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3797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和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品德是()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

B.科学

C.心理学

D.伦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

C.义务感

D.责任感

E.事业感

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

B.注意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

3.以下关于态度和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B.二者结构是相同的

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

D.二者范围是不同的

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

4.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态度定势

E.同伴群体

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

B.高年级学生

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

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三、填空题

1.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3.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____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水平。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水平。

7.学生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______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8.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______取向阶段。

9.______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和榜样一致。

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______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2.社会风气由______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13._____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他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______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

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1.性格化

2.态度定势

3.认知失调

4.替代强化

5.道德信念

五、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和结构。

2.简述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3.简述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六、论述题

1.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同步训练试题答案

1.D[分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D[分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B[分析]略。

4.B[分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处于核心地位。

5.B[分析]略。

6.B[分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由题干可知应选B。

7.c[分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A、B、I)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8.A[分析]美国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9.C[分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

10.B[分析]略。

11.D[分析]略。

12.D[分析]班杜拉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

13.D[分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4.C[分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5.C[分析]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ABCDE[分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ABCDE[分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3.ABDE[分析]态度和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

4.ACE[分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AC[分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1.道德认识

2.想象

3.道德行为

4.道德规范

5.他律;

自律

6.习俗

7.同伴群体

8.前习俗;

相对功利

9.后习俗

10.模仿

11.盲目

12.社会舆论

13.认知失调

14.替代性

15.社会

1.性格化:

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和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

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

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4.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

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5.道德信念:

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答案要点]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

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

(1)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

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

以达到新的平衡。

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和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

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3.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

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和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和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和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和榜样一致。

和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和榜样一致。

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和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4.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

(2)和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和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1.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常用方法如下:

(1)有效的说服低年级学生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两方面的材料。

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说服对象原本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进行说服时,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和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具体操作程序:

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

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

⑥学生在执行计划中改变态度;

⑦评价改变的态度,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需经历三阶段七个子过程

①选择阶段:

包括:

a.自由选择;

b.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c.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②赞赏阶段:

a.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b.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③行动阶段:

a.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b.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②要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要选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奖励物。

③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不可过多使用。

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

可采取两种惩罚方式:

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

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也很有效。

2.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

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伦理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使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使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