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173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考试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

A.因材施教B.循序渐进C.抓关键期D.扬长避短

4.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现象。

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期D.最近发展区

四、互补性

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五、个别差异性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2010年成都市成华区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

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每小题1分。

共20分)

1.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恿义的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动机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

C.徐特立D.蔡元培

3.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这是()。

A.特定性原则B.主体性原则

C.生成性原则D.内化性原则

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B.杂费

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

5.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

A.首因效应B.马太效应

C.近因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

6.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基础是()。

A.规则学习B.命题学习

C.代表性学习D.总括学习

7.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A.为人师表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D.团结协作

8.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这是心理卫生工作()水平的任务。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9.“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

A.并列的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D.互补的

10.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这一事实

说明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B.连续性

C.顺序性D.差异性

11.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

A.表美B.道美

C.风格美D.形体美

12.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

这种现象被称为()。

A.习惯B.定势

C.功能固着D.定向

13.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

这说明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

C.可塑性D.接受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

A.无关刺激B.中性刺激

C.无条件刺激D.强化

15.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_十五大.

16.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17.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叫()。

A.潜意识B.前意识

C.定势D.潜伏学习

18.“明人伦”是我国()的学校教育目的。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国民党统治时期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20.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

A.形象编码B.物理编码

C.意义编码D.语音编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

答案的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

分)

1.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B_抑郁

C.紧张D.情感冲动

E.失眠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

C.闲暇教育D.家庭教育

E业余教育

3.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哪四个因素?

()

A.活动的难易B.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4.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组织上的自愿性B.内容上的广泛性

C活动上的自主性D.形式上的多样性

E.方法上的趣味性

5.下列属于个性的是()。

A.需要B.性格

C.动机D.世界观

E.气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

1.晕轮效应

2.动机

3.义务教育

4.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5.合作学习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

2.简述新理念教育下新的教师观与新的学生观。

3.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4.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5.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请举例说明

2010年成都市成华区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解析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是个体最鲜明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

2.D[解析]略。

3.A[解析]主体性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生成性原则。

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学习者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4.C[解析]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5.D[解析]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所谓近因效应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6.D[解析]略。

7.A[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8.B[解析]心理卫生工作的三级水平包括:

一级水平,包括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处理,使其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二级水平,主要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的恶化。

三级水平,则是指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防止复发,减少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精神残废现象,防止精神衰退。

9.c[解析]略。

10.A[解析]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阶段性和连续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其中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1.B[解析]“道美”指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是教师人格的精神方面,即教师的精神美。

12.C[解析]略。

13.B[解析]“向师性”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倾向教师的本能;

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抚。

学生尊敬老师具有“向师性”。

14.D[解析]略。

15.C[解析]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科技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十三大又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

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6.A[解析]略。

17.C[解析]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

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

18.B[解析]“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19.D[解析]略。

20.C[解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的强化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意义编码形式储存的,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容量巨大,保持时间长。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略。

2.ABD[解析]教育从横向看,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ABCD[解析]群体对个人活动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其决定因素是ABCD四个选项,和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

4.ABCD[解析]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ABCDE[解析]结构上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三、名词解释

1.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2.动机:

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义务教育: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4.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

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5.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为了防止遗忘,在知识的保持上要讲究记忆的策略。

(1)复习。

复习就是对所学习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反复学习,通过复习达到知识保持的目的。

(2)积极的遗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

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4)精细加工。

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

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

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保持知识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求

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2.[答案要点]新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

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

(2)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

的死记硬背。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段模式:

问题与情境、活动与探究、整理与反思。

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答案要点]当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很多国家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小学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

初中教育的变化有:

学制延长、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将初中和小学连接起来;

高中本身就是现代学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业教育有两个特征:

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类型和层次多样化;

高等教育阶段的变化:

多层次和多类型。

4.[答案要点]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理论有助于教育改革工作者获得大量教育理论知识,领悟教育真谛;

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5.[答案要点]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表象和语言;

(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观念的否定。

终身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越来越成熟的转变过程。

也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有一定的专业道德、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3)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要不断提高自己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即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文化素养,即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答案要点]

(1)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

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

(2)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

例如:

如何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形象地强化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示范,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

《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中的课文《称赞》、《从现在开始》等课文都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主人公身上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

学会多为别人着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养成豁达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态。

(4)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除在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如:

开展课内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

可能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学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常见《心理学》经典理论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教师公招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提出几种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考的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

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

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具体体现在: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

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

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

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