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9875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易错考点专题检测试题4Word格式.docx

A项首句表明二人关系亲近。

B项首句表现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次句表明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后感到高兴。

D项次句表明苏洵因“为文”水平不高而心中自惭)。

【参考译文】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

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

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联及声韵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

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

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

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

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

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

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

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

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

往年,彭任随富公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

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

唉!

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

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

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

孟子说:

“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

”何况对于夷狄呢?

请让我将这名言作为赠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2)题。

燕昭王求贤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①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②,则什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榧�③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

“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④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⑤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诎指:

折节,屈尊。

诎通“屈”。

②嘿:

通“默”。

③�榧�:

脚跺地跳跃的样子。

�椋�通“吼”;

籍,通“藉”,践踏。

④涓人:

宫中负责洒扫的官吏,也泛指亲近的内侍。

⑤三晋:

指韩、赵、魏三国。

(1)下列句子都表现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一组是()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③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⑤往见郭隗先生⑥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②⑤D.②③④【答案】C【解析】

(③④是郭隗回答的话,⑥是燕昭王的愿望和目的)。

【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登上了王位。

他谦卑恭敬,以厚礼重金招聘贤才,准备依靠他们报仇雪耻。

于是,他去见郭隗先生,说:

“齐国趁我国内乱,发动突然袭击,打败了燕国。

我深知国小力弱,不可能报仇。

然而如果能得到有才干的人,与他们共同管理国家,来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

“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同朝共事;

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同朝共事;

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同朝共事;

亡国的国君,以贤者为奴仆,则不能保有国家。

折节屈尊侍奉贤者,面向老师接受教导,那么,才干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

先于别人去劳役,后于别人去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干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

靠着几案,拄着手杖,颐指气使,指手划脚,那么,干杂活、服苦役的人就会到来;

如果对人暴虐粗野,随便发怒,任意呵斥,那么,只有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犯人、奴隶才会到来。

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大王如果能够广泛选拔国内的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亲自拜访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赴燕国。

”昭王说:

“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郭隗先生说:

“我听说,古代有个君王,想以千金求购千里马,经过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内臣对国君说:

‘请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

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就以五百金买了那匹死马的头,回来报告国君。

国君大怒,说:

“我要找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

还白白花了五百金。

’内臣回答说:

‘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由此一定会认为大王善于买马,那么千里马就会买到。

’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送上门来。

现在大王果真想招揽人才,就先从我开始吧;

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被任用,何况比我更有才干的人呢?

难道他们还会把千里的路当作远路吗?

”于是,燕昭王专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且尊他为师。

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有才干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

燕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28年后,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定,不惧怕为国而战。

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魏、韩等国合谋讨伐齐国。

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

燕国的军队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下齐都临淄,缴获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宗庙。

齐国的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

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

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

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

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

累转殿中侍御史,征入,真拜本官,转侍御史。

丁继母忧,服阕,除右司员外郎。

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

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

“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

”因泣下。

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

守吏曰:

“贼不可纵。

”元膺曰:

“吾以忠信待之。

”及期,无后到者。

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

规谏驳议,大举其职。

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

元膺与给事中穆质、孟简,兵部侍郎许孟容等八人抗论不可。

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

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

翌日谓宰相曰:

“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

”李�O、裴��贺曰:

“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

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

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

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

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

元膺曰:

“廉使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

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

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

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

元膺以闻,送之上都,赏告变人杨进、李再兴锦彩三百匹、宅一区,授之郎将。

无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

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

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无不敬惮。

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

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3分)()①尽脱其械纵之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③皆假以美词④请明示枉直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答案】5.C【解析】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

恰有违规之嫌。

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易错考点二】分析和概括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

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

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

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

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

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

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

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

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

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

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

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

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

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

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

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

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

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

“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辨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答案】D【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突出了药的作用”,错误,应为“突出了用药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药物就用它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一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都是毒药这一类啊。

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

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

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

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疾病造成祸患,小患就耗散正气,大祸便伤害性命,严重得好比一个敌对的国家。

用药物的特性,攻治脏腑的疾病,如果能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然后才没有丧失性命的忧虑。

因此对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便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必经之道的方法;

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病,首先消除那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

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辨明经络便没有泛泛而用的药物,这好比先头侦察的部队;

依据寒热便有反治的方法,这好比分化离间的策略。

一种病如果分割治疗它们,那么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症,使它们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

几种病如果同时治疗它们,那么集中药力摧毁它们的主要病邪,使它们分散没有统领的力量,那么众多的病邪完全溃退。

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怠的方法;

病势正在衰退,就必定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

至于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应主要运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而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辅助它;

好比衰弱困败的时候,不可竭尽人民的力量啊。

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不可轻缓,应主要运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而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它;

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振兴军威武力啊。

虽然这样,但是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

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

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

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

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上以广宸聪,副忧勤;

次以酬恩奖,塞言责;

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

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

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

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

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

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

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

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

其余即足下。

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

呜呼!

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

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

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

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策蹇步于利足之途;

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选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有删节)〔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答案】10.D【解析】

(原文说“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即妻子儿女兄弟也认为“我”不对。

)【参考译文】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二字教给我。

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上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

五六岁时,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有志于进士之业,发愤苦读。

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隙又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

甚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茧。

少壮之时,体态瘦削,还没有老,就早早的齿衰发白,看东西总是恍恍惚惚,瞳仁里好象有蝇乱飞、珠摇晃。

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创作造成的,自己也感到很悲哀。

我家庭贫困又多遇事故,二十七岁才参加地方上的乡试。

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科举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

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

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

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真正诗人的境地。

入朝为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宰府中有中正之人主持,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这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又身兼左拾遗之职,亲自领取写谏章用纸,除了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把那些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写成了诗歌,想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皇帝知道。

首先是使皇帝耳目广远,有助于其处理繁杂国事机务。

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遇,尽到谏官的职责。

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

没有想到,心愿未遂而怨悔已生,诗歌没有达于上,而诽谤却已汹涌而来。

还是让我给您说个透吧。

每每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喧嚷起来,已经觉得不合时宜了;

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则面带尴尬,都显得很不高兴;

听到我的《秦中吟》,豪门权贵与骄矜近臣则面面相觑为之色变;

听到我寄给您的《乐游园》诗,把持朝政之人都会扼腕愤怒;

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操纵军权的那些人就切齿痛恨。

情况大体就是这样,不能够一一列举。

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是在诋毁攻击,诽谤侮辱。

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拿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劝诫我,甚而我的骨肉至亲都认为我不该如此。

认为我所行直正的,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

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

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

难道“六义、四始”的精义,是上天要让它败亡而不能支撑延续了吗?

还是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传达到天子那里呢?

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男子罢了。

除去读书作文,其它事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一起娱乐的事情,也没有一样通晓,我的愚鲁拙笨就可想而知了。

最初考进士的时候,朝中连个远亲都没有,达官显贵也一个都不认识,拖着笨拙的步子和善跑之人竞争于同一道路,赤手空拳在著文战场上打拼。

十年之间,分别有三次中第登科,名声流传于外,官也升到了清高之职,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近辅天子。

开始我是由于文章获取了名声,末了又由于文章获罪,也是应该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唐柳先生集》后序穆修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

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能��①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馀篇。

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忘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

志欲补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

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

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②外,文始几定。

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真文而不大耀也?

求索之莫获,则已矣于怀。

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

夔州③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

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脱误,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

天厚予者多矣。

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

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

苟志于古,则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注】①��:

险峻。

②纪:

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③夔州:

指刘禹锡。

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穆修为他所刻印的柳宗元文集所写的缀于书后的序,因为刘禹锡已在卷首之前写了一篇序。

B.文章评述唐文,以“初”“中间”“至韩、柳起”的时间为序,是为了表明韩柳散文地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沿革。

C.作者评李杜的文章,用“道未极浑备”,似乎可从两方面理解:

其一,“道”指文章内容,是说李杜的散文在内容上还有局限性;

其二,“道”指为文之道,是说在表达上还欠火候。

D.这篇序文本身即具韩柳之风。

全文纯用古体而绝少骈俪,少用典故。

长、短句式及设问、感叹句法的交替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答案】12.C【解析】A.“后序”不等于缀于书后;

B.“是为了……”错误,是为了突出韩柳开创唐代新古文的宗师地位;

D.文章无一处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