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复习Word格式.docx
《超声诊断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诊断复习Word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Hz(赫兹)=1次/秒
超声与能听到的声音一样都是物质振动形成的,振动往复一次称一周。
物理学上用Hz表示。
3、声的分类:
可闻声、超声、次声
频率范围:
16-20000Hz、>
20000Hz、<
16Hz
次声与超声是人类听不到的两种声波,在自然界中超声是客观存在的(如蝙蝠能发出超声做飞翔导向工具,借助超声的反射,准确捕捉昆虫)
超声诊断最常用物理量
波长(λ):
声振动一个周期传播的距离
频率(f):
声每秒振动的次数
声速(c):
声单位时间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
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c=f×
λ可见在同一个介质中,速度不变,f与λ呈反比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穿透力越弱;
频率越小、波长越长——分辨率越差,穿透力越强。
检测表浅器官用高频探头,取其分辨率高,检测内脏用低频探头,取其穿透性强
近场区:
近场声束宽几乎相等,分辨率好。
远场区:
声束开始扩散,使图象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4.超声的物理特性
⑴指向性
⑵反射、折射、散射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介质的声阻抗不同,界面大小不一,可发生反射、折射、散射。
声阻抗
定义:
阻抗声能传播的力量称之为声阻抗。
(声阻抗差越大,反射越强,折射和透射就越小)
声阻抗(Z)=介质密度(P)×
声速(C)
即介质密度越大,声速越快,声阻抗越大
骨阻抗最大,肝脏次之,血液最小
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形成一个界面,界面尺寸大于波长时叫大界面,小于波长时叫小界面。
超声遇到大界面产生反射和折射,遇到小界面发生绕射和散射。
小界面(界面尺寸小于波长)对入射超声产生散射,使超声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向各个空间方向分散辐射。
故散射无方向性。
散射为脏器内微小结构信息(凹凸不平界面时)血管中10—100个红细胞聚合即可产生。
(3)吸收衰减
吸收:
由于介质粘滞性、导热性等---一部分声能不可逆的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衰减:
指声能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小界面的散射,大界面的反射,声束的扩散以及软组织对超声能量的吸收等而使声能逐渐减弱。
含蛋白质高的吸收亦高,水的吸收系数最小
(4)Doppler效应
指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在连续介质中作相对运动时,所造成的接收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
这一现象是奥地利学者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在1824年发现的。
根据该效应可测出有无血流或组织的活动,活动的方向及活动的速度,可以检查心、血管病变。
根据声阻相差的大小与组织结构内部的均匀程度,将人体组织、器官等的声学类型分为四种:
无反射型少反射型多反射型全反射型
1)无反射型:
所有液性组织
无声阻抗相差异界面,反射少吸收亦少,声能很好传导—如胆囊、膀胱、囊肿、胸腹水等
2)少反射型:
均匀的实质脏器
反射少,密集光点—肝、脾、子宫等
3)多反射型:
结构杂乱的实质器官和肿块,反射多—正常乳腺、异常癌肿等。
4)全反射型:
肺、肠、骨,反射系数99.9%,近全反射,不能穿透第二介质。
三、超声仪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主机+探头组成
探头又称换能器(为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组成)
主机(供给电源)—产生高压电脉冲—激历换能器晶体—电能转换为声能—发射到人体在组织中传播,收集信号—在换能器中把声能转变为电能—在主机中经过检波处理—然后显示在荧光屏上。
逆压电效应:
由在外电场作用下,晶体将产生几何变形,称为逆压电效应(亦称电致伸缩效应)。
正压电效应:
定义:
由外力作用引起的电介质表面荷电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
可以冻结采集图象或录像保存,黑白打印、彩色打印、硬盘直接留存等。
超声医生结合图像解剖、病理、生理与临床医学分析总结其规律,对患者病变的部位、性质和功能障碍程度作出概括性的诊断。
四、超声诊断术语(以回声形态命名)
1)光点:
指回声细小点状。
(肝、脾、子宫等)
2)光斑:
指光点聚集呈明亮的小片状,边界清楚,大小约<
0.5cm。
(指炎性组织、钙化灶,小结石等)
3)光团:
指回声光点聚集呈明亮的团状,直径>
0.5cm,有一定边界。
(结石,肿瘤等)
4)光环:
指光点排列呈圆环形。
(胎头、节育环)
5)声影:
在超声波传播途径内,因反射体对超声的反射,折射,吸收等致超声能量的衰减,使声能不能到达其后方,而形成的直线阴影。
(可见于结石、钙化)
6)声晕:
指肿瘤光团周围出现一圈暗带(可见于原发性肝Ca)
7)蜂窝状:
指多个低中等强度的粗细不等的光点、光团,其间夹有很多散在的小暗区,形成蜂窝状改变。
(葡萄胎)
8)平行管征:
正常总胆管内径是门静脉的1/3,其扩张时内径大于或等于门静脉而出现两条平行的管道(见于阻塞性黄疸)
9)牛眼征:
在病灶实质回声中心出现无回声(多见于转移Ca)
10)靶环征:
在病灶低回声区中心出现强回声(多见于转移Ca)
11)驼峰征:
指肿瘤组织向脏器表面的隆起象骆驼驼峰。
由于肿块生长在脏器的浅表处,向外突出时表现出丘状突起,形如驼峰。
(肝Ca)
12)角征:
多指肿瘤组织位于脏器边缘而使其失去正常角度。
13)假肾征:
来自胃肠道的肿块形成类似肾脏的声像。
14)“彗星尾”征:
强光斑后方出现的狭长的带状回声。
(小结石、避孕环)
五、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1、优点:
1)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
2)可获得丰实信息,切面图象清晰,层次清楚,接近于解剖结构。
3)对活动介面能作动态的实时显示,便于观察。
4)发挥管腔造影功能,无需造影剂可显示管腔结构,大血管、肝静脉、肝内门静脉、胆管等。
2、局限性:
1)超声伪像:
如混响效应,旁瓣效应等干扰,可出现超声的假象,经验不足易误诊。
故各种仪器检查应相互弥补,现CT、超声、核磁共振已构成了现代诊断医学的三大发展。
2)超声在空气中产生全反射,看不到被遮盖的脏器,故胃肠显示差;
骨骼密度大,超声难以穿透。
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
3)检查时需涂耦合剂,消除皮肤与探头之间的空气,使声阻抗差减小,便于清晰显示图象。
六、常见的几种超声效应与图象伪差:
七、临床应用
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某些具有一定特异性
1)眼科(眼内异物的定位,视网膜剥离,眶内肿瘤等)
2)心脏(先心如室缺,房缺,动导,法四等;
瓣膜疾病如瓣膜狭窄及反流,赘生物等;
心包积液、心脏肿瘤等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3)某些器官内占位性病变的早期发现(如1cm左右的肝癌等)
4)显示肝脏的三大管道,对区别黄疸性质有重要诊断价值。
(内、外科)
5)各体腔的积液。
(最佳)
6)各脏器的结石。
7)产科的胎儿观察,早、中、晚期妊娠。
8)妇科的子宫病变、卵巢的病变。
9)泌尿系的病变:
肾积水、肾结石、肾肿瘤、输尿管结石、膀胱病变、前列腺病变。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肝脏解剖
(1)大体解剖
肝为人体最大实质性脏器,呈楔形,主要位于右季肋部,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
其上届与膈同高,平右侧第五肋间,下届一般不超过右肋弓。
肝由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
膈面光滑,脏面凹凸不平,由左右纵沟和中间横沟形成“H”形结构。
①右前纵沟有胆囊窝—内有胆囊
②右后纵沟为腔静脉窝—有下腔静脉通过—第二肝门
③左前纵沟有肝圆韧带—胎儿脐静脉遗迹
④左后纵沟有静脉韧带—胎儿静脉导管遗迹
⑤横沟(肝门)肝动脉、门静脉、胆管的出入—为第一肝门
(2)肝内管道系统
格林森斯系统、肝静脉系统
①
肝静脉:
起源于肝实质内毛细血管,逐步汇合成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于第二肝门处汇入下腔静脉终入右心房。
特点:
管壁薄而光滑,周边无脂肪,呈放射状向下腔静脉集中。
②门静脉
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将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带入肝脏。
分为左、右两支。
右支分为右后右前
左支分为四部①横部②角部③矢状④囊部
肝静脉及门静脉为肝脏分叶,分段的标志。
(3)肝动脉、胆管
肝动脉是腹主动脉的第一腹侧支-腹腔动脉的分支,它带含氧血入肝。
胆管则起源于肝内毛细胆管,逐渐汇合成小叶间胆管、肝段及左右肝管,在肝门横沟内汇合成肝总管出肝。
一、正常声像图
1、肝脏形态规则,被膜光滑,膈面呈弧形,回声强。
2、肝实质表现为中等回声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3、肝内管道系统清晰显示。
检查前准备
一般不需作特殊准备,最好检查前先作肝功测定,以便对传染性肝炎起到隔离作用,已免交叉感染。
声像特点:
(1)肝内见一个或多个孤立存在的无回声暗区,圆形或椭圆形。
(2)囊壁纤细,规则,部分囊肿可见分隔光带。
(3)囊壁后壁效应增强。
(4)与正常肝组织境界分明。
多囊肝
为一种先天性肝脏多囊疾病,有家族史,一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肾,胰,脾等其它脏器多囊性病变,大多长期无症状。
症状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出现,加重。
声像图特点:
1、肝体积普遍增大,形态失常,不规则。
2、肝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暗区,正常肝结构不清。
3、合并其他多囊脏器(脾、肾、胰等)。
肝脓肿
【病理】
(三步曲)
细菌
炎症{__部分脓腔形成__脓腔完全形成
阿米巴
【
临床】
细菌性—重、高热、肝区疼痛,WBC↑,N↑
阿米巴—较轻,中等热,肝区可疼痛,阿米巴原虫(大便)
声像图特点
1)、
直接征象
a.早期(炎症期)肝区内见一个或多个低—中等强度回声光团,边界毛糙,模糊。
(易与肝Ca相混淆,结合临床动态观察)
b.液化不全期(逐渐形成脓腔)
肝区见一个或多个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暗区内见中等回声光斑、光点(未溶解肝胆管组织)
边界毛糙,欠规则,后壁效应轻度增强。
c.脓肿形成期
肝区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壁毛糙,增厚,内见细小光点(脓栓),随体位改变可见漂浮,后壁效应增强。
d.愈合期
治疗后,暗区逐渐缩小,壁增厚,内回声增强(肉芽组织充填)
2)、间接征象
a.肝肿大,以局部肿大为明显
b.膈活动受限(肝周炎与膈的粘连,疼痛)
c.反应性右胸腔积液(部分可见)
【临床意义】
a.对肝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b.清晰显示脓肿部位、大小、数目,指导临床穿剌手术定位。
c.判断脓肿与周邻脏器的关系。
d.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消涨变化。
原发性肝癌
超声按肿块形态分四型:
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混合型
声像图特征:
直接征象:
1.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光团
2.光团的形态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分叶状
3.光团的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一,当肿块中心部液化坏死时,可出现无回声暗区
4.光团周边可以见声晕(光团周围一圈细的低回声暗带)或“靶环征”(光团周围宽的低回声暗带).
5.光团周边及内可见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
间接征象:
1.肝切面形态失常,肝肿大,可出现“驼峰征”或“角征”
2.出现血管绕行,管道移位。
(由于肿块压迫,肝静脉、门静脉、肝管受压)
3.当肝癌有扩散转移时,门静脉、肝管内出现癌栓,肝静脉内的癌栓可以延至下腔静脉
转移性肝癌
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至肝,最常见原发灶多来自消化器官,其次为血液系统,多经血液,少部分经淋巴循环或直接侵入肝脏。
声像图复杂多变,多有肝体积的肿大,形态失常,压迫管道致其移位或闭塞,肿块多呈弥漫性小结节,回声可强可弱。
因图像不具特异性,检查时必须结合病史,追踪复查。
a.肝内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光团。
b.光团边界轮廓清晰。
c.光团内部可成强回声(毛细血管型),低回声(海棉状)
血管瘤
声像图特征
1.肝内出现边界十分清楚的光团,有强回声型或回声减低型
2.外型可为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型
3.直径<2cm的血管瘤以强回声多见,境界极为分明,内部光点分布均匀,2-4cm的血管瘤有强回声型,常常边界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
4.彩色多普勒:
较大光团内可见少许低速的血流信号
肝癌与血管瘤在声像图上有时很相似,其鉴别诊断之一是血管瘤一般不造成肝静脉,门脉的压迫转移。
鉴别之二是动态观察,血管瘤的生长速度慢,而肝癌则生长迅速,变化大。
肝弥漫性病变
(一)、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损害。
【病理】
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血循环破坏和重建,导致肝硬化。
【病因分类】
门脉性肝炎,长期饮酒,营养缺乏
坏死后性化学中毒、肝炎、感染
胆汁性胆汁长期淤积
淤血性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
声像图特点
1、肝体积的变化:
早期不同程度肿大,晚期萎缩。
2、肝包膜不平整,呈结节样或波浪状,锯齿样改变。
3、肝内光点增粗,回声增强,分布不均。
4、门静脉内径增宽≥1.4cm,壁厚,回声增强,肝静脉变细或走向不清。
5、脾肿大,脾厚大于4.0cm,脾静脉内径≥0.8cm。
6、胆囊壁呈双边改变。
7、晚期失代偿时出现腹水。
8、脐静脉可重新开放。
门静脉高压,为代偿性减少门静脉压力,使肝缘韧带内已闭塞的脐静脉分离,出现管状无回声区,自门静脉左支囊部延腹壁
临床意义
1、确诊肝硬化以及程度。
2、判断有无门静脉高压,鉴别上消化道出血。
3、观察腹水消涨,评估治疗前后肝脏恢复情况。
(二)、血吸虫病肝
血吸虫侵入肝脏的主要途径是:
尾蚴侵入人体,到达肺后,可穿出血管壁或穿透肺组织和横膈而进入肝,从而侵入门静脉系统。
另一途径可通过肺血管经肺静脉入大循环,经肠系膜静脉到达门静脉系统。
虫卵可随血流沉着于肝脏,引起肝组织损害,甚至肝硬化。
由于急性血吸虫病对肝脏的损害超声并无特异性,所有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血吸虫病肝。
慢性血吸虫病肝
常由于血吸虫病在急性期未积极治疗或反复感染,虫卵不断沉着而演变为慢性增殖性病变。
右叶可缩小,左叶可增大。
2、肝表面不平整,有结节样或锯齿样改变。
3、肝内门静脉管壁回声增强。
门脉主干及分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呈“网络样”改变(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分布)。
4、
脾肿大。
晚期可有腹水。
(三)、淤血肝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尤以右心衰后,右房压力↑,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压力↑,致不具备静脉辨的肝静脉压↑,扩张淤血,肝细胞缺氧,变性坏死,晚期可形成心源性肝硬化。
1、肝均匀性肿大。
2、肝内光点增多,增强,分布尚较均匀。
3、肝静脉增宽,内径>
1.0cm;
下腔静脉扩张,
内径>
2.5cm。
4、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于深呼吸时变化不明显甚至
消失。
(四)、脂肪肝
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
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称脂肪肝。
长期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
脂肪肝无独特的临床症状或征象,大多患者血脂过高。
1、肝脏均匀性增大,轮廓较平整,边缘角
可较圆钝。
2、肝内回声增多增强,前段细而密,呈云
雾状改变;
深部回声衰减,微弱而稀少。
3、肝内管道显示不清。
胆疾患超声诊断
一、适应症:
1.胆囊炎(急、慢性)
2.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管结石)
3.胆道肿瘤(※胆囊癌、胆管癌、胆囊息肉)
4.先天性胆道疾病(胆总管囊肿、无胆囊、双胆囊)
5.胆道寄生虫(胆道蛔虫)
6.※鉴别黄疸性质(肝内、肝外)
二、胆道解剖
胆道是指肝脏排泌的胆汁输入12指肠的管道结构。
超声显示:
胆道包括胆囊和胆管。
胆囊位于肝右叶前下方(脏面下方)的胆囊窝内,形态为梨形,中空器官,分为胆囊底、体、颈三部,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漏斗状,称哈氏囊,结石易嵌顿于此。
空腹胆囊腔内充满胆汁,为一无回声暗区,胆管沿门脉上方走行,管状回声。
胆汁代谢:
肝细胞分泌胆汁→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壶腹部
胆囊管胰管
胆总管分为四段:
十二指肠上段,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内。
(易显示)
十二指肠后段,下腔静脉前方和门静脉右侧。
胰腺段,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之间。
肠壁内段,由胆总管和胰管汇合、膨大,形成肝胰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下1/3段的十二指肠乳头。
测量:
正常胆囊超声测量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前后径多不超过3cm,壁厚不超过0.3cm。
胆管与门脉平行位于其前方,肝门处胆总管与肝总管不易区别(统称肝外胆管),内径<0.8cm。
左右肝管可显示,内径多在0.2cm以内,二级以上的胆管,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检查方法:
1)空腹8—12小时,保证胆汁充盈。
2)24小时禁脂肪食物,禁阿托品类药物。
3)X线胃肠造影3天后方可检查。
4)高度胀气,缓泄、灌肠。
体位:
1)仰卧2)左侧卧位3)俯卧位
三、正常胆道声像特点
1、胆囊为一梨形或茄形无回声暗区。
2、边界轮廓清晰、规则、壁纤细,后壁效应增强。
3、囊壁厚〈0.3cm。
4、肝内胆管〈0.2cm,肝外胆管〈0.8cm。
【临床】
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有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胰液反流等因素所致的一种化脓性炎症。
临床主要特征是右上腹绞痛和胆囊区压痛。
病程往往发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并发症。
因而及时确诊和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超声特点
1、胆囊肿大(胆囊颈部水肿变窄,胆汁淤积)
2、胆囊壁增厚,出现双边征(粘膜充血水肿)
3、胆囊暗区内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细小光点(胆汁排空受阻)
脂餐试验进食煎鸡蛋后1h,1.5h,2h观察胆囊大小,收缩2/3以上,提示功能好。
慢性胆囊炎
【病理与临床】
可以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也可以是原发的慢性炎症改变,往往合并有胆囊结石。
基本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使胆囊壁增厚;
肌纤维萎缩,故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
1、胆囊体积大多增大,或正常,少数萎缩。
2、胆囊壁增厚〉0.4cm,甚至达1cm,毛糙不平(均匀增厚)
3、合并结石,可见光斑、光团,后伴声影。
4、粘连时轮廓不清。
胆囊结石
单纯结石如不伴炎症可无临床症状,阻塞时可有疼痛,继发感染和黄疸。
典型结石
1、胆囊内有一个或多个强回声光团或者光斑。
2、光斑、光团可随体位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嵌顿者除外)
3、强光斑、光团后伴直线声影,或彗星尾。
不典型胆囊结石:
1)充填型胆囊结石
a.胆囊形态不清
b.胆囊解剖位置见强光团或光带(弧形),后伴声影。
c.变换体位无改变。
2)泥沙结石
a.胆囊内见小颗粒或泥沙样光斑。
b.后方声影不典型或宽带声影。
c.随体位改变可见光斑群移动。
3)胆囊壁内结石
囊壁上见强光斑,后伴“彗星尾”征。
胆管结石
①小颗粒或泥沙样光斑或光团,一个或多个位于胆管内。
②光斑、光团后伴彗星尾或者声影。
③近段胆管扩张。
胆管上段易观察,中下段腹部胀气声像图较差。
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是肠蛔虫的常见并发症,系肠蛔虫通过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钻入胆道所致。
临床特点是上腹部剧烈绞痛而体征却不明显。
虫体可引起胆道机械性阻塞和细菌感染。
超声特点
1、总胆管轻度扩张。
2、扩张胆管内可见中等强度回声的平行光带,中间是暗区(蛔虫体腔),有时可见蠕动。
3、后方不伴声影。
胆囊内蛔虫于胆囊内见平行光带,活蛔虫可见蠕动。
呈V型、S型
胆道肿瘤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其诊断往往被延误。
胆囊癌在X线造影时,多不显影。
其它检查方法,仅能发现一些晚期征象,无特异性。
超声检查能直接显示胆囊壁的增厚和腔内的肿块,从而提高了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水平。
1、胆囊癌声像图特征
a.胆囊壁不规则局限性增厚
b.向囊腔内突出的中等回声实质性光团,边界不规则。
c.光团后方多无声影,也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如合并结石并伴结石声像图)
不同阶段分四种类型图象:
小结节伞型厚壁型混合实块型
↓↓↓↓
早期不平基底宽壁不均匀厚壁+肿块
基底较宽乳头状增厚不规则
息肉与Ca的鉴别
2、胆管癌声像图特征
a.胆管壁增厚,不均匀,管腔变窄。
b.管腔内可见单个或数个回声不等光团。
c.光团后无明显声影。
d.肿块以上胆管扩张。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分为:
肝细胞性、阻塞性、溶血性三种。
而超声可根据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来鉴别肝细胞性或阻塞性。
肝内二级以上胆管一般不显示,左右肝管<0.2cm。
阻塞的病因
多由胆管内外占位性病变引起。
胆管内:
结石、肿瘤、炎症。
胆管外:
第一肝门、胰头、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部占位压迫。
鉴别是否是阻塞性黄疸--看有无胆管扩张(胆道系统显示扩张,是超生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根据)
1、胆系肝外阻塞的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