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341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中考复习之压轴题30道2 A4 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熟练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对所发生反应进行判断,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

2.(2011•岳阳)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铁粉(铜粉)

加稀盐酸、过滤

B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ZnCl2溶液(CuCl2溶液)

加铁粉、过滤

D

CaO(CaCO3)

加水、过滤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金属的化学性质;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菁优网版权所有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根据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别,分析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所使用试剂及操作方法是否可以除去混合物中杂质而又不引入新的杂质,以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

A、向混有铜粉的铁粉中加稀盐酸,稀盐酸与铁粉反应而不能与铜粉反应,过滤所得到的为铜粉,不能实现除去混在铁粉中铜粉的目的;

故A不正确;

B、由于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因此将混有氧气的氮气通过灼热铜网可达到除去氧气的目的;

故B正确;

C、向混有氯化铜的氯化锌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而与氯化锌不反应,虽然除去溶液中的氯化铜但又混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因此不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

故C不正确;

D、碳酸钙不溶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而氧化钙遇水却能变成氢氧化钙,因此使用加水、过滤的方法不能达到除去混在氧化钙中碳酸钙的目的;

故D不正确;

故选B.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时,所选用的试剂应只能与杂质发生反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这样的除去杂质的方法才是可行的.

3.(2011•湛江)下列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

选项

物质

除杂试剂(足量)

操作方法

CO2(HCl)

氢氧化钠溶液

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NaCl(Na2CO3)

盐酸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MnO2(NaCl)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u(CuO)

氧气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菁优网版权所有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本题属于除杂质题,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氯离子一般用银离子除去;

碳酸根一般用钙离子或稀盐酸除去;

硫酸根一般用钡离子除去;

水也是最常用的试剂;

氧化铜一般用还原剂还原,或用稀酸除去.

A、CO2中混有HCl气体,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把两种气体都吸收了,不符合除杂质的条件.故选项错误;

B、NaCl中混有Na2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然后蒸发、结晶即可.故选项正确;

C、MnO2中混有NaCl,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因此可以先加足量的水溶解,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故选项正确;

D、Cu中混有CuO,如果通入氧气加热,反而把原物质铜反应了,都成了杂质氧化铜.故选项错误;

故选B、C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又结合了操作方法,属于难度比较大的题,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型.综合性比较强,要牢记除杂质的条件,并认真分析,综合把握,从而突破本难点.

4.(2012•滨州)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20℃,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20℃,1g镁和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20℃,1g硫粉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20℃,1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g硝酸钾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物质的微粒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A、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液体与液体相互混合时,其体积不能相加,即混合后液体体积不等于液体的体积和;

B、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氢气逸出,故溶液质量会减少;

C、1g硫粉在1g氧气中若恰好完全燃烧则生成2g二氧化硫;

D、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A、20℃,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L;

B、20℃,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24:

98可知,1g稀硫酸不能完全消耗1g镁且放出气体氢气,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g;

故B不正确;

C、20℃,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粉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32:

32=1:

1,则1g硫粉在1g氧气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故C正确;

D、向20℃的1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g;

故选C.

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反应物间的质量关系符合反应中物质间的质量比时,物质都恰好完全反应,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5.(2012•贵港)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高温煅烧石灰石至质量不再减轻

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向一定量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酸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压轴实验题.

A、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分解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酸溶液中的溶剂是水,故在没有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前,水的质量不可能为0,进行分析判断.

C、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碳酸钠;

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下后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逸出使固体质量减少,但是最后剩余氧化钙和杂质,固体减少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减少了,即不可能减少至0,故图象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

B、硫酸溶液中的溶剂是水,故在没有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前,水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图象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

C、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一开始不产生气体;

待氢氧化钠消耗完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图象与实验操作过程对应一致.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气体的质量,而该图象中催化剂增加了氧气的质量,故图象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6.(2012•达州)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所含杂质

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稀盐酸

CaO

CaCO3

高温灼烧

CO2

CO

点燃

稀硫酸

加适量Ba(NO3)2溶液,再过滤

酸的化学性质;

盐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

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不可行;

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杂质一氧化碳可以用灼热的氧化铜除去;

杂质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硝酸是新的杂质.

A、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不可行,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可以除去碳酸钙,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多,杂质一氧化碳少,无法点燃,故选项错误;

D、杂质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硝酸是新的杂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除杂或净化的探究,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型.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还要加强记忆除去常用离子的方法和物质的溶解性,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7.(2012•北京)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一定有碳酸钠

可能有氢氧化钠

一定有碳酸钙

可能有氢氧化钙

物质的鉴别、推断;

酸碱盐的溶解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根据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相互反应想现象,依据题干中明显的现象特征为突破口.

(1)关键特征“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2)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抓住这些特征可快速解答.

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有不溶物说明有碳酸钙,滤液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故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

碳酸钙可能是固体粉末中就有的成分,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故固体粉末中可能有氢氧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钙,可能有碳酸钙;

故说一定有碳酸钙不正确.

本题属于文字叙述型推断题,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是什么物质.解答时以文字信息为序,寻找并抓住“题眼”,逐步分析“筛选”.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这类题目的常见“题眼”,也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8.(2012•贵港)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Na2SO4、BaCl2、HCl、K2CO3

HCl、Na2CO3、KCl、NaNO3

KOH、K2SO4、FeCl3、Ba(NO3)2

K2CO3、CaCl2、Na2CO3、KNO3

酸、碱、盐的鉴别.菁优网版权所有

物质的鉴别题.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

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判断.

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

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

与K2CO3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硫酸钠溶液;

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只有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时产生气体,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C、FeCl3溶液呈黄色,首先鉴别出黄色的FeCl3溶液;

把FeCl3溶液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出现红褐色沉淀的溶液为KOH溶液;

剩余两种溶液为K2SO4、Ba(NO3)2溶液,混合会产生白色沉淀;

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CaCl2溶液与K2CO3、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故选A.

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

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9.(2012•德阳)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

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

100

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到t2℃时,乙先析出晶体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A.从溶解度曲线直接看出;

B.大多数物质可以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种物质的溶解度,据此可得出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

D.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来分析.

A.从图看,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

B.大多数物质可以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中增加溶质、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B的说法正确.

C.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种物质的溶解度.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w,即t2℃时,在100克溶剂里最多溶解wg甲或乙,所以,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

100.故C的说法正确.

D.从图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只要一降温都立即析出晶体,没有先后之分.故D的说法错误.

本题考查了从溶解度曲线图上读取信息、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

10.(2011•雅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20g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和水的用量有关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汽油作溶剂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油污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A、利用加水稀释时溶液的变化特点,判断加水质量;

B、气体的溶解度只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水无关;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指溶液的一种状态,浓、稀溶液是比较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大小,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D、油可溶解在汽油中,可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A、根据对溶液加水稀释的经验结论,要使溶液质量分数减小一半所加水的质量应与要稀释溶液质量相等,因此在此次稀释中所加水的质量应为50g;

B、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与水的用量没有关系;

C、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若该溶质的溶解能力很小,溶解该物质量很少时就会达到饱和;

因此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溶质含量较高的浓溶液;

同理,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就是溶质含量不多的稀溶液;

D、利用油能溶解于汽油的性质,使用汽油作溶剂可洗除衣物上的油渍;

故D正确;

油不能溶于水,使用水洗除衣物上油渍时需要使用洗涤剂进行乳化;

而油能溶解于汽油中,使用汽油洗除衣物上油渍时直接进行溶解.

二、填空题(共10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1.(2013•衡阳)小林同学在做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称取2.4g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与充足的空气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 .实验完毕后,称得所得固体的质量小于4.0g.

【提出问题】固体质量为什么会小于4.0g呢?

是否发生了其他反应呢?

【查阅资料】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除了镁与氧气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

①2Mg+CO2

C+2MgO②3Mg+N2

Mg3N2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固体质量小于4.0g是由于发生反应 ② (填“①”或“②”)造成的,其理由是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2.4克镁与氧气反应产生MgO为4.0克、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4.0克的氧化镁和0.6克的碳;

而2.4克镁与纯氮气反应产生Mg3N2为3.33克,且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大,因此比反应前的固体质量减轻. .

【实验探究】根据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用图所示装置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氮气(含少量稀有气体).可燃物应选择的物质是 B (填写物质的字母代号).

A.木炭B.红磷C.硫粉

选择的理由是 只有红磷和氧气反应不产生新的气体 .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所制得的氮气中,镁条在氮气中剧烈燃烧.

【实验结论】2.4g镁在空气中完全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小于4.0g,是由于生成的产物是 氧化镁和氮化镁 的混合物所致.

【评价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小林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氮气也能够支持燃烧等) .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氧气的化学性质;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科学探究.

根据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产生氧化镁书写反应的方程式;

【猜想与假设】根据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反应、与二氧化碳反应及与氮气反应的质量关系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分析:

只和氧气反应而不产生新的气体分析选择;

【实验结论】根据镁既和氧气反应又和氮气反应的质量关系分析;

【评价与反思】由镁条能在氮气、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或对于氮气、二氧化碳的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新的理解等.

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产生氧化镁,反应的方程式为:

2Mg+O2

2MgO;

【猜想与假设】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2.4克镁与氧气反应产生MgO为4.0克、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4.0克的氧化镁和0.6克的碳;

而2.4克镁与纯氮气反应产生Mg3N2为3.33克,且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大,因此比反应前的固体质量减轻,故反应后固体质量小于4.0g是由于发生反应②造成的;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而木炭和硫粉都和氧气反应产生新的气体,故选择红磷;

【实验结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2.4克镁与氧气反应产生MgO为4.0克,而2.4克镁与纯氮气反应产生Mg3N2为3.33克,且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大,因此比反应前的固体质量减轻的原因是产生氧化镁和氮化镁的混合物的缘故;

【评价与反思】由镁条能在氮气、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或氮气、二氧化碳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够支持燃烧等.

故答案为:

【猜想与假设】②;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2.4克镁与氧气反应产生MgO为4.0克、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4.0克的氧化镁和0.6克的碳;

而2.4克镁与纯氮气反应产生Mg3N2为3.33克,且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大,因此比反应前的固体质量减轻;

【实验探究】B;

只有红磷和氧气反应不产生新的气体;

【实验结论】氧化镁和氮化镁;

【评价与反思】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氮气也能够支持燃烧等).

本题以信息的形式考查了镁的化学性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根据查阅资料中内容回答问题,通过获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寻求答案,很多答案都隐藏在题干当中.

12.(2013•济南)某化肥KNO3样品在运输存放过程中可能混进了NH4Cl、(NH4)2SO4,K2CO3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按如图所示进行检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A是 氨气 .

(2)实验步骤③的现象可以说明混进的物质是 碳酸钾 .

(3)实验证明,溶液E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KCl、KNO3 .

(4)实验过程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SO4+BaCl2=BaSO4↓+2KCl .

(5)实验步骤④的现象 不能 (填“能”“不能”之一)证明(NH4)2SO4一定混进了化肥中.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因为步骤③中加入了硫酸 .

盐的化学性质;

铵态氮肥的检验;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框图型推断题;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

KNO3样品中加入氢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