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5051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生态学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

杀人的烟雾"

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米3。

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

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大气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3、请举3个你所感兴趣的实例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规律。

(1)人类对西部大开发所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

利用一些抗旱性较强的植物建设生态系统,人为的完善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的环境,解决西部的水循环问题。

(2)园林设计方面的城市景观设计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在园林里实施多种物种并存,建立完善的食物网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一个完好的生存环境。

(3)农业生产方面利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实施运用绿色化肥等措施。

4、试用人口转变的四阶段理论来分析世界人口变化的历史趋势,并以此说明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

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慢的增长或无增长(1785年-1790年);

第二阶段:

高出生率,下降的死亡率=高增长(1825年-1830年);

第三阶段:

下降的出生率,相对低的死亡率=低增长(1910年-1915年);

第四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极低的人口增长(1996年)。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绝大多数国家纷纷独立,走向了和平和发展的道路。

在这种大的格局之下,世界人口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人口从1950年的约25亿增加到20世纪末的60亿,50年代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多。

出生率、死亡率也都从较高的水平下降到较低的水平,1999年世界人口的出生率为23‰,死亡率为9‰,世界人口正处在转变之中。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由于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所以第二次大战以后人口变化程度较小,其中死亡率基本上稳定在9-10%左右,出生率则在战后持续了一段“婴儿热”之后迅速下降,到本世纪末出生率已接近死亡率的水平,趋于人口静止,部分发达国家已出现人口负增长[1]。

从1950年到世纪末,发达国家的人口仅由8亿多增加到接近12亿,增加了不到0.5倍,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化则截然不同,本世纪50年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处于很高的水平,经过半个世纪,死亡率迅速大幅地下降,从50年代左右的24‰下降到本世纪末的10‰以下。

与此同时,出生率虽然变化幅度不如死亡率,但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50年代初期的44‰高水平下降到了世纪末的25‰左右的水平。

正是欠发达国家人口转变这种死亡率短期内迅速下降的特点,使欠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规模迅速膨胀,其人口规模从1950年的17亿增长到本世纪末的48亿多,半个世纪人口增加了近2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

同时,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50年的67.75%上升到世纪末的80.38%,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

其一,在1950-1973年,无论哪种估计,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死亡率从18‰下降到7‰,而出生率则从32‰下降到28‰。

这是死亡率下降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又是人口转变的开始阶段。

由于当时死亡率的下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大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制度型转变”。

其二,在1973—1980年,则恰恰相反,出生率的下降幅度要显著大于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出生率从28‰下降到18‰,死亡率则从7‰下降到6‰。

这一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加速阶段,是出生率下降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

由于其时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与我国大力推行的“晚、稀。

少”生育政策大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政策型转变”。

其三,1980年以后是人口转变的趋缓阶段,也是趋向完成阶段。

其时粗死亡率的变动相对稳定,差不多在6.5‰的水平上波动,粗出生率则比较缓慢地这些波动中有所下降,粗出生率从18‰降到16‰。

其间,改革开放为人口控制创造了日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的生育控制也在不断地完成自身的变革。

越是到后期,越是清晰地展现出综合型“发展”的伟力。

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发展型转变”。

除了上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特点还表现在:

(1)死亡率率先下降;

(2)粗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是外力作用的产物,没有人口政策的作用,中国人口的粗出生率大概不会下降得这么早、这么快。

(3)中国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将比较长,也可能是三个阶段中最长的。

在完成阶段,人口转变的推动力将更多地有赖于现代化的力量。

(4)1950年至今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人口转变的过程当中。

70年代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相当显著,80年代以后政策效应趋向弱化,虽然在具体工作中离不开社会制约机制,但实际上社会制约机制的功效已发挥到极致。

特别是到了9O年代,社会进步大背景下的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开始日趋重要。

(5)在三个阶段的划分中,第一阶段的死亡率率先下降可以视为制度变革的产物,建国之初国泰民安,医疗卫生条件大有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婴儿死亡率。

到50年代后期,出生率也有了缓慢然而自觉的下降趋势。

第二阶段的出生率下降属于典型的“政策型”,是通过政策的力量压下来的,但政策的功效毕竟不是万能的,生育率的下降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社会文化边界。

进人80年代以后,“一胎化”的生育政策由于缩小和限定了生育决策的空间,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文化边界上的生育冲突。

这样,到了第三阶段,就可以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归类为“发展型”。

换句话讲,没有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发展并触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育态度,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将是难以预期的。

(6)中国人口转变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7O年代以来引入了强有力的人口政策因素,从而干预了自然的人口转变过程,使之速成。

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升高、偏高问题,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问题,独生子女素质发展的失衡问题,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干群关系的紧张问题,如此等等。

(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

5、何谓人口容量?

你认为制约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有关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有几种观点?

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利用本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制约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地区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观点:

1、悲观派——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2、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3、介于悲观派与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6、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有何影响?

根据你的理解和所掌握的信息,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

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

1、人口老龄化会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冲击。

2、人口老龄化会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变得突出。

3、人口老龄化将使老年人的社会服务需求增大。

4、人口老龄化将影响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4、人口老龄化将影响到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

对策:

首先,要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在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没有发达国家高,但老龄问题却如此的突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养老的基础就是老年人要有基本的经济保障和医疗保障,这两样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龄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没有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任何养老体制都不可能真正保障我们的晚年生活。

  

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中有退休金的比例只占5%,绝大多数老年人要活到老干到老,70岁以后普遍依赖子女的经济供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实际上比城市还高,越晚建立保障制度则难度越大。

再过5年,我国就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2025年以后进入高速增长期。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20多年的时间可以算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对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说,这却是相当短的时间。

所以,历史给予我们的这十几年准备时间实在不算长,让我们珍惜这个机会,尽可能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只是城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威胁,不用担心因病致贫,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7、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用来表示人类社会对生物圈的影响公式:

I=P*A*T是何意思?

请结合某一类生态危机说明你对该方程的理解。

循环经济用公式表示为:

=I=P*A*T式中,I表示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P表示人口;

A表示消费水平,可以用GDP表示;

T表示循环经济技术,即在既定资源存量下提高GDP的同时使得环境影响最小。

对此公式的理解:

生态补偿:

循环经济制度化的市场性理念形态

自然生态不是我们的免费午餐,任何经济都存在二律背反。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工业经济给予人类极大满足欲望,但同时又不得不支付巨额的“自然补贴”。

每一年,世界为使用化石燃料、超量开采地下水、皆伐森林、过度捕捞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支付的金额达7000亿美元。

地球理事会在1997年的一分题为《给不可持续的发展发放补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人类每年要花数千亿美元,补贴其毁灭自身的活动,这真是匪夷所思。

”[15]在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高达2000亿人民币,仅98洪灾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16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生态危机造成如此严峻损失,不是人们疏于治理,而是相当国家还继续传统工业经济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常用的支付模式便是“污染者付费”,“谁污染谁治理”。

其实质是一种消极事后作为,生态补偿获益不多。

有鉴于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思维,走“先评定,后生产”的道路。

所谓“先评定,后生产”,是指事先通过评估、改进生产技术或生产环境,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然后力争在生产活动的源头上或过程中实现对废物的控制,并给予生态相应补偿(主要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补偿)。

为了保障生态补偿的顺利进行,建议实行生态问责制度,将生态状况作为考核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任何破坏自然生态行为的个人和组织予以严格处罚;

可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予诸如石油和煤炭工业的化石燃料补贴;

必要时增收生态补偿税或发行生态补偿基金彩票。

(循环经济制度化理念形态,

8、古文明的衰亡给你有何启示?

你又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答:

古文明的衰亡的启示:

文明的兴衰变化,认识到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已经到达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并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盛会后果;

人类文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进行,如果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对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以致衰败消亡。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

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

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9、列举10项你可以做得到的低碳生活方式。

1、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

2、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

3、尽量选用公共交通;

4、洗衣服自己洗;

不用洗衣机洗衣脱水;

5、去逛超市等一些购物场所自带袋子;

6、吃饭不打包,不要塑料饭盒;

7、生活上、学习上尽量减少纸张的浪费;

8、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

9、不坐电梯爬楼梯;

10、在家种些花草。

10、什么是生态教育?

你认为应如何在你所处的环境中开展生态教育?

简单设计一个实施方案。

生态教育是关于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它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方案: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把环境教育融于一切教育环节,增强学生责任感,提升保护意识。

结合每年市委、市政府避暑季活动,组织参加夏令营活动,通过夏令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感知祖国的美丽,加强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各学校以主题班(队)会、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开展教育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许多学校在校内设置环保提示牌,时刻提醒师生共同保护环境。

注意将环境教育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紧紧围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

充分结合“3•12”植树节、“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各种环境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以绿色学校的创建为载体,以典范影响全体学校,进一步推动环境教育的普及工作。

11、与保护环境矛盾吗?

摆脱贫困与保护环境不一定是矛盾。

因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有时,尤其是在短时间上很可能是矛盾的。

但是,这种矛盾是有条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矛盾表现为,保护环境的要求缩小了发展道路的选择空间。

现实中,这中空间几乎总是存在的,有时候可能需要我们去开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瑞典在20世纪70年代为保护环境而琢步禁止使用含汽油时,起初估计这会增加使用汽油的成本。

但是,到完全禁止含铅汽油使用时,新的技术被创造出来了,不但能替代铅的作用,而且新技术更便宜。

最终的结果是,污染被消除了,成本也减低了,新的技术选择,避开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再如,管理良好的生态旅游,也能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

所以,环境能否得到保护,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管理政策与管理的力度。

12、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案例给你有何启示?

卡伦堡工业园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既起到对宏观循环经济和微观清洁生产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产业网的链结点,其作用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宏观发展及向微观的渗透。

而且,循环经济工业园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工业发展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阶段向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发展的现代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对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业园区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较大范围内推广提供有利条件,工业园在区际间的联合可以不断扩大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即使失败,也不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损失。

所以我国也应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园。

首先,应当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

其次,应当明确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结构模式。

第三,政府应提供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保障。

第四,应当提升园区循环经济的科技发展水平。

第五,应当着力培养企业及民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和责任。

(来自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

二、参考书目

1、周鸿.人类生态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任文伟,郑师章编著.人类生态学.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肖显静.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侯钧生.人类生态学理论与实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潘纪一主编.人口生态学.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6、阿尔*戈尔著,陈嘉映等译:

《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7、雷切尔*卡逊著,吕瑞兰等译:

《寂静的春天》,吉林出版社,1997

8、德内拉*梅多斯等著,李涛等译:

《增长的极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美]巴里·

康*芒纳著,侯文蕙译.封闭的循环:

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美)艾伦·

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

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美)奥尔多·

利奥波德著,侯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Marten.G.G.2001.HumanEcology:

Basicconcept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三、相关网站

•环境生态社区

•中外对话

•Ambio-人类环境杂志Ambio-AJournaloftheHumanenvironment,AMBIO是瑞典皇家科学院1972年创办的国际环境生态科学杂志,主要涉足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持续发展,动植物生态系统及全球变化等若干重大环境和生态问题。

•http:

//www.societyforhumanecology.org国际人类生态学会

//www.iucn.org/世界保护同盟

注:

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有发现到好的书籍及网站可以推荐给我,我们共同进行补充和完善。

可发至邮箱:

fafuecology@

四、课程要求:

1、独立、认真完成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

2、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在通读1-2本人类生态学教材的基础上(周鸿(人类生态学),多方涉猎有关书籍、文献和相关网站。

3、培养检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4、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程考核:

1)按时上交课程作业;

2)提交一份课程论文,要求内容符合人类生态学课程条理清晰、语言通顺、有自己的想法。

课程论文题目自拟。

同时,每位同学准备10分钟的ppt汇报。

3)课程作业及课程论文均需封面和封底。

(格式见后面)

4)课程作业、课程论文电子版及PPT由班级统一刻录光盘上交。

附:

课程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论文内容和选题范围

1、在自学人类生态学基础上,选择人类生态学课程中有关的主题,根据兴趣及现有的资源,提出课题,题目自拟。

2、论文正文内容,是在大量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之成果、避免抄袭、随意应付了事、不劳而获之做法,如有发现严肃处理,后果自负。

3、论文要求条理清晰、语句通顺、简练,表达清晰。

4、引用的文献要在文中明确注明,论文不得剽窃。

5、论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

(二)、论文文本结构:

①封面;

②摘要(200-300字);

③关键词(3-8个);

④引言、正文(根据需要列出小标题,体现条理性)、结论;

⑤参考文献;

⑥封底。

(三)、论文的打印排版:

1、页面设置

纸张:

A4打印纸:

页边距:

左2.5cm(装订),上、下、右各2cm;

页眉:

1.5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