一动一静,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使景物描写和谐统一。

(4)细节描写。

作者对人的行动和物的形态做了细致描绘,如“拾粪人在原地吸溜打转儿”“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等,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入微,景物特点更为突出。

9.①人能够成为奇景,是因为人的思考与感悟,冬天庄严静穆,孕育新生。

②是点睛之笔,是对全文的升华,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

③观赏冬景的人成为奇景,大大丰富了文章中“冬景”的内涵,同时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温峤,字太真。

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

风仪秀整,美于谈论。

散骑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振肃。

后举秀才、灼然。

属二都倾覆,社稷绝祀。

元帝初镇江左,乃以为左长史,檄告华夷,奉表劝进。

后迁太子中庶子。

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

明帝即位,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因请为左司马。

敦阻兵不朝,多行陵纵。

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会丹杨尹缺,表补丹杨尹。

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

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

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帝疾笃,峤与王导、郗鉴、庾亮等同受顾命。

时历阳太守苏峻藏匿亡命,朝廷疑之。

峤闻苏峻之征也,虑必有变,求还朝以备不虞,不听。

未几而苏峻果反,遣督护王愆期、西阳太守邓岳、鄱阳内史纪瞻等率舟师赴难。

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

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峤曰:

“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

”固辞不受。

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

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

峤初从之,后复固请侃行。

侃许之,遣督护龚登率兵诣峤。

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节选自《晋书·

温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B.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C.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D.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

古时的君主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借指国家。

B.华夷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文明礼仪进行区分,后来也借指中国和外国。

C.中庶子是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多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

本文中的“中庶子”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宠臣蒙嘉所负职责相同。

D.顾命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其权势可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为人刚正,无惧权势。

面对声名威重的权贵,他虽身无功名,却毅然检举上报以匡正清明,此举使得京都之人大受震动。

B.温峤机智聪慧,洞察世事。

无论是王敦构逆还是苏峻谋反,他都提出要提前防备;

在两次平叛中,他都能够抓住关键,果断决策。

C.温峤忠心为国,不重名利。

苏峻反叛,他马上派部驰援;

京师沦陷,他恸哭;

太后嘉赏他,他以大敌当前、功业未建为由推辞。

D.温峤顾全大局,颇有识量。

庾亮败奔而来,温峤仍敬重他,并分派兵卒给他;

陶侃因己私推却责任,温峤策略地劝说他承担救国大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2)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

【答案】10.D11.C12.B

13.

(1)温峤明白他最终不会悔悟,于是伪装对他敬重,揽下他府中的公事,献计献策,来顺从他的旨意。

(2)派遣王愆期等邀陶侃一起投身国难,陶侃恼恨没有被授予顾命大臣之职,没答应此事。

文言文翻译

温峤字太真,聪明敏捷,有见识器量,博学而有文才。

温峤体态俊美有风度,擅长谈论。

散骑常侍庾敳名声极大,但贪财聚敛,温峤上奏举报他,京师为之震动,人人肃然。

后并举秀才、灼然两科。

正值西晋倾覆,社稷崩危,宗庙祭祀将绝之际,元帝立足于江左,经略于南方。

于是温峤以左长史的名义,传檄于华夷内外,上表劝元帝登基立国。

后来升迁做太子中庶子。

到了东宫辅佐太子,深得太子宠敬,两人建立了布衣之交。

明帝即位后,明帝非常信任并依靠他,所以王敦对此很不满意,温峤因而自请为左司马。

王敦拥兵自重,不上庭朝拜,恃强骄横不受约束。

温峤明白他最终不会悔悟,于是伪装对他敬重,揽下他府中的公事,献计献策,来顺从他的旨意。

正值丹杨郡缺少一个丹杨尹,王敦就上表让温峤补了丹杨尹之职。

温峤以计回到京师后,向皇帝汇报了王敦将要叛乱的情况,请朝廷要有应变的准备。

到王敦叛乱时,王含、钱凤都到了城下,温峤就烧了朱雀门外的木桥,以挫其锋芒。

明帝为此发怒,温峤说:

“目前我们防守力量薄弱,援兵还未赶到,要是贼兵突然攻城,天下社稷就难保了,陛下何必可惜那一座桥呢。

”敌兵逼进河边,果然因桥毁而不能渡河。

温峤亲自率军背水与敌作战,攻击王含,打败了他,又督促刘遐追击钱凤直到江宁。

等到事变平息,封为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明帝病重,温峤和王导、郗鉴等同时受诏委以后事。

当时历阳太守苏峻收藏亡命之徒,朝廷对他不放心。

温峤听到了一些有关苏峻的消息,担心会有事变发生,请求回朝作准备以防不测,朝廷没有答应。

不久苏峻果然起兵反叛,温峤派遣督护王愆期、西阳太守邓岳、鄱阳内史纪瞻等率水军前往救援京师。

等到京师沦陷,温峤听到消息后放声痛哭。

有人前来探望,他和探望的人相对悲泣。

不多时庾亮逃奔而来,对他宣读太后诏书,加封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温峤说:

“今日这样危急,应以消灭贼寇为先,我寸功未建而蒙受殊荣,这是前所未闻的事,怎好向天下人交待呢。

”坚决不接受。

当时庾亮虽是兵败投奔而来,温峤处处敬重他,分兵让他统领。

派遣王愆期等邀陶侃一起投身国难,陶侃恼恨没有被授予顾命大臣之职,没答应此事。

温峤开始依从了陶侃。

后多次劝说陶侃,陶侃同意了,派都护龚登率兵见温峤。

等乱平贼灭,温峤被授予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食邑三千户。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

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

刘、柳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

②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

古时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位友人临歧叙别,回望十年宦海沉浮,难料未来艰险。

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述说了人生的艰辛惨淡。

B.颔联借风烟漫漫、草木森森的苍凉再点“憔悴”,又借古代名将自比,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

C.颈联分析了被排挤的原因,但皆是反语,实为调侃与解嘲,暗含愤懑不平与不改节操的坚毅。

D.尾联呼应题目,点明主题。

化用典故,以泪之多述情之深,同时委婉明志,将抒情与明志巧妙融合。

15.有人评价本诗“至怨至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B15.①友人离别,内心悲苦。

友人才得相聚马上又要分离,赠别的泪水足可成河,体现出友人分别的痛苦。

②命运坎坷,前途渺茫。

“十年憔悴”意时间漫长,生命消磨;

“谁料翻为”意路途遥远,前途难以预料。

写出了内心的痛苦难熬,命运的坎坷难测。

③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表面写自己因懒于疏谏而遭非议,劝诫不要因议政文章出风头,实则表达自己被排挤非议,报国之志不得伸张的苦闷。

④奸佞弄权,国势日衰。

借古时伏波将军陵寝的萧索苍凉暗指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衰败。

国家满目疮痍,自己又受到排挤而无能为力,内心悲苦至极。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首先写山之连,山之高:

_________,_________;

又用侧面烘托,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

(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对外界的毁誉淡然处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由_________,_________从怀古转为伤今,家国破败触目伤情。

【答案】

(1).重岩叠嶂

(2).隐天蔽日(3).定乎内外之分(4).辩乎荣辱之境(5).望中犹记(6).烽火扬州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前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