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93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检测题剖析Word格式.docx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可能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11.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5

36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1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13.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率最大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涝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1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5.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6.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  )

1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8.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种消失

19.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20.关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21.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22.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A.W1>

10W2 

 

B.W1>

5W2 

C.W1<

10W2 

D.W1<

5W2

23.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多少千克?

A.250   B.500   C.2500   D.3250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5.如图所示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关系

26.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8.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29、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30.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B.-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31.甘草、五灵脂可作药材,橡胶树可提取橡胶,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成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这些都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价值D.以上都正确

3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33)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4)图1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2所示:

(2)则图2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请据图回答几个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左上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2)在右上图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    和    (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在右上图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       

   

      。

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  

 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36)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

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

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___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_________型曲线。

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_____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

右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____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 

,这属于 

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

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

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 

kJ。

(38)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请回答: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_____________。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

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狮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

102千焦/m2/年)。

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分)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5)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

为了证明该假设,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

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蒸馏水。

如此重复3次;

B.再加蒸馏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

在乙烧杯中加0.3g尿素;

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含P)和0.15g尿素;

丁烧杯中不加任何物质;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观察记录。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丁烧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B[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它必须是同种生物在一定空间的个体数量。

A、C、D所述生物不一定是同种生物,而人在分类学中是同一个物种。

2 A[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

分析图形,海拔2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

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

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

在海拔4000米处,a、b、c、d物种的数量比较接近,且都比较少,故不能明显体现遗传的多样性。

3 A解析] 考查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A项中环境发生变化,则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多种可能,可能先减少后增加,也可能是大幅增加,再减少,但数量的变化曲线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错;

B项中b点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也会增加,B对;

C项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使该种群数量迅速下降,C对;

D项中,年龄结构影响的是未来的种群数量,结构发生变化,在未来种群数量可能大幅增加,D对。

4 D

5 C[解析] B选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选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

6 C[解析] A项“一个池塘”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中的全部生物包括多个种群,相互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7 D[解析] 据图可知,啮齿类密度较小时,植物多样性较差;

啮齿类密度适中时,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

啮齿类密度较大时,植物多样性下降,即啮齿类的密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或者说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A、B项正确;

在啮齿类数量较为庞大的时候,植物种类数明显减少,说明啮齿类动物取食植物时有所偏好,C项正确;

从图中看,植物多样性最大时,啮齿类动物数量并不是达到最大值,因此其密度也并非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D项错。

8 C[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会沿着自己的规律:

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而如果有了人的干预则会加速或者减缓演替的速度,当然对于群落的丰富度的影响也应该是两方面的。

9 B[解析] 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

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

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10 D[解析] 生态演替的结果是有机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因而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也会增多。

11 C[解析] ③项内容为过度采收。

12 C

13 A

14 B[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对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

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15 C[解析] 考查点:

本题考查了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及应用。

有害动物在繁殖初期或幼龄时控制最有效,也就是说在种群密度较小时控制最有效;

图示揭示了种群密度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自行有效地进行调控人口密度,因此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种群密度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在K/2时捕捞鱼类有利于可持续生产,但要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在K时更为合适。

16 B[解析] 寄生分为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两种,B项内容可以反应出二者的关系。

17 C[解析] 从图中看出种群a的变化规律是呈典型的S型规律增长,它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的变化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

同时从图中看出它不随种群b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受种群b消长影响,因此答案A、B可以排除。

答案D中种群b早期增长呈J型,此时不受种群a的制约,之后因a、b间的竞争而下降,故此答案错误。

18 D[解析] 种间关系上表现为共生、竞争、寄生和捕食。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这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

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19【答案】D

【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因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能量)一部分用于满足生物自身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用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以外的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

20【答案】B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可能是生产者;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再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所利用;

有的分解者是动物,如蚯蚓。

21【答案】A

【解析】引入的植物与本地植物争夺阳光、养料,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经过科学论证之后引入某生物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引入也喜阴的植物后会加剧该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入侵植物在该地疯长主要是缺少天敌的制约。

22【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即一般情况下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超过自身同化量的20%,如

,则说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已经高于20%,初级消费者、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3【答案】D

【解析】据题意,与丁食物来源相关的食物链有三条:

戊→庚→丁,戊→甲→丁,戊→己→甲→丁。

丁以甲和庚为食,则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

各需甲、庚10kg÷

10%÷

2=50kg。

甲要增长50kg需摄食己和戊共50kg÷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