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071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四段:

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

第二时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

投影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

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老师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

默读,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拼单词的?

后呢?

理解句子“沙利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

”(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

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

“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从哪里体会出?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时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2。

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拼单词的?

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

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

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

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

”这是靠什么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应如何读这句话?

(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

爸爸妈妈,我回了!

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

1、自读全。

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

完成后习题4。

2、在第2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9 海伦&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10二泉映月

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

3、能联系内容,理解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

3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

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词语卡片:

第一时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2。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理清层次。

阿炳的图片 录音  《二泉映月》的磁带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题:

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题就叫“二泉映月”。

看了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依次在题后打上?

师:

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

现在谁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另一个成语:

度日如年。

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

中秋夜地点:

二泉环境:

月光、流水心境:

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

(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从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

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同学们围绕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

(老师把题旁的前两个“?

”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再解决。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投影片 相关 《二泉映月》的磁带

一、复习导入

(前写上第一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到了二泉。

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

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二、学习第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用优美的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

同学们,这段话在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

(教师圈出重点词:

赞叹、怀念、思索;

表达、抒发;

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

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问:

想用什么方法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

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

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

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

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

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

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

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同学们,从这段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

(擦掉题旁的“?

”)这段字写得好不好?

想不想把它背下。

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

同学们,第一刚上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现在再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

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

请把想说的话写下。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外作业

1、背诵4、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10.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11.郑和远航

这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教学要求: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归纳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两时

教学过程: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一、导入新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

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郑和远航    

看到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试着从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

这节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内容,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我们继续学习,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新标第一网

1.抄写生字。

2.朗读。

1.通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

投影片、教学、朗读录音教学

一、自读

思考:

如果把全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

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

“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字中流露出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

找出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

1.有感情地朗读全。

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

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述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复述。

4、在理解、品味语言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时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我国古典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题。

二、自由读,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

把道理或事情讲出。

记载:

把事情写下。

搜集:

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

钻研并阅读。

飞横祸:

意外到的祸患。

发愤:

决心努力。

三、再读,划分段落

1、默读,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

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

讲一场飞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

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

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的主要内容。

抄写词语、朗读

1.继续学习。

2.理解“发愤”的意思。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

又是怎样做的?

投影字 

一、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第一自然段。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第3自然段,思考: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

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

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最后一段。

1、完成后习题4。

2、朗读,试着复述。

1.有感情的朗读。

2.复述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

1、指名读。

2、指名说出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4、指名复述,评价。

三、总结

1、司马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