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4327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伊朗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Word文件下载.docx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国家,宗教信仰对民族的认同情感有重要作用,由于伊斯兰教本身的超民族性,超国家性,加速了伊朗各民族的融合过程,伊斯兰教“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思想最大限度的消弱了民族差异,尽管伊朗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分,但什叶派教徒占有绝对优势,这无疑强化了伊朗民族这一政治民族概念。

  公民、国民强调的都是政治身份和政治认同,与家族认同、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伊斯兰教义是坚决反对贫富分化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政府采取一定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防止外国敌对势力对伊朗的渗透,赢得伊朗民众对国家的依恋和归属感。

两伊战争各民族团结一致一致对外,近年来伊朗上下共同面对伊朗核危机就是国家认同意识的充分体现。

  伊朗民族关系与认同意识的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1)自有文字可考历史以来直至1502年萨法维王朝的建立,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伊朗民族也是到萨法维王朝才最后形成并固定下来,伊朗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文化传统与认同特色的文化主义族群观,此时是“伊朗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时期。

  2)1502年萨法维王朝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西方文化进入伊朗,冲击原来的伊斯兰体制,礼萨-汗是一位强权人物,巴列维王朝建立后,他意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全面推行政教分离和全面西化政策:

首先,他一反传统,迫使伊朗民众改变其宗教传统和习俗。

再者,他把波斯文中的阿拉伯文去除,以强调波斯是雅利安人的国家;

然后又下令禁演传统戏曲、以古波斯历法取代原先的穆斯林教历、废除过于保守的宗教法、并鼓励引进西方电影、音乐和建筑等。

他上台以后过分依赖美国,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和宗教势力。

同时还鼓励青年出外留学,1934年又将国号改为名伊朗;

提高妇女地位;

发展现代世俗教育,严重冲击了伊朗原有的伊斯兰体系,巴列维国王巴列维政权这一亲西方的政策又一次使伊斯兰教什叶派遭受重大损失,大批宗教人士被边缘化,甚至流放。

  3)1979年以来,是“伊朗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建期,重建的理论指导和制度建设是与宗教紧密相连的霍梅尼模式。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顺从、和平”。

穆罕默德把“安拉”奉为伊斯兰教中的唯一神,他自己则宣称是安拉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

由于伊斯兰教除了宣传宗教思想外,还提出反对高利贷,提倡教济贫困等一系列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愿望,因而深受下层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此后,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伊斯兰教政权,他本人则是这一政教合一的首领。

由此看出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阿拉伯半岛统一后,执政者打着“圣战”的旗号,开始了对外的军事征服,在经济利益和宗教狂热驱动下的阿拉伯军队,迅速建立起跨越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的军事征服传播到被征服地区。

  637年,阿拉伯穆斯林军在嘎底西卡迪西亚战役中打败波斯萨珊王朝军队,攻占其首都泰西封。

底格里斯河以西被阿拉伯人收入囊中。

640年,阿拉伯军队占领波斯胡泽斯坦和伊斯法罕等地。

642年,阿拉伯将领努尔曼率军在波斯哈马丹以南的尼哈万德打败波斯萨珊王朝军队,继而征服波斯全境。

公元651年,信仰琐罗亚斯德教(袄教)的伊朗萨珊王朝彻底灭亡,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朗。

伊朗当地居民伊斯兰化后,放弃了原来的宗教信仰,而阪依伊斯兰教,并由此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

从那时起,再也没有任何宗教能够撼动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位。

阿拉伯征服者随身携带的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是征服伊朗的有力武器。

阿拉伯语很快成为伊朗的官方语言和知识分子语言,伊朗随之开始了伊斯兰化过程。

“阿拉伯征服对伊朗文明结构的渗透影响较先前或此后有过的征服都要深远得多。

它给伊朗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和字体,还影响到它的语言,给它的艺术带来了彻底改革。

  伊朗人积极争取与阿拉伯人享有同等地位,广泛融入到阿拉伯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去。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并迅速被伊朗各民族接受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伊斯兰教本身具国际性,不受民族和地域限制,宣扬真主是宇宙万物主宰,《古兰经》是永远的金规玉律。

其次:

伊朗居民为了减轻赋税逃避剥削而信仰伊斯兰教。

第三,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伊朗居民(即雅利安人)共同体的一大特点,伊朗的种姓具有世袭性、内婚制、不平等性的特点对于伊朗民众来说,伊斯兰教给人以平等的感觉,为了结束种姓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古难,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乐于信奉伊斯兰教。

第四,阿拉伯征服者掌握军权和政权,他们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伊朗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伊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伊朗部落被土著居民的语言、文化的同化过程,同时土著居民也受到伊朗各部落的影响,融入伊朗部落的过程。

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伊朗的民族构成,造就了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原生态的伊朗民族文化。

第二是指伊斯兰教伊朗化或者说本土化的过程。

  伊朗人是以雅利安种族为主、融合了其他种族和民族而形成的。

据考古资料,自旧石器时代中期起,人类已经广泛活动在伊朗境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大约1万年前,已经从今土耳其延伸到地中海地区,随着他们定居下来逐步发展了早期农业。

  六千年以前,古亚洲人中一个名为埃兰的部落居住在今伊朗的西南部,现称胡齐斯坦。

公元前2700年,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其文字受两河流域影响较大,最早为象形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这种文字一直被使用到阿契门尼德王朝时期。

公元前8世纪,埃兰与巴比伦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但是埃兰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

此时伊朗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

例如:

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

此外,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欧语系共同体开始解体,其东支印度伊朗人部落即雅利安部落开始移民。

公元前639年,亚述征服埃兰。

公元前9-前8世纪,伊朗部落先依附于土著居民建立的国家,在经历了亚述、新巴比伦的短暂统治,建立米底王国和波斯王国(在今天伊朗的法尔斯省)后,特别在7世纪到15世纪的伊朗,有的王朝靠伊朗人夺取和巩固政权,伊朗人在王朝中担任要职,逐渐排挤部落贵族,阿拔斯王朝哈立德-伊本-巴尔麦三代主宰朝政是突出的例子,靠慢慢融合与上行下效同化了当地的居民,改变了伊朗的语言和文化。

  伊朗人在接受伊斯兰教的同时,伊斯兰教也被伊朗化,侯赛因的牺牲昭示着伊斯兰教什叶派的诞生,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说,伊朗人拒绝逊尼派教义,发展什叶派教义,维护了民族的创见与独立。

充分说明伊朗是在坚持民族主义的前提下接受伊斯兰教的,也说明了伊斯兰教进入伊朗后的民族化过程。

因此,希提说:

“在什叶派伊斯兰教的伪装下,伊朗民族主义在复兴中。

  伊朗人对自己国家过去萨珊王朝、波斯帝国时代的庄严和尊贵引以为豪,想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光复过去灿烂辉煌的历史。

特别针对楼玛亚人的歧视,许多伊朗人起来著文嘲讽阿拉伯人,有一部分公开起来反叛楼马亚族人,伊朗呼罗珊人艾卜-穆斯林支持阿拔斯家族推翻了楼马亚王朝,伊朗人理所当然进入新王朝的高官行列。

希提认为:

“在国际伊斯兰教的伪装下,伊朗民族主义耀武扬威地前进。

”伊朗的官衔、专制制度、服饰、歌曲和酒几乎都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尤其是伊朗的文学和艺术对阿拉伯人的影响最大。

  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大批阿拉伯人移居伊朗,与伊朗人通婚。

阿拉伯文化吸收了水平较高的波斯文化中的许多因素。

  伊朗历代政权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极力促进这些少数民族波斯化和定居化。

面对日渐严重的部落问题,萨法维王朝自伊斯马仪一世开始,均采取一些措施老削弱部落军的势力,加强对国家的中央集权统治。

但是,在阿巴斯一世上台之前收效甚微。

1587年阿巴斯一世登上王位后,既继承了前任君王的一些做法,同时又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利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削弱部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为伊朗境内各民族各部族不断融合,形成统一的伊朗民族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1921年礼萨-汗掌握政权后,继续维护现代伊朗国家的统一,坚决铲除国内的割据或分裂势力,1923年肃清了克尔曼沙阿的割据势力,1924年征服了胡齐斯坦,摧毁与英国相勾结的胡齐斯坦省督谢赫#哈扎尔政权,终结其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0的企图。

  此外,礼萨-汗先借助部落力量巩固自己地位,随后又以一支部落公开抢劫为由撤销该部落许多官员,还通过改革国内行政区划达到限制大省总督的权力的目的。

他先撤销了大省,将全国分为49个州,州长不再听命于当地势力,而由中央政府任命,还修筑铁路、公路、逐步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便于军队进入部落地区,通过征税征兵、强制定居、逮捕和处决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等措施割断他们同原部落的联系,全国政令统一,有效地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当局强迫游牧部落从游牧经济改变为农业经济,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

礼萨-汗力图让所有的伊朗人都处在强大的国家力量的保护之下,都认同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他大力改善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和袄教徒的处境,使他们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和择业自由,与此同时,他严格管制和镇压具有分裂国家倾向的伊朗少数民族,如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土库曼人,并对非伊朗部落和民族实行波斯化政策。

  伊朗历史上经历了许多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使伊朗的民族关系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像阿契门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是波斯人建立的王朝,因此波斯文化对后来入侵伊朗的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建立的政权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各民族在不同的王朝和睦相处,历史悠久。

萨法维王朝(萨非王朝)是当时伊斯兰世界的三大帝国之一,其创立者伊斯迈尔一世本人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于武力统一伊朗和向外拓展疆土。

1503年-1508年经广泛战争几乎征服整个波斯、亚美尼亚和伊拉克大部,奠定了近代伊朗的版图。

  在伊朗这样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意识、信仰认同对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宗教上的忠诚很容易转化为政治上对国家的认同。

  伊朗居民中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政府在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的同时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政治上,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加强国际合作,争取邻国伊拉克、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尊重伊朗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

经济上,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省级机构和高等院校,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不断缩小少数民族与波斯族的差距。

文化上,政府规定包括少数民族在内全部用波斯语教学,此外,政府充分利用“穆斯林皆兄弟“的宗教理念,呼吁各少数民族放下部落、家族和宗教派别上的分歧,最大限度的团结伊朗民众,强化国家认同。

我们的微信号:

jr188888搜索:

广州金融圈,每日更新——为您提供个性新闻专题定制服务。

立足中国看世界。

点击右上分享到朋友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