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278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复习大纲设计设计更新Word格式.docx

(2)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3.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特性)不同来划分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及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①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距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

♦②诱发运动(相对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③自主运动。

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④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类型

示例

本质

动景运动

动画、电影、电视制作原理

两静相继出现

诱发运动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一动一静,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

注视暗室里燃烧的烟头;

星星眨眼

一静

运动后效

注视飞速运动的火车后再看周围树木

一动一静,先动后静

知觉的特性

♦1.视觉的整体性

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2.自觉的理解性。

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3.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十分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的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的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的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印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印象

♦4.印象知觉的恒常性。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

恒常性的种类: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感知觉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

因此,教师言语应尽量抑扬顿挫。

(2)差异律。

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

♦(3)活动律。

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

♦(4)组合律。

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相同、颜色相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3)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3.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4.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过程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者含义、区别并举例)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这两个方面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强烈的刺激

2新异的刺激

3变化的刺激

4对比的刺激

5起指示作用的刺激

(2)人的主观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状态

3主体的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指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

(2)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3)合理的组织活动

♦(4)排除内外干扰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注意。

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举例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需要

高级、自觉的

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

最高级、自觉程度很强

电脑打字“盲打”

注意的品质及培养

1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的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被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较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发生变化。

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有时也称注意的动摇。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的主动的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还取决于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现象名称

对象是否转变

是否有意

作用

注意动摇

无消极作用

把表放在刚刚能听到滴答声的地方,十分专心地听,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

注意分散

消极

课堂中学生被窗外鸟叫声吸引

注意转移

积极

听老师讲完后按要求做随堂练习题

四、记忆及遗忘

1.概念

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记忆过程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含义、特点)

(1)瞬时记忆

也称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瞬时记忆的特点

1时间极短,图像信息储存的时间约为0.25到1秒之间,声像信息存储的时间仅在2到4秒之间

2容量大

3形象鲜明

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瞬时记忆的编码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

♦短时记忆的特点

1时间很短,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虽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一分钟

2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组块,是以单元来计算的。

米勒提出了组块的概念,所谓组块是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是以组快来计算的

3意识清晰

4易受干扰

♦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1容量无限

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名称

保持时间

存储方式

特点

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4秒及以内

图像记忆

声像记忆

时间极短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

视觉后像

短时记忆(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5秒-1分钟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时间较短

容量有限

7+-2组块

意识清晰

易受干扰

边听课边记笔记

长时记忆

1分钟直至终身

意义编码

容量无限

时间长久

一年有四个季节

3.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维度

含义

对策

敏捷性

识记速度的快慢

抓紧时间专心致志

持久性

保持时间的长短

加深理解合作复习

准确性

记忆的准确程度

认真细致注意检查

准备性

提取和运营速度

组织得当牢牢巩固

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是一种记忆的丧失。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

如果不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要想记住和恢复那些必要的材料是困难的。

2.种类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3.遗忘规律

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曲线是一条指数型衰减曲线,它表明了遗忘规律,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

注:

看书上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图片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学习)的程度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新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5.遗忘的学说

(1)消退说——桑代克

这种学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成的

(2)干扰说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3)压抑说(又称动机说)——弗洛伊德

此种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

♦(4)同化说——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学说

提出者

核心观点

消退说

桑代克

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成的

干扰说

/

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压抑说

弗洛伊德

遗忘是由于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

同化说

奥苏博尔

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五、思维

表象与想象

表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3)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以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

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者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

②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2)理想

积极的幻想被称为理想,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实现

(3)空想

消极的幻想会成为空想和妄想,它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

3.想象力的培养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与感知觉

思维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反映。

3.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概括性

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4.种类。

(1)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感知运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或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①集中性思维

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②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研究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思维种类小总结

分类依据

分类结果

思维活动凭借物

感知运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

集中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思维品质及培养

1.思维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思考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事物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大问题,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有主见地、客观地评价事物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发展与变化,及时的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和方案,同时能准确迅速寻找解决问题新方法

(4)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是指能有根据的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事物的逻辑性使人在谈话写文章或是解决问题时显得有条不紊。

思维的非逻辑性是指没有经过充分的逻辑推理就得出的结论的思维过程,表现为直觉和灵感

六、动机

►1.动机概念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这种学习动机能够唤醒学生进行学习的情绪状态。

(2)指向功能

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朝向这些目标

(3)维持功能

七、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心理过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①情绪通常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②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③在种系发展中,情绪发展早,是人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发生晚,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具有

④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2)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离不幵情绪。

②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工具

(2)动机功能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动机相同的方式,直接引发行为的产生,该类行为称为情绪行为

►(3)信号功能

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4)调节功能

情绪对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

2.情绪的分类(含义和特点,并举例,重点掌握)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八、人格

气质

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如内、外向,情结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

2.气质类型

(1)胆汁质:

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2)多血质:

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提、情绪不稳定、粗技大叶为特征。

►(3)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

踏实.但有些死板;

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

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1)不可遏制型一一强、不平衡一一胆汁质

(2)活泼型—一强、平衡、灵活一一多血质

►(3)安静型—一强、平衡、不灵活一一粘液质

►(4)抑制型-弱-抑郁质

4.气质与教育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②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稍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课的优点。

③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幵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贵,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

提出者:

奧尔波特。

奧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1)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

(2)个别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别特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展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特质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明、孤僻、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也是人格的组成因索,是个体的-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该理论又称"

特质因素分析论"

,其核心是卡特尔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

卡特尔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棂型。

模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