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847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docx

高中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概述

(一)、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处于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

微粒观在化学学习中的体现

(初中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发展及统一)氧化还原反应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

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

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另外,从课程内容标准来看,这一部分知识是包含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的必要基础;另外,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放在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有利于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截然分开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

2

1

课程标准为必修化学1和化学2确立的6个一级主题

认识化学科学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二)、本单元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其他章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衔接性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

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

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教学内容

已有的知识

未有的知识

高中新知识

1.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1.从宏观、微观角度明确各类物质的概念;

2.酸、碱、盐的概念。

3.浊液(乳浊液、悬浊液)

4.物质分类的思想

1.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

3.胶体;

4.丁达尔效应。

2.离子反应

1.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的概念;

2.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

1.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本质;

2.电解质和电离;

3.电离方程式。

4.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

1.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离子方程式及书写。

3.氧化还原反应

1.得氧失氧角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氧化性、还原性。

1.化合价的概念和本质;

2.离子化合物和

共价化合物;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氧化剂、还原剂

2.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知识工具。

3.基础性作用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学习高中化学相关选修模块的重要知识基础。

本单元概念同选修的层级发展关系

概念知识

必修化学1(第二章)

选修

电解质

建立电解质的概念

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

电离

建立电离的概念

建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认识

电离方程式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有弱电解质生成

离子方程式

能够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离子检验

单一离子的检验

多种离子的检验(有干扰离子存在)

氧化还原反应

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通过原电池、金属腐蚀、电解,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

制定目标的依据

以“分类观”统领三维目标的制定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2了解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1.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化学元素的分类

·化学物质的初步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生活中分类的意义及实例

1.知道分类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运用分类法分别系统整理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的共性。

2.训练提高根据某一定标准对物质或事物进行分类的演绎思维能力,和从一类物质中提炼其共性的概括思维能力。

3.体验分类等科学方法在学习上、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1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2.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

能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溶液、浊液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

·生活中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经验

1.建立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从分散质粒子大小的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初步体会某一类混合物的分类标准的制定与意义。

2.从稳定性、透明度、分散质粒子是否透过滤纸、半透膜等角度区分溶液、胶体、浊液,初步认识同一或不同类别物质的性质差异。

3.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结合实际,了解胶体的其他性质(聚沉、电泳等)。

5.通过运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血液透析、卤水点豆腐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运用胶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快乐。

理解到分类方法的重要意义。

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3.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3.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3.3了解Cl-、SO42-、CO32-、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已知强酸、强碱、盐能发生电离,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包括某些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知道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对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有一定的认识

·部分学生有“弱酸”“弱碱”的认识

1.知道酸、碱、盐都属于电解质,在溶液里能发生电离,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2.知道常见强酸、强碱及大多数盐的电离方式,会写常见强酸、强碱及大多数盐的电离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电离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3.了解弱酸、弱碱、水属于弱电解质,知道它们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而非离子形式存在。

4.整理关于Cl-、SO42-的检验方法,熟练书写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总结并熟记溶液中复分解类离子反应(离子交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6.对常见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比较熟悉,初步形成书写常见离子方程式的基本技能。

7.通过总结离子方程式表达的意义,体验认识电离现象和学习离子反应的好处。

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4.1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4.2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得氧为氧化,失氧为还原。

头脑中有“氧化”、“还原”的名词;

·部分学生已通过预习了解了氧化还原的本质分类方法

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通过教师讲课中不断使用,逐步渗透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的概念。

2.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断常见元素参加的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会分析反应中元素电子得失数。

4.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状态判断含有该元素的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5.能记住学过的物质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初步形成关于其氧化性强弱的认识。

*6.初步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技巧(运用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先行配平部分物质的系数)。

7.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初步体验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

8.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分类方法是认识事物及其变化从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方法。

“*”的说明:

对于重点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拓展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补充进去这些教学要求。

2.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2.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并确立化学的核心思想——分类观。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⑴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原因分析:

物质分类法作为方法性工具,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把它当做知识来对待,而要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分类观的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将“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作为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⑵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原因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所要学习的化学反应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因此学习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第三章和第四章乃至选修课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意义深远。

又由于离子反应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反应,因此学习离子反应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更多的化学反应。

加之在高中化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组成数目众多的物质的离子实际上只有十几种,因此,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为数不多的离子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溶液中离子的共存、混合物的分离、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离子的检验等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基于此,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确定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2.

⑶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