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4845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2)高层建筑分布9

2、直接影响要素9

1)多层建筑群9

五、调研对象天际线研究10

1、城市10

2、兰州城市天际线现状11

3、兰州城市天际线存在的一些问题11

4.兰州城市天际线保护与塑造的建议12

4.1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的布局12

4.2合理确定建筑的风格与色彩13

4.3合理确定建筑高度与密度13

5、总结13

六、中山路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14

七、中山路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14

1)中山路道景观道路14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14

3)水景14

4)绿化或种植设计15

5)空间上的延展性15

6)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15

7)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15

八、中山路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15

1、建设指导思想15

2、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15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16

4、节点设计16

5、街道绿地16

九、兰州中山路发展改造原则16

1、沿街建筑立面城市景观设计17

2、街景容貌设计17

3、户外广告设置控制18

4、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的设置管理19

5、店招、店牌设置20

6、城市灯光夜景建设20

十、中山路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22

十一、中山路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23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23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24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24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25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26

十二、中山路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27

1)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28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28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28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28

城市界面更新改造调研

1、兰州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

30"

-104°

、北纬35°

5"

-38°

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

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联”位置,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

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西汉设立县治,取"

金城汤池"

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国家对兰州的定位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2、兰州的城市特色城市与城市的特色。

一个城市在这一地区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产业甚至军事在内的中心作用是主要的,包括了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三方面的意义。

城市的特色可能难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仅从城市的空间形体方面审视城市,并往往以建筑风格特点代替城市的特色。

实际上,除空间形体之外,特色还应包括其他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城市的特色是与城市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着必然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消失,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有两个条件是不能缺少的。

这就是客观自然与人为因素。

也就是大自然与人力两种力量的协调作用。

法国巴黎,如果没有适宜的气候和塞纳河取之不尽的水源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怎么也不会有今天的壮丽与繁荣,但是如果当年罗马军营扎在塞纳河别的什么地方,巴黎也就不一定是今天的样子。

深圳的城市发展速度堪称世纪之最,一个小镇10年发展为特大城市,且其科技、经济位居全国前列,可以说这是客观自然与伟人作用结合的最好产物一个城市的特色,除了自身的特性外,也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与城市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特点、民俗民风等特色文化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的深刻内涵与外象形体融合结晶的升华而给人以感受与视觉反映,是城市的灵魂与精粹。

因此,城市的特色也就难以由人想象的去创造了,而是应由人去充分深刻的认识、揭示、发现这个城市存在的根本原因,挖掘其历史文化沉淀底蕴,找出现存的精华亮点,继承、发扬,并充实以新的内涵,塑造一种全新的形象。

但这种塑造只能是以上述诸多因素的恰当融合,而不是凭空想象,就像我们不能凭空塑造什么东西一样。

  兰州是什么样的城市,目前有多种说法:

兰州地处西北高原,群山环抱“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冲出夹谷穿城而过,可谓“山水城市”;

兰州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坪上干旱,河滩地下水位较高,以盛产瓜果梨桃枣而闻名天下,有“瓜果之城”说法;

兰州多民族居住,风俗各异,民族建筑比比皆是,多民族文化共存,也称“民族城市”。

此外还有多种说法,但不管如何,兰州并不是因为仅仅有了高山河谷或瓜果梨桃,也不仅是民族较多才有了城市。

兰州的城市主要是建在黄河盆地上,而这些盆地则完全是因为黄河对黄土高原的冲刷、切割、沉积而自然形成的,如没有黄河则不可能形成目前市区内的五块盆地。

没有黄河,山水何来,桃李何处,更谈不到各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睦相处。

  兰州地处西北高原,大漠风沙,长河烈日,磨炼了兰州人豁达大度,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黄河奔腾咆哮,所向披靡,培养造就了兰州人勇敢顽强,朴实正直的品德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走出雪山,横跨高原,经过千百万年的冲刷、筛选、沉淀、积累、提炼,创造了生命,产生了文明,从黄河古象的足迹、丝绸之路的铃声到中西各民族的交往共存,生息繁衍,居家习俗,风土人情,这一切构成了今天的兰州文化。

但是,不管兰州的历史多么辉煌悠久,文化多么丰富深厚,黄河始终贯穿其中,为其渊源,是孕育文明,启迪智慧的摇篮。

可以说,黄河是兰州的根基,是兰州的血脉,是兰州的灵魂,没有黄河就没有兰州。

所以,不仅兰州的特色根本在于黄河,就连兰州的存在发展也依赖于黄河了。

  事实上,黄河在兰州蜿蜒曲折,贯穿全市长达百里,南北两山对峙,时近时远,川谷滩地大小形状变化多样,景观极为丰富,俯视兰州,如同两根轿杆抬起了城市,像似一根银线串起了明珠。

  这里我们虽然强调了黄河,但不能缺少南北两山。

两山形成了川地也衬托了黄河,两山围合了城市,对兰州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与黄河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特征。

在对四十公里黄河规划时,笔者认为,规划应突出兰州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因为这三种文化反映了兰州的产生与形成,继承了兰州的历史与文脉,体现了兰州的存在与发展,基本函盖了兰州的地域文化,是兰州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突出兰州的城市特色。

从政府到学术界对此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特别是以任震英大师为代表的老一辈规划专家和他们主持修编的第一、二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他们的远见卓识为兰州城市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兰州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999年市政府又决定对黄河及两岸进行规划,找到了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引导了城市的建设,形成了今天人们交口称赞的百里黄河风情线。

然而找到了城市发展的关键和城市特色的根本只是良好的开端。

城市特色函盖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从空间表现到数据分析,从人的切身体会到视觉感受,是一个城市包括城市美学在内的综合反映。

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包括建筑设计则很难实现这一切。

  因此要进行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不同的不是主要对城市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作出统一的安排部署和制定各项指标,而是注重城市的空间景观和环境品质的设计,从文化内涵到视觉感受,突出城市美的表现。

是对一个城市整体精神的反映。

  目前,兰州市已对黄河沿岸进行了城市设计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还不完整。

只有对整个城市进行城市设计才能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反映城市的空间景观与环境品质,表现美的概念,把山、水、绿融入城市,在城市布局、建筑、道路广场、园林小品中反映城市文化,体现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突出城市的特色。

使现今城市诸多不尽人意和非健康发展的趋势得到遏制和扭转,使兰州的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兰州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历史上看,兰州城址最早在东岗,后西固,再兰山下,再北移至目前的旧城区为止。

城市一直以肃王府(即后来的陕甘总督府,民国及解放后的省政府)为中心,以酒泉路为南北向中轴,东西对称布置,张掖路连通东西关与酒泉路形成T形主干道交汇于中央广场。

这种布局持续很久。

直至几百年后的今天,这里依然是兰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城市的核心区。

从城市的选址看,当时是考虑了军事防御,又考虑了生活交通便利,以及城市规模要求,从宋元明清直至民国。

  1954年,兰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首次城市规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旧城进行了扩展和作了重大的结构布局调整。

将城市的中心东移至中心广场(东方红广场),这种做法既利用了老城区原有的设施易于启动建设,也牵就了人们围绕老城区生活习惯的传统观念。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兰州市区内最大一块盆地而又是南北最宽处,而且有皋兰山这一象征兰州的山景可利用。

把皋兰山上的三台阁,这一兰州历史文化遗存景点通过南北大道皋兰路、中心广场达黄河作为城市的中轴线。

东西则以东岗路、庆阳路、临夏路、西津路通过几个广场的连接一线贯通,构成带状城市的路网骨架。

而中心广场两侧又对称布置了放射道路南北平凉路、金昌路,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又使交通变得非常快捷。

对称性、放射状、方格网的统一应用,体现了中西结合的规划手法和兰州地理特征。

  这次规划所进行的科学合理而又较为实际的布局调整,正确引导了城市的建设,为今天的兰州奠定了基础。

直至1979年国家批准的第二版总体规划,依然坚持了这一布局,并明确城市“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原则。

  围绕这个中心,兰州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建设,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距中心广场东西几乎等距离的大洪沟至雷滩河一带,建筑林立,人烟密集,商业繁华,机关单位密布,继而向东发展直至大青山麓。

而向西过沟仅一桥之隔的七里河区,则发展缓慢。

至于西固、安宁区则变化甚微。

各区虽保持了原功能划分,但东西差距加大,并未实现“平衡发展”。

显然,城市发展中“一个中心”的向心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带状城市。

五十年代东移中心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进入二十一世纪,老城区由原来的十多万人,发展到近百万人,使得中心区密度异常加大,继续发展的结果是,基础设施短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运转呆滞,综合功能下降,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新城(第二中心)的提出。

“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原则是正确的,但选择何种途径来实现则是关键。

依临黄河就不能继续坚持一个中心,若坚持一个中心其向心力作用必然使周围一切向中心靠拢,城市不可避免的出现摊大饼的形式。

过分聚集使中心区随压力不断加大而降低功能。

两个中心则可使处于二者之间游离状态的因子向条件更加优越的另一中心靠拢,实现逐步平衡。

集中力量在西北方位合适的地区形成城市的第二中心,这是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城的规划是实现上述目标最为重要的一步,可与黄河兰州段的规划同为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二重奏。

以马滩、大滩、迎门滩、安宁大部分地区作为新城区的选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一个高标准、高起点,具有二十一世纪现代化水平的新城区必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不堪重负的老城区起到缓解疏散的作用,可降低城关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改善日照通风,提高住房条件,流畅交通,减轻各种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绿化水面,降低污染,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综合功能。

二是弥补老城区的不足,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多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建设新型的流通业、物流业、城市中心商务区(CBD)都需要更好的环境和空间。

此外,还需要建设大型的生活服务、生产、市政基础等配套设施及大型体育文化、会议中心等,提高城市的品位与功能。

第三,也许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老城区分布于黄河两岸,一在东南,一在西北,形成了以黄河为轴线的“一河两城”结构布局,奠定沿河发展的基础,利用两个中心辐射作用,带动七里河、安宁、西固及其彭家坪、沙井驿、柳沟坪、小坪等坪地,实现东西南北的平衡发展。

  新世纪兰州城市的跨跃。

兰州城址在历史上虽多次变迁,但一直围绕黄河并逐步靠近黄河。

新城区的规划形成了“一河两城”沿河发展的结构布局。

“一河两山”是兰州城市最主要的特征;

“以河为轴”是兰州城市的发展方向;

东西不尽黄河,南北百万绿地,中镶二珠这是兰州城市布局的特点,也是城市发展的远景和构建“大兰州”的基础。

  “一河两城”、“一带双珠”这是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最大特点,也可说是“点睛之笔”,一大亮点。

它将使我们的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做到全面提升,使兰州在它的发展史上产生一个飞跃,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一个健康持续、辉煌壮丽的发展阶段。

不难看出,新城的规划对我们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兰州市委市政府对兰州城市建设与发展所做出划时代的决策,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目前,百里黄河风情线的整治美化初见成效。

随着南北滨河路东西延伸,新城区的启动,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一个更加繁荣亮丽的兰州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城市正以一个空前的速度在发展。

第二中心以及它所能够辐射的西固、七里河及沙井驿等地区用地还是有限的。

市委市政府已看到了这一点,责成有关部门正在沿着东进西展,南升北拓的思路,从更高更远视角考虑兰州未来的发展,并已着手榆中和平镇、夏官营一带的规划研究,对市区坪地、河口、中川及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发展进行思考,为兰州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加长远的打算。

兰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兰州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建筑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兰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系列研究课题中的专项研究成果之一。

该系列研究课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为指导,对兰州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公共环境艺术等方面进行前瞻性与战略性的探索,对兰州市未来城市建设远景的逐步实现提供了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依据。

这是一项对兰州市的未来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工作,对于兰州城市特色的营造和城市魅力的提升、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大都市圈内文化差异性的维护与整合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兰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使得兰州文化的保护、研究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不仅有利于对兰州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

兰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兰州旧城因地形条件限制,在解放后的城市建设中逐步拆毁,但旧城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兰州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环境改造。

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培育方面、兰州市和我国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一样,走过了同一条弯路。

导致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兰州市的古代建筑和民居大量消失,传统格局与风貌被破坏,历史街区风貌荡然无存。

为了保护和利用兰州历史文化资源,以尊重历史,弘扬地域文化。

兰州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兰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成立了兰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组进行专项课题研究。

课题组以创建一个延续和发展兰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论框架体系和技术适用而可行的操作平台,使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兰州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并在地域空间上向城市新区有效延伸。

一、“城市天际线塑造与管理控制方法研究——兰州城市特色天际线的延续与整体发展”课题内容概述天际线往往是城市拜访者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地方城市居民对城市意象记忆中的重要部分。

每个城市往往有自己著名的眺望点,在此,整体城市所形成的天际线效果——一个二维化的景观断面,却可以形成震撼性的景观效果。

兰州城市的天际线,已经决定性地影响了城市对外形象。

但长久以来,天际线的塑造与管理控制手段却乏善可陈,缺乏对天际线要素、文化特征造成的空间要素特征、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近年来,兰州城市依据数学因子模型分析天际线塑造的影响因素与均衡范围,在可视化分析城市模型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具体手段主要集中在对建筑高度的控制,而忽视了影响天际线空间塑造的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非物质化的审美、文化、客体因素对城市天际线所造成的一系列非量化影响。

4、城市建设要素

1.潜在影响要素

1)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影响着城市天际线的个性化特征。

2)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是高层建筑选址建设的依据之一;

重要的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景观廊道;

自然山水、地形地貌能够描绘出具有环境特色的城市天际线,但要取决于城市建设对自然山水地形的处理方式。

2.直接影响要素

1)多层建筑群:

是塑造现代城市肌理形态的“母体”细胞,它们大多为居住建筑,在城市中大量存在,是城市生活的载体和源泉,在城市天际线立面分层中,它属于“基座”部分,是构筑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基本元素。

2)高层建筑分布:

高层建筑构成了新的城市景观和视觉导向区域,成为城市天际轮廓中的主导者。

因此,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天际线形态和特征。

同时,它也为城市创造了新的观景场所处于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不管是穿行于马路,还是驻足于江河之畔,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远景——构筑物、自然景观(山体)联合构成的线性剪影——城市天际线。

其对城市特征的表现起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总体形象,给人以完美的形象概念,也能显示出城市建筑的个性,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

由此可知,城市的天际线是否优美,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天际线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明综合水准的衡量标准之一。

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都堪称空前,这对中国城市面貌的改观本来是一次极好的事情。

然而这种规模和速度是在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和审美意识普遍尚未觉醒的情况下发生的,常常忽视城市设计以及忽视视觉环境调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它在美学上的厄运。

兰州的城市建设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5、调研对象天际线研究

1、城市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

建国以来,襄樊市城市空间扩张速度虽在个别年份有一些变化,但从兰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增长情况分析图可以看出,近年来兰州中心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年平均增长6.1%。

根据新一轮总体规划,市区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

城市内部增长的高层建筑也将不断刷新改变城市的天际线。

若缺乏宏观层面统一的规划指导,就会致使城市天际线呈现出破碎化的特征,原有的连绵的自然山体背景被遮挡,人们熟悉的传统景观风貌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2.兰州城市天际线现状

兰州作为山水城市,其以滨水天际线为最优。

驻足汉江两岸,可品味兰州不一样的天际轮廓线。

由南岸向北看去,兰州建筑密布。

兰州承担的是经济与金融中心职能,商业比较发达,近些年新兴的长虹路商圈与传统的广场商圈和火车站商圈形成三个高层建筑集群,建筑高度呈不断上长趋势。

从铁路桥头展示兰州美好未来的招贴画中可以窥见政丯府决策者对于兰州未来城市景观的畅想。

这种畅想是和中国城市主流意识形态所崇尚的现代化模版如出一辙。

摩天楼成了现代化的偶像和昭昭于世人的最大政绩。

然而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压力之下,人们普遍忽视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即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于是必然导致建成物间缺乏对话,平凡单调,视野压抑。

这也是汉江北岸天际线的现状缩影。

由于是兰州古城风貌控制区,执行严格的建筑风格与高度控制,所以在滨河北岸没有高层建筑出现。

只有在滨河以南的有高层建筑。

所以站在汉江北岸极目南望,除了近景人工天际线之外还能看到远景由山脊组成的第二条天际线。

在汉江北岸的视点上去观看,山、城、水和谐交融。

单就南岸而言,兰州的天际线也有着明显的对比。

近景天际线的焦点在兰州白塔山的大屋顶上,附以左翼的大北门瓮城及右翼的夫人城城台亭阁,由城墙东西相连。

建筑风格及色彩协调统一,是古朴之美;

滨河北岸近年来发展较快,几许高楼点缀,城市的空间效果具有节奏感、整体性和延续性,景观与北岸迥然相异,有现代之美。

连绵群山贯穿其后,将新区与老区有机相连。

从感官上给人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野。

3.兰州城市天际线存在的一些问题

兰州北岸近年来沿着滨河大道所建的板式高层公寓,原本作为滨河景观的一部分,却并没有能够创造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反而阻断了城市的山水视廊,对兰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造成致命打击。

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一次性的,买断性的;

而只有基于城市特色的滨水城市梯级开发,才会最大限度的利用黄河的景观资源,是多次开发,循环经营。

曾几何时“天际轮廓线”在某些当政者和规划师的辞典里变成了高楼大厦和高低错落的代名词。

仿佛一提到天机轮廓线,就要多么丰富多变,做到高低错落。

仿佛多那么几栋高层建筑就可以丰富“天极轮廓线”。

然而缺乏相互沟通的高层建筑,仅仅靠简单机械的排列,视觉体量上差距甚微,出现的节奏也相近,导致杂乱的同时,也会呈现出枯燥的感觉。

楼盘一味追求高密度发展,高层建筑在空间视线上连成一线后将后面的背景天际线完全挡住。

如此密集的高层住宅小区在天际线上是个体量巨大的怪物,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

汉江黄河岸就是这样。

兰州的高层板式住宅与旧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