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485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4.6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

5.2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

5.3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5.4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1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

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6.2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6.3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6.4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

7.1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

7.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7.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7.5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绪论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0.1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以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一科学一技术一社会。

2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样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的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正是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岀现的重大进展,为研究和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关系和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硕,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在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同时也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上,在人类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岀了一系列需要科学家和哲学家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这就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为它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怎样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路线

(2)有助于掌握科学思维体系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有助于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4)有助于增强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确立

1.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

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

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1.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

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

它促进对自

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

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

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观的形成:

(1)系统自然观: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

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

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1.4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提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简单性和复杂性、线性和非线性统一的思想。

整体性

相互作用

层次性

统一性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1.5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自然界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自组织性。

自然界存在和烟花的物质系统都是自组织系统。

自然界作为一个自组织的物质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自然界必须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次,自然界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

再次,自然界必须存在涨落。

再次,自然界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2.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性:

自然界再生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减弱,"

全球性问题"

的产生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场危

机在表面上直接危害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导致自然破坏以及一个个生命物种的灭亡;

从长远看,它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乃至人类文明走向灭亡。

可能性:

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重大意义: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人类文明建设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全球化形势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

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2.3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

必然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又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渡时期,我么必须摒

弃长期以来盛行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便确保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

口大国,人均资源极少,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众多,发展的要求急迫,因而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巨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尖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彻底摆脱贫困和人口、资源、环境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

实践:

(1)20世纪90年代制定并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国开始自觉地、明确地逐步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011年,中国政府制定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而食物和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1、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技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能动的关系。

但是,科学和技术各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二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1)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

研究的目标任务不同

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

研究的成果形态不同

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

二者的生产力形态不同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表现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目标的一致性。

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一体

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已经使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融为一体了。

3.2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燃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基本特征: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是技术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它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性与客观性。

技术作为一种时间活动,既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动态性。

技术是一个不断由潜在到现实的实现过程。

3.3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随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与人文对立分里的倾向开始滋长。

一方面,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唯科学的倾向。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线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队里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严重分离和对立,既给两者各自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后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科学与人文的合理推动的,历史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是

内在统一的。

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

实现途径:

大力发展生产力

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

3.4如何理解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1)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

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得到

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一一

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3.5什么是科学精神?

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批判的精神,勇于创造的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3.6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

第一次技术革命,既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生产力方面,它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机构;

在社会变革方面,首先,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其次,引起了社会阶级机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分立为两发队里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最后,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

以电力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

第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后来的帝国主义的诞生。

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这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第四章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4.1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

主要观点:

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最合理,不知道理由)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模式

4.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

基本观点:

证伪主义指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

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那么,

局限性:

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

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

可以举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那种理论相矛盾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

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

4.3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库恩的观点:

前科学———一种范式规定的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旧范式转换成新范式的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的变革和转换,在范式转换中,不仅科学的范畴、理论体系与方法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哲学背景的变化是其先导并贯穿其中,科学革命也是“世界观的改变”,并且一再强调

科学革命在于完成一次格式塔转换,即著名的“鸭———兔变换”。

库恩的理论揭示了科学革命的实质问题,但忽视了科学进步的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但对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无法解决科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4.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

不知道答案

4.5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总体趋势?

(1)前沿科技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2)发展“低碳技术”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热点

(3)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4)发展高技术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

4.6、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包括:

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5.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

创立科学理论的一般过程是:

提出科学问题,获取经验事实,提出科学概念,抽象科学定律,提升科学假说,进行逻辑推理和试验检验,形成科学理论。

思维形态主要有创新思维。

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意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并提出全新方案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思维方法有:

(1)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2)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方法科学抽象,它是由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这几个环节交错而有机地构成的。

逻辑思维方法,最常见的有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方法。

5.2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1)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在思路的选择、思考的技巧上在常人的思维水平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

(2)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

求同中之异、求独到之异。

(3)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思维主题善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

(4)创造性思维的多维性,是指主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

(5)创造性思维的突发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非预期质变方式。

5.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1分析和综合: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

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

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

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2归纳和演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从抽象到具体: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从感性

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