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738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止痢白头翁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阿米巴原虫,抗菌,抗阴道滴虫,杀精子等作用;

本品醇提物有镇静、镇痛作用;

白头翁皂苷A3有抗肿瘤作用;

本品尚可抑制种子发芽,对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6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白头翁花:

用于疟疾寒热,白秃头疮;

(2)白头翁茎叶:

用于腰膝肢节风痛,浮肿及心脏病。

白头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谓“味苦,温,无毒。

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

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本草图经》曰:

“白头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

正月生苗作丛,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

叶生茎端,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

近根有白茸,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

根紫色,深如蔓菁。

二月、三月开紫花,黄蕊,五月、六月结实。

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

七月、八月采根,阴干用。

白头翁自古即为治痢要药,古今均有同名异物情况,现在商品更为复杂,以白头翁为名的,有三、四十种之多,这可能与其根头部有白色毛茸或花序上有白色的特征有关。

通过本草考证,可知传统药用白头翁的正品为 

P.chinensis,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使用者亦为本品,其同属植物的根部或带地上部分的根,属于地区习惯用药类。

白头翁根含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白头翁灵、白头翁英、白头翁皂苷A,B,C,D,水解生成甾类皂苷元与葡萄糖、鼠李糖及另一种糖,另有白头翁皂苷A3,B4,皂苷1,2、白桦脂酸、胡萝卜苷,另含一种中性物质。

莫少红报道近年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含有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

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3(s),23-二羟基羽扇豆苷-Δ20(29)-烯-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O-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3β,23-二羟基羽扇豆-Δ20(29)-烯-28-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有齐敦果酸3-O- 

[O 

-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苷基3-O- 

[O-β-D-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β-D-吡喃葡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苷基3-O-[O-β-D-吡喃葡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苷基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β-D-吡喃葡糖基-(1→4)-O-β-D-吡喃葡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敦果酸3-O-{O-β-D-吡喃葡糖基-(1→4)-O-β-D-吡喃葡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 

[β-D-吡喃葡糖基-(1→4)] 

-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另有木脂素类成分(+)-松脂素和β-足叶草脂素等。

王胜勇等对来自全国11个地区(包括香港)商品名为“白头翁”的药材进行鉴定,了解白头翁类药材同名异物的市场现状。

在性状鉴别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数码成像技术,对白头翁类商品药材进行了显微鉴别。

结果商品药材基源植物主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朝鲜白头翁P.cernua、兴安白头翁P. 

dahurica、细叶白头翁P.turczaninovii、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蔷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翻白草P. 

discolor;

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

石竹科植物白鼓钉Polycarpaea 

corymbosa。

由于同名异物和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市场上“白头翁”的植物来源仍较为混乱。

11个地区的12件样品中,3件为正品白头翁,4件为白头翁属其它植物,5件为非白头翁属植物。

张振华等收集了安徽、内蒙古、宁夏等17批全国各地的白头翁品种,应用TLC(薄层色谱)、UV(紫外光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质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比较。

以白头翁皂苷B4为考察指标,从含量测试分析结果来看,白头翁皂苷B4含量在5.0%以上的有9种,低于5.0%有8种,其中4种不含该成分为伪品。

因此初步评定白头翁皂苷B4含量应定为5.0%左右为妥,达到7.0%以上者为上品。

认为安徽滁州产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最高(高达8.0%),从而证实了其为道地药材名副其实。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蒙古白头翁,又名北白头翁、高山白头翁、新疆白头翁;

干燥根较细短,圆柱形,直径5~8mm,分枝少;

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根清热凉血,解毒。

用于痢疾;

(2)钟萼白头翁,又名白头翁、小花白头翁、阿尔泰白头翁;

干燥根细,直径约5mm,支根细长;

分布于新疆西部。

根用于痢疾,瘰疬;

(3)朝鲜白头翁,又名毛姑朵花;

药材性状与白头翁类同,根长约10cm,上部直径5~9mm,表面黄褐色,根头处有白毛,下部有少数支根;

分布于吉林、辽宁,根用于痢疾,经闭;

(4)兴安白头翁,又名毛姑朵花;

药材性状与白头翁类同。

根细长圆柱形,长达20cm,直径0.5~1.5cm,有少数支根;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东部,根用于痢疾;

(5)紫蕊白头翁,分布于新疆西南;

(6)西南白头翁,分布于四川、云南;

(7)肾叶白头翁,又名掌叶白头翁;

干燥根部长达10cm,直径1cm,外表黑褐色,糟朽,根头处多有叉,并宿存叶片残基,根下部偶有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黑褐色,木部黄色,有裂隙;

分布于新疆北部,根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8)掌叶白头翁,干燥根长约10cm,直径约0.8~1cm,外表暗褐色,粗糙;

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功效与肾叶白头翁相似;

(9)黄花白头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根清热凉血,解毒;

内蒙古个别地区也作白头翁药用;

(10)细叶白头翁,又名细裂白头翁;

干燥根呈圆柱形,稍扭曲,长达10cm,直径约0.4cm,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纵皱,表皮脱落处呈棕黄色,根头部略粗大,其上有干枯的叶柄残基,呈纤维状,褐色。

质脆,易折断,断面片状,气微,味苦;

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贺兰山,根清热凉血,解毒,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

内蒙古称其为白头翁,以根作白头翁入药;

(11)二岐银莲花(毛茛科),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根茎用于跌打损伤,痢疾,风湿关节痛,外用于疮痈;

贵州贵阳以此为白头翁;

(12)打破碗花花,又名大头翁、野棉花、霸王草;

干燥根呈长圆条形,弯曲,长短不一,外表暗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纹,并有突起的小根及根痕,根头部较粗,残留干枯的叶柄,密生灰白色茸毛,质脆,断面纤维性,淡黄棕色,有棕色射线,气微,味苦;

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根及全草苦,凉,有毒,用于顽癣痈肿疮疖,消化不良,水泻,蛔积,疟疾,痢疾;

甘肃、四川等地作白头翁药用;

(13)秋牡丹,干燥根为圆柱形长条状,长10~15cm,直径0.5~1.5cm,多弯曲不直,粗糙,有不规则的纵皱,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根头部亦较粗,密被黄白色短绒毛,下端渐细,时有须根除去后的疤痕,质松脆,断面黄棕色,纤维性,气微,味苦;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普遍栽培,有时逸为野生,根用于感冒,蛔虫病,股癣,体癣;

贵州、四川作白头翁药用;

(14)大火草,又名土白头翁、野棉花根;

干燥根呈圆柱状长条形,多扭曲,长7~14cm,直径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纵沟纹或具枯朽的黑色空洞,根头部多有残留叶基,密生白色绵毛,质脆,易断,断面灰黄色,气微,味苦;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根苦,温,有小毒。

用于痢疾,疟疾,劳伤咳嗽,跌打损伤,小儿疳积,顽癣;

陕西称其为大头翁,甘肃称白头翁,本品在四川、甘肃、山西、陕西、青海作白头翁药用;

(15)草玉梅,分布于西南及甘肃、青海、湖北、广西,根或全草苦、辛,平,有毒,用于咽喉痛,瘰疬,痄腮,风湿痛,胃痛,跌打损伤,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

贵州部分地区误称其为白头翁;

(16)野棉花,又名山棉花、清水胆、满天星、打破碗花花;

干燥根略呈圆柱状,常扭曲,长约10~25cm,直径0.6~2cm,商品大多已折断,表面粗糙,棕色至紫棕色,具纵向凹裂,间或可见支根痕,外皮有时脱落,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根头部略膨大,顶端附有叶柄残基,密生白色绵毛,质脆,易断,断面不整齐,皮部淡棕色,木部黄色,射线色较深,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放射状排列,根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气微弱,味苦;

分布于西南,根苦、辛,有毒,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节痛,痢疾,泄泻,蛔虫病,黄疸,咳嗽气喘,内外、伤出血;

本品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作白头翁药用,陕西有地区误作“漏芦”药用;

(17)珠光香青(菊科),又名山萩、大火草;

干燥的带根全草根头细小,长1~3cm,茎长约30~50cm,直径达5mm,外表密生白色丝状茸毛,扯下后又显露出黄绿色而细密短小的茸毛,叶多皱缩,灰棕褐色,花多不存在,气微,味微弱;

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全草或根用于感冒,牙痛,泄泻,风湿关节痛,蛔虫病,刀伤,跌打损伤,瘰疬;

广西称其为白头翁、土白头翁,四川称大叶白头翁;

(18)钩毛大丁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根用于痢疾,胃痛,消化不良,乳蛾,感冒,咳嗽,蛔虫病;

云南称其为白头翁;

(19)毛大丁草,又名白头翁、白花白头翁;

干燥的根及根茎长7~10cm,根茎圆柱形,表面深棕色,粗糙皱缩,长1~3cm,径约4mm,上端粗,附有棕色干枯的叶柄基部及灰白色绵毛,周围着生多数完整或碎断的须根,质硬,折断面不平整,纤维状,淡黄色,皮部薄,中柱较大,导管部放射状,中央有髓,须根长圆柱形,长2~8cm,径约1~1.5mm,淡黄棕色,具细皱纹,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微具焦气,味苦;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根用于痈肿,乳蛾,痄腮,瘰疬,胸胁痞气,疝气,痢疾,衄血;

本品长期以来在云南作“白头翁”药用,是古代商品白头翁之一,有其一定的本草学依据,最早记载可溯至明代的《滇南本草》,兰茂云:

“小一支箭,一名白头翁”、“白头翁,滇中最验,如白薇,而柔细稍长,茎上有毛。

”毛大丁草之名在古代和近代本草著作中均未见记载,它是1956年新拟的植物名,1958年裴鉴和周太炎先生将它收载于《中国药用植物志》,本品全草含熊果苷、紫花前胡素、异乔木素等,在广西民间用作治疗小儿食积,并不含正品白头翁的止痢有效成分原白头翁素和白头翁素,所以将其作白头翁入药是不妥当的;

(20)宽叶鼠曲草,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叶或全草(地膏药)用于痈疮肿毒,刀伤出血;

广西博白称其为白头翁,四川称白头翁和大叶白头翁;

(21)鼠曲草,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广东、广西、四川称其为白头翁;

(22)秋鼠曲草,分布于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四川称其为白头翁或小叶白头翁,广西忻城混称白头翁,浙江有称“土白头翁”;

(23)多茎鼠曲草,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广西南宁、福建安溪以此为白头翁;

(24)湿生鼠曲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全草用于咳嗽痰喘,风湿关节痛,胃痛,高血压症;

辽宁以此冒充白头翁入药;

(25)华泽兰,广东、广西、浙江称其为白头翁;

(26)泥胡菜,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用于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骨折;

云南玉龙山称其为白头翁;

(27)羊耳菊,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白牛胆)用于风湿关节痛,胸膈痞闷,疟疾,泄泻,产后感冒,肝炎,痔疮,疥癣;

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区有称其为白头翁;

(28)薄雪火绒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

陕西称其为小白头翁;

(29)火绒草,全株密被白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河南;

东北安东称其为白头翁;

(30)射青木香,云南称其为白头翁;

(31)苣荬菜,干燥带总苞的近成熟果实常呈棉团状,瘦果侧扁,有四棱,并有与棱平行的纵肋,冠毛银白色;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吉林延吉将其成熟的果实混充白头翁药用;

(32)祁州漏芦,干燥圆锥根多被折断,外表褐色或暗棕色,粗糙而显菱状网纹,根头部粗大,残存的叶柄基部亦被白色绵毛,根质轻而糟朽,具败油气,味微苦涩;

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以此充白头翁入药;

(33)委陵菜(蔷薇科),又名白头翁、翻白草、黄州白头翁,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全草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本品在大部分地区作翻白草入药,少数地区作白头翁药用;

(34)翻白草,干燥带根全草,根肥厚呈纺锤形或窄圆锥形,两端稍尖,有时有分枝,长4~8cm,表面棕红黑色,粗糙,皱缩,扭曲,折断面不平坦,灰白色,粉性,皮部薄,木部宽广,无明显的茎,叶根生,单数羽状复叶,5~9枚,长椭圆形,具短柄,小叶片长1~2.5cm,宽约0.7cm,边缘具粗锯齿,皱缩,多从中脉向内对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白色,两面密布毛茸,根头部及叶柄均被白色毛茸,质稍脆,易碎,气微臭,味甘味涩;

分布于华北、华东及黑龙江、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全草用于痢疾,疟疾,肺痈,咳血,吐血,崩漏,痈肿,疮癣,瘰疬;

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曾以之混作白头翁药用,湖南称其为兰溪白头翁;

(35)亮叶委陵菜,又名管仲、西南委陵菜,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赤白痢疾,吐泻,胃痛,肺痨,咯血,鼻衄,便血,血崩,外伤出血,疔疮;

贵州称其为白头翁;

(36)银叶委陵菜,分布于甘肃、台湾、湖北、四川、贵州,根用于风热声哑,湿痰风邪,腹痛下痢,带下病;

贵州都匀称其为白头翁;

(37)翻背白草,又名白头翁、簇生委陵菜,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痢疾,风湿痛;

(38)白鼓丁(石竹科),又名声色草;

干燥根细长圆锥形,表面浅棕黄色,茎圆柱形,长10~30cm,直径0.1~0.2cm,近基部有密生的叶片和托叶,上部二岐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气微,味苦;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全草用于痢疾,泄泻,实症腹水,消化不良;

广东称其为广白头翁,福建、广东以之充白头翁药用;

(39)金疮小草(唇形科),又名筋骨草、白毛夏枯草,分布于中南及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

本品在浙江南部和湖北的一些地区混称为白头翁;

(40)紫背金盘,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浙江、江西称其为白头翁;

(41)白毛鹿茸草(玄参科),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全草用于感冒,烦热,小儿高热,风热咳喘,牙痛,吐血,便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小儿鹅口疮,乳痈,外伤出血;

江西有地区民间混称其为白头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