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063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

___,;

________,。

请为我们的青春喝彩!

二、文言文阅读。

(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

(9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

某事宜止,若强我行;

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钟在,敛迹不敢肆。

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选自《明史·

况钟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太守暗,易欺暗:

愚昧

B.锄豪强,植良善植:

培植,帮助

C.或为匿名书毁亮毁:

诋毁

D.钟尝丁母忧忧:

忧愁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3分)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来到苏州后,况钟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慢慢地官吏也都能依法行事。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请求为他立祠。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三、古诗鉴赏。

(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 

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 

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②鄜(fū孚)州:

地名,今陕西富县。

(1)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礼记》)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

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

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

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

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

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

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

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

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

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

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

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

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

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

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

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

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

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2.从文章前三段看,让作者感动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4分)

13.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能让作者感动,其原因是什么?

(4分)

14.“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荡漾,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此段在全文有何作用?

(6分)

15.通读全文,具体说说“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这句话的含义。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择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节选)

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

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

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

在词向诗歌回归的过程中,文体演变和文学创作规律固然不可小觑,但词体诗化理论却起着更直接的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

 北宋前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仍是“花间派”。

词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社会地位十分卑微。

但已有个别词学家开始用写诗的态度和方法作词,在创作时也能更多融入主体情感,并注意使用优雅语言,从而使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潘阆是宋代第一位词体诗化理论家,视诗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创作说明词同样可以表达“盘泊之意,缥缈之情”。

从词学理论发展史来看,潘阆的“诗词一理”观,当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宋代陈世修在为《阳春集》作的序中认为词不纯粹是一种“娱宾遣兴”的音乐文学品种,还有“自娱”和“吟咏性情”的功能。

这一转变,乃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它是对词体创作从着力表现外部客观世界向注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转变的揭示。

 若从创作实践来考察,即可较清楚地发现北宋前期词学的一些新变。

第一,词家开始摆脱晚唐五代词“旁观”或“代言”的创作模式,更多融入主体意识,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

像范仲淹等人的名篇,或状写边塞,或咏史怀古,或直抒胸襟,已与诗毫无区别。

第二,避俗就雅开始成为士大夫词人的自觉行为。

第三,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

慢词篇幅较长,能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和修辞的要求更高,须多下功夫,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率意游戏为词的态度。

可见词发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并出现主张词体诗化的理论家。

即使继承花间传统者,观念也发生新变。

(《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16.下列关于“词体诗化理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理论包括把词视为诗,用传统诗教来规范其属性功能,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B.在北宋前期“花间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该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C.该理论在“词向诗歌的回归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D.该理论使得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迥异的风貌。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阆是词体诗化的先行者,他的“诗词一理”观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B.“花间派”词人陈世修认为词能“吟咏性情”,说明花间继承者观念也在改变。

C.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固有规律也使词的功能在经过五代后,开始慢慢改变。

D.慢词篇幅较长,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受词体诗化理论的影响,北宋前期逐步成熟。

18.文章结尾“北宋前期,词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北宋词人在哪些方面体现这种要求?

请结合文章,概括说明。

19.依据本文,结合自己的知识,理解“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

”这句话中“异构同质”的含义。

乙、实用类文本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

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1936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

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

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

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

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

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

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

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

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

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

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

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

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

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文亦如其人。

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

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

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斯言诚哉。

周汝昌先生对其文也有贴切的评论:

“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

”“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

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6.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张中行出身低微,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

C.张中行评级仅属低级,直到老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17.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哲思融入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深味,发人深省。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洒脱之姿,傲啸之态。

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18.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

(6分)19.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

七、作文(70分)

20.请以“柳暗花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四市三区09届高三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附加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一、阅读材料完成题目(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限6处)。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

22.本则故事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表达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

二、名著阅读题。

(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巴金对梅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控诉封建制度以及礼教的迫害。

B.《呐喊》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集,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

C.《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显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D.“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要表达的思想。

E.莎士比亚笔下的老葛朗台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是当时拜金狂潮的突出代表,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

24.简答题(10分)

(1)简要概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前因后果。

(5分)

(2)宝玉挨打有哪些直接的原因?

真正的根源是什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6题。

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农民不再面临丧失土地而难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威胁。

当代的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无序性、边缘性、群聚性等与历代流民相似的特点。

许多地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一直在50%以上,个别地方高达80%。

一些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城中村”,其中许多违法犯罪分子逐渐形成团伙帮派,向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转变,甚至形成黑恶势力,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失地农民数量日益增多,许多流动人口正在由城乡流动向滞留城镇转变,在城镇出生长大的流动人口后代几乎很难再回农村。

同时还要看到,几乎有1/3的农民工从事建筑及其有关行业,这些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有减速、甚至停滞的时候。

还有更多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在短期内根本适应不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少人不可能长期在城镇居住。

25.根据以上语段的内容概括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存在哪些问题。

(25字以内)(6分)

26.根据文本信息,结合实际谈谈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有哪些办法。

五市三区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B(A:

tiá

o/dià

oshí

/shè

nB:

u/lù

ng/bà

ngshé

/zhé

C:

qŭ/jǔqì

/qiè

ng

D:

ng/lé

ngzhān/niānzhǐ)

2、B石破天惊:

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

(A宵,夜间;

旰,天已黑。

这个成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C慷慨解囊:

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

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

D求全责备:

苛责别人要求完善无缺,此处误用在后面直接接宾语)

3、D(A项缺少宾语中心与,在“科研”后加“实践活动”,B项语序不当,“奶制品加工”与“原料奶生产”交换位置;

C.“奥运项目的实施”搭配不当,应为“奥运工程的实施”;

“奥运项目”指的是奥运会设置的比赛项目,这是不能“实施”的。

4、爱国主义理性深沉

5、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

凭着无畏的勇气,你可以实现一个美丽的梦想。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阳光和希望;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6分,写对一处得3分,写对一处中的一句得1分)

6、D(忧:

丧事)

7、C(①表现况钟的聪慧;

⑤非况钟所为)

8、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中,况钟是假装不知,后来是严惩了那些贪虐慵懦的官员,才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

9、(9分,每句3分)

(1)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译:

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滢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翻译时要注意的词有:

“用”,因为;

“擢”,升任,提拔;

“遣”,派遣,派送。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起”,出身;

“礼”,以礼相待,礼敬;

“见”,表被动。

(3)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平思忠家向来贫寒,不曾因为旧交情而有所请托。

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人是贤德之人。

“缘”,因为;

“干”,求;

“贤”,意动用法。

10、古诗鉴赏(8分)

(1)想象或虚写(也可写作对写手法)。

(1分)首联明明是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怀念妻子,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一定在怀念长安的丈夫;

颔联诗人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而想象小儿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

(2分)这样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1分)

(2)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怀念。

(2分)同时隐含着对国事的关心,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2分)

1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4)赢得生前身后名(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感动作者的往往是一些细微、寻常的事物,常在不经意时出现(1分);

含蓄,无需言语明示(1分);

昭示了生命的内涵(1分);

负载了丰富的情感信息(1分)。

13.从事物本身的角度看:

世上一切美好事物都持久地拥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2分);

从作者的角度看:

作者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