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文学试题Word格式.docx
《宋辽金文学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辽金文学试题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
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
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3、南宋四名臣
指的是李纲、李光、赵鼎、胡铨四人。
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或间接地投身过抗击金兵的战斗。
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空前激烈的民族斗争,而朝廷内部的主要矛盾则是主战与主和派的政治斗争。
他们都是坚定的抗战派。
他们面向激烈变化的时代现实,以词作来表现他们的斗争精神,表现民族的苦难生活,抒发对国事的痛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词风悲壮慷慨,代表了南渡词坛的主流和词史进程的新方向。
4、宋话本
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
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
“说话”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说书。
在宋代,因城市经济的繁荣,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
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同称之为“话本”。
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间亦穿插一些古典诗词。
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分析(30分,每小题15分)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篇约作于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间的某个秋季,当时作者正率军驻守在今陕西、甘肃间,防御和抗击西夏党项族政权的军事入侵。
“塞下”指塞外,具体指陕西延安。
“风景异”的“异”字很关键。
上片写景之异,下片言情之异。
上片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下片主要抒情,同时写景以点染,烘托将士之情。
“衡阳”句:
衡阳境内南岳衡山有回雁峰,相传大雁南飞至此而止。
大雁离开边塞,毫不留恋地向南方飞去。
而人却不能南归,有人不如雁的意思。
“四面”句:
有化用李陵《答苏武书》中意境的痕迹。
“千嶂”二句:
王之涣“一片孤城万仞山”,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词句或融合唐诗意境。
“浊酒”句:
“一”和“万”,表现出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
“燕然”句:
东汉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后,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勒:
刻),此言“未勒”,是说抗击西夏的战争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归无计:
一说是没法回家乡,也有学者认为,“计”是打算的意思,是指不应有回乡的打算。
“羌管”句,由写景点染出将士的情感,羌管透露着思乡念亲的意味。
“将军”句,有人以为由此透露出作者对战争的不满。
但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态度来看,对于防御性战争,不会不满。
但或许对于不关心士卒的统治者似乎还是有所不满的。
这首词,第一次把边塞生活引入词中。
2、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
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
待室内又闷得慌;
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
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
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身边。
“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紧接着两句: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
“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
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
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四、论述(40分,每小题20分)
1、谈谈唐宋诗歌有哪些不同。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但由于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唐宋诗歌也是多有不同的。
宋诗在题材方面,更为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唐诗中也有不少生活内容的表达,但宋诗的选材角度更趋向世俗化。
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如唐诗中的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诗追求的是“平淡”,即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而唐诗的美学风范,却是以风华情韵为特征的。
唐宋诗美学风格的差异,其实揭示了唐宋诗内在本质的差异。
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
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
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
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2、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
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
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
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向以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
诗言志,词言情。
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
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
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
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与之不同,一方面,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方面,他的词中分明活跃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我”。
可以说,独到的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化,正是苏轼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宋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
论苏词的豪放,切不可泥于前人之见,把它的意义仅归于冲破音律的束缚,甚至视为“要非本色”,或称以“别格”。
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是就传统的婉约风格和婉约词派相对而言的。
无论选择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语言运用上乃至美学意义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
而它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先前词坛上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鸣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喧的新天地。
晚唐五代词,较少咏物,而《东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数量之多,咏物面之广,都是空前的。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荷花媚》)。
不妨认为这是苏轼对咏物词的一项艺术要求,即无论咏什么,务必写出它们各自的独特风貌。
这个“风流标格”,不仅指形态,更指精神。
其《定风波·
咏梅》,即可谓以神取胜之作。
第二,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对所咏事物从形到神作多层次的描绘,如其被许为咏物“最工”⒀的《水龙吟·
杨花》。
第三,“词源于诗,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
”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
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
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总之,苏词在思想上艺术上虽不无缺陷,但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之功却是空前的,影响所及也是深远的。
以后,辛弃疾承流接晌,而又别开新境,将宋词艺术推向又一新的高峰,固赖时代及个人因素,但推本溯源,实亦得力于苏轼。
宋辽金文学试题
(二)
1、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6、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1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1、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这一群诗人的作风稍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内容也稍为充实一些。
2、一祖三宗
到了宋末的方回,因为江西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他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3、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南宋“中兴”词人群众的代表群体,他们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代表人物有,
从东坡到稼轩的桥梁人物张孝祥,中坚人物陆游,豪侠奇士陈亮,以及有意效法稼轩的刘过。
4、南宋四六
“四六”即骈体文,是受汉代词赋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时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成了文章的正宗。
唐代一般叫“时文”,因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便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作骈体文。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是:
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语音上的平仄相对,以及用典和藻饰。
南宋四六,由于北宋欧阳修、苏轼对四六改造的影响,同样有着运散入骈,多用长句等不同于唐代骈文的特点,使四六成为灵活多姿、便于议论的应用文体。
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
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
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
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
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
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
是酒淡吗?
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
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
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
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
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
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
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
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