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考试大纲及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
《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考试大纲及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考试大纲及题型示例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⑵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⑶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⑷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⑴符合题意
⑵符合文体要求
⑶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⑸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⑹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⑴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⑵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⑶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
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Ⅰ卷
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10分左右。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左右。
7题左右。
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25分左右。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Ⅱ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
15—20分。
(六)写作
1题。
60分。
Ⅳ.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
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
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
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
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
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
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
“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
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
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
“彼何人,乃尔不武!
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
“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
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
”昭曰:
“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
”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
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
“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
”昭叱曰:
“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
我唯有死耳!
”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
“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
“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
“得朱将军矣!
”欲生致之。
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
朱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
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
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
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
追逐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
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
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
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
朱昭怒斥后,张弓要射死他;
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
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诗经·
氓》)
⑵锦瑟无端五十弦,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⑶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
“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
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
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
”林冲道:
“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
”众人道:
“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
“那个是新来的配军?
”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
“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
“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
却来唱喏!
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
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
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
“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
“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
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
“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端的是个好男子!
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林冲笑道:
“总赖照顾。
”差拨道:
“你只管放心。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
“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
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
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
“多谢指教。
”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
林冲叹口气道:
“‘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
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
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
管营道:
“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
”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
“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
”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
“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
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左右与我驮起来!
“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牌头道:
“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
”管营道:
“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
“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
”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
差拨道:
“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
“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军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
“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
”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
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
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
“黑,出来。
”黑是牛的名字。
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
“黑!
”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
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
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
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
她和它仿佛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
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
“黑——呀!
”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
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
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
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
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
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
丈夫也不知道。
丈夫说:
“知道了有什么用?
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
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
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
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
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
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
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
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
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
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
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
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
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
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
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
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
可它们毕竟是字。
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
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