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审美体验让作文教学回归真实Word格式.docx
《注重审美体验让作文教学回归真实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审美体验让作文教学回归真实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创作欲望”,这些都是强调作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生活是艺术体验的起点。
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自我周遭的世界,让学生作文是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玩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
当作文真正做到了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感受,捕捉自己心里的灵感,这时作文就不再是对理念的诠释、演绎,作文才真正成为作文,才真正还原其本真面目。
作文走回生活,表达学生自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体验、发现,不仅仅是开“源”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作文本来就是为了学生自我的生活。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不过是沟通外界和拯救自我的一种方式。
英国大文豪约翰生说过,写作的惟一目的,是加强读者对生活的享受或忍受。
所以,作文是写作者同自己心灵的对话,它把体验者在生命经历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冲突接纳到内心,以全部的情感和热情在心灵的场所不断地叩问,最后他聆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让学生去体验,写体验,进行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能够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
(二)学生自主创作的实现
写作是学生自我精神发展的需要,是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都意在为学生自主写作洞开一片崭新天地。
但传统作文教学源于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需要,出自于外在要求,还设有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
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被动而又不能自决的事情。
学生在应试作文模式下,内容不能自主,写法不能自主,评改不能自主。
总之,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谴词造句等等都有这样那样的标准和模式,它们成了悬在学生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创造。
审美体验,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主体的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必须由自己去经历,去担当,去承受,所以,真正的审美体验总是主动自觉的。
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确,写作“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简单地反映现实客体,而是带着某种强烈的主动意识,通过特有的途径去体验,从而将现实客体及其价值主体化、人格化、情感化……”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体验为素材的,是学生自我体验的外化和表达,必须让学生体验,自由自主地写作,在学生自己笔下小小天地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让臆想的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学生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了,生命的创造活力复现了,生命的自我关怀实现了,一个新的自我生成了。
“一个人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
”
审美体验式作文是学生出自于自己生命的内在要求,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觉的活动。
因此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
(三)生命自我提升的实现
生命自我提升是指学生在写作中,通过体验感受生活,在体验中发现、揭示生命的意义,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我生命得到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任,帮助学生“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当前的写作教学却只是单纯强调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格品质的铸炼和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他们在写作中常常喊着圣人的口号,玩味着先哲的思想,书写着别人的高尚,却不曾在自我的一言一行的中展示和张扬着自己的人格和思想。
审美体验是生活及自我向学生内心世界开掘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是学生生命自我提升的过程。
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叩问生活、生命的意义,接纳生活、生命的意义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
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正是面对学生生命的内在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和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之,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作文看成是丰盈学生主体生命、致力于生命的完整生成、升华主体思想境界的过程。
它从生命自我提升的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体现了对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写作成为抒发自己情感,实现自我超越与建构的需要,使得学生的写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种创作。
审美体验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没有审美体验怎么办?
有了审美体验表达不出怎么办?
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呢?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引导学生积累体验”“帮助学生唤醒体验”“指导学生表达体验”三个方面就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引导学生积累体验
1、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体验生活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学生静坐苦思冥想,而不置身于大自然中获得属于自身的审美体验,是想不出好诗来的。
想要获得体验,学生必须参与生活,必须主动经历,主动体验,把生活体验视为一种追求。
体验应该根植在学生生活的沃土中,对于善于体验的学生来说,一个特殊而具体的生命情境就会变成“诗意的东西”。
生活处处充满诗意,学生的本领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诗意“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
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以真情投入生活
“审美体验对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及与主体的关系的把握不单是认知把握,更为重要的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把握。
”②这就是说审美体验需要情感的介人,更多时候是情感体验。
如果说学生主动体验,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是他们获得生活体验的前提条件,那么,学生投入浓浓的情感,对生活进行“移情别恋”才是他们获得生活体验的关键。
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他们不投人情感,那么生活就不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把外物与学生内在的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情景交融,才能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
对生活投入浓浓的情感,使学生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趋近,形成与生活同一的心理倾向,从而揭示和发现生活对自我的意义。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当学生伴随着浓浓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时,他们可能会对生活形成多种情感体验:
季节的变换引发的情感波动;
一次考试成绩带来的兴奋或沮丧;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带来的心跳;
面对大自然感叹生命的渺小;
静听时钟滴答而顿觉时间的流逝……
(3)引导学生以直觉感悟生活
审美体验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一种直觉性的活动。
柏格森说,只有直觉能够照见对象的机械外表,直达生命的内在绵延。
它不仅指感性直观,也可以是某种内在的、深刻的、神秘的领悟、理解,是对对象内部那独特的、不可言传的生命冲动的瞬间体验。
因此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应当以直觉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理性的分析、归纳、概括、推理的方法。
理性把学生隔绝在生活的外面,直觉则使学生深入生活,钻进去、透进去,与生活同一、化一。
如一学生面对黄叶纷落,雪野消失,太阳隐退的景象,他写道: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
”作者仅仅以直觉,意识到我们有限的视野,如果不肯错过眼前的一些景色,那么就可能错过前方更述人的风景,只有那些善于舍弃的人,才会欣赏到那真正的美景,由此把握到生活的本质。
“我有勇气到世界上去游苗,把人间的苦乐一概承当,不怕和风暴搏斗,即使是破釜沉丹也不慌张。
”审美体验就是到“世界上去游荡”,把根深植在学生的生活中,它以直觉,犹如一双巨手把对象外部的厚重的外壳或帷幕揭开,把潜藏在世界和他人内心的、隐秘的、原初的本质显现出来,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内心的、深刻的、活生生的体验。
2、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
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
当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字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
(1)品味语言,触摸心灵
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往往都以鲜明的色调和浓郁的芳香铺就欣赏之路。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要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当然,品味语言不能篇篇字字细品,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作者思想感情的寻觅,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的关键词是“穿”“拍”和“卷”,细读分析之后,特别是通过“穿”和“裂”的比较之后,使人仿佛看到惊涛骇浪,气势雄伟的情状,仿佛听到激荡在耳际的浪花拍打岸边礁石的声音,如此体味可使学生加深对词中所写景物的感受。
(2)情感换位,拨动心弦
在文本阅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情感换位的方法去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分析讨论,角色扮演,使学生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
如《雷雨》中有一句台词:
“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句台词看似平常,实则是侍萍内心感情的迸发。
如果不加以深入体会,学生可能只把它当作是一句普通的话而不加以留意。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置身与文本独特的环境中,亲身感受奔涌而来的事件,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那么,这一台词背后所隐含的微妙情感、复杂内涵,便能为学生所体会:
“萍”字包含了侍萍终于见到分离三十年的儿子时的激动心情;
第一个“凭”字隐含着她对周家两代人的控诉和仇恨;
第二个“凭”字则是两种感情的过渡。
此时,侍萍那种爱恨交织、欲言又止的复杂感情便能通过这句话为学生所领会。
(3)激发想象,拓展意境
文学也是一种艺术。
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作家的想象,其中充满了对形象的深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
因此,欣赏者面对作品无动于衷,他又怎能深入其中去面对作家的灵魂呢?
所以教师为帮助学生寻找产生情感体验的契机,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丰富、扩展原作的形象层次。
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中的第八段文字,写江南的雪景,用了四句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含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不用过多的笔墨描写雪景,四句诗歌避实就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江南的日暮天空黑沉沉的,风雪来临前的压抑;
约上三五好友,就着屋内暖融融的火炉,喝着新酿的美酒,雪花,悄然落下;
雪夜,一片寂静,忽闻犬吠,远行人到家了;
次日清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一抹红色分外显眼,孩童的笑声分外清脆……作者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通过学生想象创造,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这样就能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让作者所描绘的声、色、光在学生的头脑中一一呈现,如此丰富扩展原作的形象,才能让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体验。
(二)帮助学生唤醒体验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
这些无意思记忆,总是无意识地、隐而不藏地于冥冥之中左右着我们的体验、艺术创作、艺术接受等。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
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
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
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
“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
”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但作文教学不可能每节课都能让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唤醒学生的体验。
那么设置特定的生活情境也就成了必要。
在这虚拟的生活情境中指导学生感受情境中的氛围,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一位教师在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让学生每人带一张自己认为是最珍贵的照片,然后请每个学生逐个上讲台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投影仪上,随后讲述这张照片珍贵的原因,其余同学则认真听,听后可以向介绍者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整节课学生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充分调动,情感被激发,从而产生新的体验,所写的作文自然是洋洋洒洒,充满情趣。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
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
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
不怕,不怕,就这一次。
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
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
完了,完了!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
我吓得闭上眼睛。
……”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表达体验
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性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表达出来。
体验和表达是写作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但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其实学生在体验时,就既有了内容要素,又有了形式要素,内容是前提,内容包蕴、指引着形式。
从这一点来看,应试作文教学重视技巧、技能的训练即重视如何表达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虽然这样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没有了内心的体验,形式又依附何处?
是体验呼唤着形式,寻找着形式,形式是体验生发出来的,只有在学生有了体验需要表达的时候才去寻找表达的形式,而且特定的体验本身就已包含着它采取什么显现方式的依据和要求。
因此必须体学生先有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表达。
进行审美体验式作文教学目的之一就在于纠正应试作文教学刻意追求如何表达、注重形式这一弊端的。
审美体验由于具有模糊性、情感性,并且总是个体的体验,所以表达审美体验要做到运用诗意化的、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
1、运用诗意化的语言
审美体验是主体的一种感性活动。
梅洛·
庞蒂认为:
“真实描述世界而非概括世界的语言才是反映世界的语言、思索世界的语言。
”③真实描述世界的语言就是诗意化的语言。
诗意化不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或是一种韵律的形成,而且是对初始经验的思考,对最初体验的描述。
审美体验是模糊的、不精确的、不严密的,有时候甚至充满歧义。
因此在写作中,学生更适合用诗意化的语言,真实描述自己正在经历的或经历过的体验。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让学生写作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使之成为诗意化的语言。
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巴黎地铁出口处,曾有一盲人乞讨,他胸前挂着一个盒子,上面写着:
可怜可怜我这个双目失明的瞎子吧!
可是往来过客却无一人施舍,后来一位作家路过,给他改写了盒子上的字。
下一班地铁到达时,盒子里顿时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钱币投掷声,盲人感到奇怪,拉住一个路人,问盒子上写的是什么,路人告诉他,盒子上写着“外面已经是春天了,可是我再也见不到它。
”盲人听了,自己也不禁掩面失声痛哭。
在这里,前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效果却大不一样,作家注重语言的诗意设计,以情感作为诉求重点,将盲人的痛苦外化为具体的形象,用诗意化的语言鲜明而强烈地展现了出来,从而打动了人们的心,也打动了盲人自己的心。
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诗意化的语言。
2、运用情感化语言
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化的形式,情感本身是一种构形的力量。
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
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之后,写了一篇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文章,作者离开故乡时带走了故乡的蒲公英种子,文中写到:
“……我仔细地将土放在座位下,唯恐踢疼了它们,离乡了,也许它们也会心情黯淡。
……它们会怨恨我吗?
晚上每每看到那个盒子心便会猛得被揪了一下,它们睡的安稳吗?
我不确定,但我确定它们是孤独的。
……只有在外的旅人是没有目的,像蒲公英,裸露而又自闭,任意在尘世中翻滚着。
我,不孤单,却愿意孤单,因为故乡只有在孤单的梦里才能寻觅,因为离开只是为了以后想要的思念。
……”写蒲公英对故乡的想念,其实是写自己对故乡的想念,用拟人化的语言,饱含情感,平静而又笃实地将情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
不仅仅是语言这种形式,结构本身也可以传达某种情感,比如采用倒叙手法。
另外反复、对比等表现手法都可以用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作为形式而存在的,形式便意味着情感”。
④
3、运用个性化语言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吻合,作为其外化的言语形式也应具备写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情感。
王尚文说:
“绝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⑤学生必须以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样才是外在形式和内在体验的一致、融合。
当学生说着大话、套话,说成年人要求他们说的话时,这种语言就不是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如一学生写参加集体劳动,他写道: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都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积极动脑筋,为集体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集体才能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而且集体就像一辆自行车,少了一个零件就难以前进,所以我们更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再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就是热爱集体的表现。
”这种“群性话语”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心灵,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话语”中得不到表达。
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多元的,当他们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真实而又充满感情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在审美体验,他们的作文就会不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读者。
总之,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而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韩向东《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2】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3】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4】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
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页
【5】转引自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