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相关题目文档格式.docx
《凸透镜相关题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凸透镜相关题目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可能成缩小的实像
D.可能成放大的虚像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4)如果把烛焰从a移动到b点,像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在做“凸透镜成像”时,若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5cm的地方,在距透镜30cm的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像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用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在胶卷上形成(
A.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B.放大的正立的实像
C.缩小的正立的实像
D.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
放映幻灯片的时候,银幕上的像太小,想让像变大些,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A.将幻灯机移近银幕,同时使幻灯片远离镜头
B.将幻灯机远离银幕,同时使幻灯片远离镜头
C.将幻灯机移近银幕,同时使幻灯片移近镜头
D.将幻灯机远离银幕,同时使幻灯片移近镜头
做这道题时首先要明确:
银幕到幻灯机镜头的距离是像距,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
当像有些小而想使像变大一些,根据我们推出的知识点⑧:
像大像距大,物距小,可知,要使像变大一点,要减小物距而增大像距。
幻灯片靠近镜头而幻灯机远离银幕,答案选D。
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同学拍照,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全身像,若要改拍半身像,则应该(
A.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某同学将一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8cm C.6cm D.4cm
2.把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以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距透镜前10cm处,则可得到的像为(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3.某同学在郊游时,用照相机拍照时,一只苍蝇刚好落到镜头上,所拍出的照片( )
A.不能成像
B.成苍蝇的像
C.成一半像
D.成所拍的景物像,不过像会变暗一些
4.用一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同学们拍集体照,发现两边有部分同学未能进入镜头,若想使每位同学都能进入镜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远离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B.照相机远离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靠近同学,镜头向前调节
D.照相机靠近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5.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凸透镜中一侧离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所成的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6.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a、b、c、d各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则:
(其中F为焦点,P为二倍焦距处)
(1)在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2)当屏上出现与物体等大的实像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3)当屏上出现缩小的实像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4)当屏上观察不到像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5)当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凸透镜不可能成像。
(6)若把蜡烛入在C点上,能成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把屏和蜡烛的位置颠倒一下,则成___________的、倒立的实像。
7.当物体从较远处逐渐向凸透镜靠近时,光屏上的像逐渐变________,像到凸透镜的距离逐渐变________。
8.航空摄影人员从高空给城市拍照,若所用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80mm,则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_80m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成的像为缩小________、______像。
9.当凸透镜焦距为20cm时,要在光屏上成一缩小的像,蜡烛可在距凸透镜___________移动,要使像变大些但仍是缩小的,蜡烛应________(填“远离”或“靠拢”)凸透镜,同时光屏离凸透镜应___________(填“近”或“远”)些。
10.根据图示来回答:
(1)表示近视眼成像图的是哪一个?
应配戴什么眼镜(镜片类型)进行矫正?
1、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小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声音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
2、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以下对生活的观察解释正确的是(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3、酒精涂在人的皮肤上会感到凉,这是因为(
A.酒精蒸发时,放出热量
B.酒精蒸发时吸热,吸热致冷
C.酒精的温度低
D.不能确定具体原因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塑料直尺
B.笔芯
C.铁制铅笔盒
D.金属小刀片
6、使用下列光学器件其目的是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投影仪
7、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2m
B.视力表在镜子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4.6m
C.视力表在镜子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6m
D.视力表在镜子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4m
8、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制作的模型照相机,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距离,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的景物倒立的像。
使用此模型相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看到远处的景物的像是虚像
B.如果看到远处的景物很清晰,那么看近处景物时应该把内纸筒向外拉一些
C.应把内纸筒朝明亮的室外,凸透镜朝较暗的室内
D.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
9、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6日顺利升空,目前正在绕月飞行。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引力只有地球的1/6。
假如你能有幸登上月球,有关下面的观察或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敲击鼓面会看到纸屑在在跳动的同时听到鼓声
B.不能永实验验证光的反射规律,因为光在没有空气的时候不可能传播
C.敞开锅烧开水,水的沸点是1000C
D.你带上去的国旗在阳光下看依然保持鲜艳的红色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用以下几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小
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C.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D.把相同的几个杯子盛上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他们,可以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11、下列现象钟没有利用回声的是(
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况
C.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的声波确定目标
D.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
12、在如图所示电路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电路的基本组成条件且连接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1分/空共23分)
13、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递声音,当你倾听他人讲话时,传播声音的介质是
。
16、在图中
(填甲乙)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
矫正远视眼应该佩戴的眼镜镜片是
透镜(填凹或凸)
17、小刚同学;
利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20cm的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实像。
(填放大、缩小、等大)。
(2)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实像(填倒立
或正立)
(3)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42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
的蜡烛焰的像。
(选填放大、等大、缩小)
23、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新的位置。
24、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说出两种简便易行的判断透镜是否是凸透镜的办法:
①
②
(2)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还缺少的是
(3)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焰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4)当蜡烛在凸透镜的左侧20cm处时,在蜡烛的右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应在桌面上竖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蜡烛与镜前相同蜡烛的像完全
,这是为了
,从而得到像与物体
,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