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47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Word下载.docx

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不时有炸弹落进租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卡车司机吓跑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哭成一片。

这时,赵朴初的朋友吴大琨来了,赵对吴说:

“你来得正好,我们把难民安置起来。

”于是,他们各手执一面红十字小旗,对难民们说:

“跟我们走,我们找地方安顿你们。

”率领成千上万的灾民脱离险境,叩开了宁波同乡会大楼、金城大剧院等处,将那些灾民安顿好。

这一夜,他们找到十多处安置难民的地方。

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

《赵朴初菩萨再世,侠肝孤胆救难民》。

  第二天,“慈联会”负责人屈映光、黄涵之等几位老先生来了,听了赵朴初的汇报,看到国民党当局派驻“慈联会”的人员杳无踪影,于是在“慈联会”下设了一个“战区难民委员会”,统筹难民的收容救济工作,屈映光任主任,下设收容股、卫生股、遣送股等,年轻、机智而勇敢的赵朴初任收容股主任,负责难民的收容工作,也为难民提供衣食住行。

  随着淞沪抗战的失败,上海华界沦陷,租界沦为“孤岛”,难民越来越多。

“慈联会”所属的难民收容所先后有50多个,收容难民约50多万人次。

难民工作也引起了中共江苏省委的重视,派遣地下党员来到收容所,指导难民工作。

赵朴初也早就从媒体、朋友和同学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共产党的事迹,对坚决主张抗日救国的共产党人敬重有加。

赵朴初掌管着难民收容所的人事权,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共产党人暂时隐蔽在难民所。

难民所里秘密成立了“难民工作党委”,各收容所都有党组织。

焦明(刘平若)、朱启銮、汤镛、周克、丁瑜、诸敏等人就是党组织派来的。

像曹狄秋、刘述周、陈国栋、韩念龙等共产党干部,曾在难民收容所得到掩护和救助。

  在抗战初期,赵朴初和中共地下党员应青壮难民的强烈要求,对他们进行培训,送往大场等地开展救护工作。

赵朴初还和上海佛教界高僧大德们一起,组织上海僧侣救护队和掩埋队,成立上海佛教医院,从前线救治伤兵7000余人,掩埋士兵、贫民遗体2万多具,充分展示了中国佛教徒慈悲济世和大无畏的佛教精神,鼓舞了全国佛教徒的抗日救亡斗志,同时也为各地佛教界开展抗日救亡树立了榜样。

  在周克等建议下,赵朴初做出决定,从各难民收容所选出一批优秀儿童成立了工华难童收容所,丁瑜担任主任。

丁瑜和难童们同吃同住,对难童们进行政治教育和技能培训,难童们后来大部分都成为我党、政、军的高级干部,原上海市委副书记杨堤就是从这个所里走出去的。

  同学梅达君也来了,赵朴初安排他在慈愿难民所当所长,周克当副所长。

慈愿难民所的难民来自四面八方,成分极其复杂,流氓地痞不少。

此前,梅达君在贵州当过县长,有一定行政经验,他的父亲是同盟会员,与国民党元老吴忠信拜过把子,而吴忠信又与蒋介石拜过把子。

梅达君善于和巡捕房的探长打交道,和工部局外国人周旋,能镇得住,成为赵朴初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赵朴初还积极联系租界工部局陈鹤琴、沪江大学刘湛恩等人,组织开展难民的教育工作,成立了由朱启銮等五人组成的教育巡视组。

由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在难民所办起无线电培训班,又办起慈联中学。

胶州收容所有几个教员被日军指名要求租界当局逮捕引渡,巡捕房将他们扣留了,赵朴初找到陈鹤琴等人,通过各种关系,把人救了出来。

  曾助新军旗鼓振

  1938年初,中共中央长江局设在武汉,周恩来给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沙文汉布置工作,要上海地下党从人力、物力上支援新四军。

同年6月,上海地下党派林枫去皖南军部商谈,回沪后确定重点在难民中动员参加新四军。

朱启銮和焦明找赵朴初商量,赵朴初欣然同意。

但这件事办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因当时环境十分复杂,风险很大。

  那时,赵朴初知道屈映光从上海租界租用英国船运货到温州做生意,有一位佛教人士潘人伟当经理。

赵朴初计上心来:

船既然可以来往运货,那当然也可以运人了,是否通过这个途径把难民送到新四军去?

于是赵朴初就同焦明商量,将难民组织起来,经过温州送到新四军。

为稳妥起见,赵朴初先派焦明亲自去新四军军部商谈。

焦明去了新四军军部,接待他的是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主任余立金。

新四军主要领导叶挺、项英等人也很高兴,又专门派余立金到上海,在正大收容所当管理员,做准备工作。

  这样较大规模地组织难民壮丁出去,肯定会引起日本人的怀疑。

赵朴初与焦明、余立金商量,需要找一个借口。

于是,他以难民中有许多壮丁,送回郊区等于是资敌,留在“孤岛”上也不是办法,而江浙皖一带荒地不少,可以“移民垦荒”,解决难民救济经费日益困难、开展生产自救为由,说动了“慈联会”的黄涵之等上层负责人,得到了租界当局的支持,还获得国际红十字会的同情和物资赞助。

为了争取合法,他专门向已从上海撤往内地、担任国民党救济委员会负责人的许世英写了申请报告,并得到批准。

于是难民参加新四军就以合法的形式进行动员输送,同时还组织了租界和各界人士为参加“垦荒”的难胞筹集物资和开荒费用。

  “慈联会”包了英商太古公司的一艘轮船。

1938年8月18日,首批700余人,主要是青壮年、少年难民中的优秀分子和不少收容所里的干部,乘了敞蓬大卡车分别到达法大马路(金陵东路)轮船码头。

为避免日伪怀疑,还安插了一些老人、孩子、妇女及乞丐、流浪汉等作为掩护,每人都发给难民证。

这次难民旅途中租船、吃住费用都由“慈联会”负责。

  赵朴初站在欢送的人群中,目送轮船鸣响汽笛,离了码头而去。

他寄希望这些年轻人一定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一首诗脱口而出:

  黄浦江头送别

  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

  谈笑忆群英,怡怡薪与胆。

  雄风舞大旗,万流归浩汗。

  同弯射日弓,待看乾坤转。

  到了温州后,由朱启銮持上海“慈联会”和红十字会介绍信,找温州红十字会罗德铭(“慈联会”副主任闻兰亭的学生,焦明去时,已和他建立了关系)接洽,由他们将700多人安排在两个大庙里住下。

这时,新四军干部丁公量已在温州等候,经请示党组织,将难民中的老弱妇孺另找地方安置,其余的去新四军。

三天之后,新四军派人到温州迎接,然后从温州步行近一个月,于9月下旬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

  送走难民以来,赵朴初心神不宁,总是担心会出什么差错,个人受点损失可以承受,因为这还牵涉了地下党,牵涉到整个难民机构,牵涉到成千上万的难民。

当他得知难民平安到达新四军军部,才长长舒了口气,一颗久悬的心终于放下了。

  当时在难民中只能公开动员去内地开荒,只是在一些进步分子中说明是去新四军,行动中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而且在离开上海进吴淞口时日本人要查,到了内地又要经过国民党政府的盘查。

所以能够顺利达成目的,没有出事,可以看出赵朴初严密的组织工作能力。

  据统计,从1938年8月到1939年初,赵朴初与地下党人一起动员组织三批青壮年1200余人去皖南新四军军部,是当时难民工作成效的一次集中体现。

这批人员去新四军后,加强了新四军的有生力量,提高了新四军的文化、技术素质,大多数都成为新四军的骨干。

后来有的去苏南,有的去苏北,还有的到浙东。

许多人经过战争的锻炼,成为党政高级领导干部。

  1997年,赵朴初作了一诗《九十抒怀》,其中写到“曾助新军旗鼓振”,说的就是在抗战中支援皖南新四军的事,他自己认为这件事“差堪启后生”。

  建起一个革命堡垒

  到1940年,难民工作接近尾声。

赵朴初受关之之托,主持在觉园成立了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接受了上海国际救济会移交的无法遣散的孤儿难童80余名,加上佛教净业社收养的20多个孤儿,共有百余人。

关之任院长,赵朴初任副院长兼总干事,主持日常工作。

  赵朴初提出教养院以教养孤儿、帮助学生自立为宗旨,兼授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他认为:

“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乎怎样纠正孩子们过去的缺点,教他们怎样做人,读书识字都是其次的。

教养院应该是一座桥梁,把孩子们从黑暗的一头,带到光明的一头。

  赵朴初亲自设计了一面院旗,红底,上面印有佛教标志。

又请陈震中选曲调作院歌,后陈震中借用苏联歌曲,赵朴初亲自作词。

有了院旗、院歌,每天早晨要做集体操,举行升旗仪式。

他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养院通过开展军事演习、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等活动,进行革命思想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学们在教养院及以后的少年村里奠定了革命的人生观,一些老师、同学还加入了地下党。

  净业教养院的规模不大,属于佛教慈善机构,因此不为敌人所注意。

中共通过赵朴初的关系,将遇到风险的地下党员、革命同志,如段力佩、计淑人、马崇儒、万流一、诸敏等送到教养院来工作,名义上是教职员工,实际上是在这里暂时躲避。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

1月6日,当部队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与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短兵相接。

激战7昼夜,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少数人分散突围或被俘,大部分阵亡。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阵亡。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赵朴初哀悼惨死于家乡安徽的英灵,这也使他更加看清了国民党的本质。

他写下了著名的《哀辛士》,“辛士”,谐音,即新四军:

  哀辛士

  岂能北辙又南辕,无北无南八表昏。

  信有修能遭众嫉,竟教积毁铸沉冤。

  鸱枭在室悲弓折,魑魅甘人可理论。

  逼窄江南容后死,弥天泪雨望中原。

  赵朴初与胡愈之、许光平、吴耀宗、陈巳生、雷洁琼、严景耀、吴大琨等志趣相投的一些同志,倡办了一个抗日救亡组织“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

为了作掩护,“益友社”还请了几位年长的、受上海人尊敬的社会名人来做理事,如关之、闻兰亭等。

有一天,几位老者都来了,大家互相以“某某老”称呼,如关老、闻兰老。

看到年轻的赵朴初忙前忙后,于是,有一位社友就开起了玩笑:

“现在社里新增一老,叫作赵朴老。

”于是,才三十来岁的赵朴初就被“抬举”成“赵朴老”。

这也是“赵朴老”的来历。

  “孤岛”沦陷后,郑振铎藏有一批古籍,非常担心落于日本人之手。

经人推荐,郑振铎找到赵朴初,将这批古籍放在觉园的珍宝馆,使这批古籍得以安全保存下来。

  赵朴初一心只求慈航普渡,能早日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曾经在日军明令禁止战略物资流入根据地之际,帮助惠群布厂厂长陈诚中隐藏和运送织布机到根据地去,也曾把吴大琨送来的收发报机通过可靠途径送交新四军。

赵朴初还通过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的关系,把大批医药卫生用品,包括X光机以及罐头、牛奶等营养品和蚊帐、毛毯等物资运交新四军。

  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关之,懂得赵朴初从事的工作时时有生命危险,他一直在竭尽所能支持赵朴初,但还是深深为赵朴初的安全担心。

有一天,关之的两个儿子关君永、关君宏兄弟在阳台上玩耍,无意间从屋檐的瓦片中发现了一些文件和传单,还有图章,立即交给了父亲关之。

关之一看,知道是赵朴初带回来的,他把这些东西藏在安全之处,严训两个儿子不准告人。

赵朴初回来后,他把赵朴初找到房中,密谈了两个多小时。

这种教训,让赵朴初受益无穷。

  日伪机关和国民党三青团都来拉扰关之和赵朴初加入他们的组织,送来钱甚至汽车。

那时赵朴初生活很困难,但他毫不为所动。

他对好友说:

“再穷,我也不会拿他们的钱。

  皖南事变后,根据地下党安排,有方南君等百余名新四军的小同志曾寄养于教养院。

教养院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孩子,极易让日伪特务怀疑。

赵朴初周密安排,将小战士安排于学生之中,没有露出破绽,最后将这批小战士以遣散儿童的名义全部送往苏北新四军。

  日伪特务还是怀疑教养院有问题。

有一天,派来一个科员,说是来检查指导工作,实际上是来监视的。

赵朴初自有办法对付特务,他让教养院的老师带学生到佛殿,排成圆圈,念起阿弥陀佛。

每天两次,除了做佛事活动,就是读书做工、吃饭睡觉,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那个特务住了两天,一无所获地走了。

  日伪又派来一个日本女教员,推行奴化教育。

她很有信心地教起日语,但学生们总是以不懂来回答。

她又教学生唱《支那之歌》,这是侮辱中国人的,学生要么不唱,要么曲不入调,乱哼一气,把她气走了。

赵朴初表扬了孩子们的做法。

  抗战后期,上海经济困难,粮食价格飞涨。

教养院经费严重不足,学生缺衣少食。

赵朴初积极想办法,带领教职员工上街捡鸡蛋壳,将鸡蛋壳磨成细粉,和豆浆一起,给孩子们喝;

还让人去四处募捐动物骨头,熬汤给孩子们增添营养,使教养院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据统计,从194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教养院(后改名少年村)先后收容、教育难童3000多人,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有的还成党和军队高级干部、专家等。

  马飞海(时任上海地下党市委委员兼教委书记)曾评价净业教养院:

“赵朴初有很大的气魄,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下,他大胆地接纳和团结了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把教养院和少年村办成一所革命的学校,一个革命的大熔炉,也成为中共的一个地下堡垒。

  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赵朴初又积极投身于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的爱国民主运动中,最终迎来了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

  (责任编辑:

巫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