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的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的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的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但是那时候的度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人们开始利用原生态的乡村居所吸引游客,于是乡村旅游在全球兴起。
德国1873年开始为公务员提供乡村休闲,1914年为白领提供收费度假服务。
在美国,乡村旅游与铁路建设、国家公园建设密切相关,但是直到1992年美国才出台正式的指导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政策,主要由美国国家乡村旅游基金负责,并主要为项目规划、发展和执行提供资助与宣传。
在加拿大,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种,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分别有乡村度假农庄协会和土著旅游协会负责指导和提供服务。
在日本、韩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主要是农场观光。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既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乡村就业,减少了人口流失,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同时也保护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这是西方国家稳定乡村、发展乡村的最基本做法。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于九十年代中后期。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主要类型有观光农业园、采摘园、垂钓园、休闲农庄、休闲渔场、生态农业园、民俗文化村、古村镇与古建筑群落等。
其旅游功能仍以观光旅游为主,部分已具有休闲度假功能,而且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呈现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业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特点,如张家界、九寨沟、西双版纳、丽江等地。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给我国广大农村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就农业来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就农村来说,扩大了城乡交流,推动了城市的资金、信息、技术、消费向农村流动。
就农民来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是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去年10月以来,我们先后组织考察了北京市、成都市、西安市、金昌市和兰州市安宁区等地的乡村旅游“农家乐”。
通过考察学习,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劳动力零距离就业。
三是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
四是乡村旅游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各种项目,首先处理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推进农村服务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
五是乡村旅游开发要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结合起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要吸取教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品同质化,特色不明显。
二是业态单一,实力单薄,小打小闹,简单的模仿复制。
三是规划滞后,组织程度低,资源利用不足。
四是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结构层次较低,缺少资源整合合作。
五是经营管理粗放,缺乏市场化运作。
六是去“土”求“洋”,失去“乡村”固有属性。
二、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市乡村旅游起源于2000年前后,起初是龙湾村的个别农民自觉地介入黄河石林旅游接待,主要从事羊皮筏子服务、旅游食宿接待,还不是典型的“农家乐”。
经过当地政府的大力引导,2006年龙湾村的乡村旅游“农家乐”达到了业务接待高峰,日接待能力达到2000人。
目前,龙湾村的“农家乐”经营户有100多户,主要以经营旅游食宿接待、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羊皮筏子、“驴的”等特色旅游服务为主,日接待能力达5000人,年户均纯收入达3万元。
白银区四龙镇依托四龙度假村也初步兴起了“农家乐”经营户,虽然目前仅仅几户,但发展势头较好,经营户已经从中尝到到了甜头,一些农户已自觉的积极投资开发。
其他县区虽然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但都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旅游服务经营者寥寥无几。
今年,我市在不断提升原有景区内涵的同时,顺时应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市政府办公室已批转下发了《白银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实施意见》,确定了首批30个示范户,初步规划了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
一是白银区四龙镇民乐村。
重点依托黄河、四龙度假村、剪金山等景区(点),建设以绿色食品、餐饮接待、民俗体验、亲水游乐、趣味垂钓、黄河战鼓、商务会议、别墅度假为特色的黄河文化休闲园式的名镇名村。
二是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
主要依托黄河石林景区,建设集石林观光、水果采摘、民俗体验、黄河游乐、特色演艺等功能为一体的“黄河第一村”。
三是会宁县会师镇鸡儿嘴村。
重点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教育名县资源和传统农产品资源,全力打造以红色体验、红色影视、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红色”系列产品,以小杂粮为特色的“绿色”系列产品,以及以教学互动性体验游乐为特色的“金色”系列产品。
四是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
依托法泉寺景区和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打造以观光农业、服务接待、生态餐饮、田间采摘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型大棚温室休闲园。
五是平川区水泉镇中村。
主要依托北武当、屈吴山、红山寺等宗教文化优势和地热资源,打造以祈福养生、美食康疗、民居旅游等为特色的社区化休闲度假村。
三、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首先,应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的白银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旅游局协调处理。
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其次,应该制定工作措施,市上已经制定出台了《白银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各县、区也应该制定推进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建设的具体办法。
第三,市、县(区)金融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提供“农家乐”建设银行信贷支持,工商、税务、文化、卫生等部门配合也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四是制定奖励政策,对搞得好的县(区)、乡镇、村、农户及帮扶单位进行奖励。
第四,可以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动市、县(区)机关单位包户指导,联户合作,按照“机关单位+对口项目+农户”的模式,一个机关帮一户,建设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整体推动示范点建设。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使有条件的村形成旅游功能。
新农村建设是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充分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城建、交通、农业、林业、科技、文化等专项支持政策,整合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速步行街道、集散广场、游客中心、演艺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配套。
重点扶持培育示范点中已经从事“农家乐”经营服务多年并且有一定基础的农户,通过为农民提供配套的培训和岗位指导,提高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形成旅游功能,包装塑造典型样板。
(三)加强规划指导,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这是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必须遵守的原则。
作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市旅游局应该结合实际,编制全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建设总体规划,各县(区)则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分别制定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旅游部门应当协调制定“农家乐”经营户改造模式和具体方案,因地、因户选择适宜拓展经营的最佳形式,对房屋功能、建筑风貌、配套设施等进行改造,确保每个农户都具备旅游接待与服务的基本功能。
(四)坚持乡土特色,做特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点得以立足的根本,在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乡土特色,按照“一村一特”和“一户一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在个性化、特色化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经营服务水平。
在整体风格上要防止过度人工化、城镇化、商业化倾向;
在利益分配上,要坚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决防止坑农损农;
在品位提升方面,要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由生态观光游向休闲度假转移,全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
展全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户”评比活动,力争将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
(六)抓住机遇,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也具有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征。
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随之而变,提质升级,特别是国家关于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使得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对乡村旅游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乡村旅游“做大、做活、做优、做强”,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要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只有这样避免无序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要走政府、企业、农民合作发展的道路,采用诸如合同制、股份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使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