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编剧攻略Word下载.docx
《山寨版编剧攻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寨版编剧攻略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寨编剧们最常见的疑问有哪些呢?
从我在工作中与网络上的有限接触中,感觉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剧本该怎样创作问题,比如:
剧本和小说有什么区别?
剧本的规定格式是什么?
剧本大纲应该怎么写?
怎么刻画人物才更鲜活?
等等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一个大问题,即:
剧本应该怎么写?
另一类,是有关剧本市场的问题,比如:
我怎么才能找到影视公司?
我通过网上给影视公司投稿有用吗?
我的剧本在网上很多地方贴出来了,为什么没有影视公司感兴趣,他们不上网找本子吗?
我的本子想投拍,是不是必须先得找到关系介绍?
我一个导演与制片人都不认识,怎么办呢?
谁能给我介绍一个导演,我把剧本稿酬分他一半好不好?
这些,则可归入另一个大问题,即:
剧本怎么才能卖给影视公司?
第一个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长期要探讨的问题。
而在我的观感中,第二个问题,即剧本怎么才能卖掉的问题,似乎更受山寨编剧们的现实关注与追问。
所以,这里我先谈第二个问题:
影视公司到底会不会接受山寨编剧们的自由投稿呢?
二,影视公司怎样对待自由来稿。
这个话题我还算有发言权,因为我本人这两年也在影视单位担任审稿工作。
我所在的单位,曾拍摄过大量成功作品,算得上国内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之一。
也因为此,我们单位也经常会收到不少剧本投稿。
在我们单位,这些来稿,会由一位专管题材的主任初审。
如果初审感觉还有价值,就会推荐给几位编剧、导演复审。
我担任的,正是复审之一。
如果复审通过,就会进一步上报单位领导,开始进入正式的项目运作。
作为复审,我没有统计过每年投到我们单位的剧本到底有多少,我只能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
每份自由来稿,都曾被初审过,也许没有被全篇阅读,但肯定不存在被遗漏的。
坏消息是:
就我所知,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过哪部爱好者自由投来的剧本被审查通过――能通过初审的,已然聊聊无几,一年最多三五部而已,能通过复审,甚至最终投拍的,则至今没有出现过。
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有我们单位一家,工作中,我与别的一些影视公司也不免打过交道,据我所知,自由来稿未被采用是普遍现象,真正由编剧爱好者关起门创作,并自由投稿成功拍摄的影视作品,在今天的
影视市场上,绝对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原因很令我们失望――爱好者投来的剧本稿件,质量实在与投拍要求差距太大而已。
于是,尽管影视机构都很希望能从自由来稿中找到好的剧本(至少爱好者的稿酬要求比专业编剧要低嘛),但最终,制片单位还是只能依靠向专业编剧约稿而非爱好者来稿。
也许爱好者的数量,百倍千倍于专业编剧,但真正被投拍的影视作品中,出自编剧爱好者自由来稿的,却只有专业编剧作品的百分千分之一。
这个倒挂的比例,绝不是我们山寨编剧的福音。
久而久之,也的确有一些影视机构对编剧爱好者的自由来稿开始漠然视之,甚至只让并不太专业的一些年轻员工定期清理邮箱――在耗费了太多无谓的时间精力后,个别影视机构这种有些“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以为可以理解。
然而,这与我们山寨编剧的期待值实在太背道而驰了。
难道,真的是我们山寨编剧水平不行吗?
我们中的许多人,写出了这么多自认为绝妙的剧本,我们常常自认为作品好得上了天,比电视上那些垃圾强万倍,如今竟说是我们的水平不行,这怎么可能?
三,山寨编剧自大症
“我写的战争剧本,比《亮剑》强一百倍都不止,为什么影视制作方不理睬?
”
“我那个爱情剧本,《金婚》跟它一比纯属垃圾,为什么没人肯拍?
“我的剧本,题材好、故事好、人物好,总之没哪样不好,怎么就找不到一个识货的影视公司呢?
“中国的影视公司里,到底还有慧眼识珠的伯乐吗?
“那些所谓的成名编剧,就是靠圈子里有关系,他们联起黑手压制我们这些新人!
要是我有关系认识张艺谋,早把他们全灭了!
这类感叹,这种心态与现象,我想经常上剧本网或编剧QQ群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曾见到过。
不少编剧新人,觉得平时看到的影视作品都是一堆垃圾,觉得只有自己写的剧本才完美无缺,如果有人竟胆敢指出他的缺点,说他的剧本写得不行,那就是在忌妒、在压制,就是黑了心肠瞎了眼,他就恨不得骂你祖宗十八代。
(此种心态,本版有个转帖描绘得很到位
这种编剧新手中的常见心态。
我称之为“山寨编剧自大症”。
自大成狂令人反感,自大症也是山寨编剧走向成功的死敌。
但我以为,出现自大症,绝不意味着我们山寨编剧普遍道德品质有问题,正好相反,它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不出现才怪了。
因为我本人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同样曾经是自大症患者,我感同身受。
我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写得好上了天,总之处处精彩字字珠玑。
当时,制片方曾请来老编剧指导我的项目,但他们提什么意见我都听不进去,觉得他们在挑刺,他们根本不理解我。
于是每次指导与讨论,常常变成了争辩――从心底里,我觉得这些所谓老编剧的水平,其实还不如我呢。
直到我逐渐明白了剧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发觉了自己原来的狂妄与可笑,才知道当初老编剧挑我的毛病,处处挑在点上――甚至他们还太客气了!
所以,患上自大症,不能全怪编剧新人,因为我们真的不是故意要狂妄,我们的确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写得好,我们没有自欺欺人。
山寨编剧之所以自大,是因为还不懂得戏剧,不懂得好坏,当然,更不懂得编剧到底应该怎样才算成熟与合格。
我对这一点,看法有些极端,甚至多次说过:
一个编剧成熟的标志,就是对任何人提的意见,都能从心里毫无保留、毫不反感地接受(而不仅仅是出于表面的礼貌),当你具备了这种心态的时候,你就快成好编剧了。
那么,从山寨到合格编剧,我们到底需要经过什么过程呢?
四,编剧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怎么才能变成一个合格编剧,这个问题,网上经常有人问,也经常有人答。
从我的接触中,最常听见的答案,是“两多”:
多看优秀影视作品,多练笔。
这答案对吗?
我以为又对又不对。
对,是因为这“两多”都必不可少。
不对,是因为对大多数爱好者而言,光做到这两多还不够。
它还缺少一个中间环节。
什么中间环节呢?
那就是系统的专业教学。
换言之,光是自己多看多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够的。
再刻苦再努力,一个人闷着脑袋关起门写,而不向比自己强的老师学习,都很难成功,至少会提高很慢,事倍功半。
想当编剧,最好要有老师教。
这与许多人的看法不同,在许多爱好者看来,写剧本靠的是自己摸索,写多了就会了,老师教是教不会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打打比方:
比如,给你看一堆账本,然后让你自己练习做账,你能成为专业会计师吗?
比如,让你多参观几栋大楼,然后自己练习设计房屋,你能成为专业建筑师吗?
比如,让你看几场拳击赛,然后自己回家打沙袋,你能成为专业拳击手吗?
比如,让你去观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然后自己回家练习画画,你能成为专业画家吗?
一般人都会回答:
“几乎不可能!
”因为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特定的专业工作,都要求有特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经过专业培训,我们很难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
可是编剧也是一种特定的、有很高专业要求的工作,为什么我们就认为可以纯靠自己摸索、不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呢?
我想原因在于,编剧的本质是讲故事,而讲故事几乎是人就会,因此这也常常会迷惑我们,使一些编剧爱好者以为,当编剧无须经过系统的、特别的培训,顶多就是自己多看影视作品或剧本,然后练习写就可以了。
对这种“写多了就会了”的观点,我绝不赞同,因为编剧专业的讲故事,与一般人意义上的讲故事,其要求有着本质的不同。
那么,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五,剧本写作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
打个比方吧(请原谅我种山寨编剧只会用打比方的招数):
比方画一幢房子。
不管三岁孩子,还是八十老翁,人人都可以拿起笔来,通过想像,画出一幢房子,正如人人都能编故事。
但编剧不同,编剧要画的,是一幢房子的设计图,不光要求有艺术含量,有美感,而且要求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他要把这栋房子的方方面面,包括外观风格、内部结构……甚至每一条埋在墙内的水管、电线分布等等,每个细节都设计好,画成设计图。
换言之,你不能光画得漂亮,还要保证施工队拿着你画的设计图,就能盖出商品房来。
我想不会有人否认,一个建筑设计师需要经过系统培训与学习,需要掌握专业技能。
编剧也是同理——凭想像画一幢房子,那是故事,画出一幢房子的可操作施工的整套设计图,那才是剧本。
从房屋设计图这个比方,我们知道,剧本既要有艺术性,有美感,也要有工艺性,要可操作。
这种可操作性,与市场的认可又紧密相关。
毕竟,一张画,你可以自我欣赏,哪怕印个几万张往外送,成本也不算高,而一张设计图,自我欣赏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盖成房子才有意义,而要盖成房子,成本更是不得了。
画画可以随心所欲,先锋也好,后现代也好,信手涂鸦也好,随你异想天开,盖商品房却不是设计师一个人自我陶醉的事,房子最后是要卖掉的,你的设计必须经过市场的认可。
所以,编剧与小说家、诗人不同,编剧不光要保证艺术性,还有保证可操作性,编剧的创作,也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
归根归底,剧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一种符合专业要求的工艺产品,它必须运用特定的专业技能,才能符合市场的要求。
这种专业技能,不是“编多了就会了”。
除非你是万里挑一的天才,否则,你不去学专业设计知识,天天看房子、画房子,也画不出合格的设计图的,
而且,这个学习过程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
可能有人会反对我的这一说法,理由也很容易找到:
有不少编剧名家,并非科班出身,他们不也成功了吗?
这个现象的确存在,但我们要注意两个前提:
第一,这些没有上过戏剧学院的“非科班”编剧名家,其实大部分有过“类科班”经历,比如曾经在剧团长期工作、比如曾受过前辈编剧的系统指导(比如我的老师,前面说过他也是一位山寨编剧,不曾上过戏剧院校,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曾长期接受过前辈的指导,并且上过编剧短训班)。
第二,如今的影视市场上,已经被市场认可的编剧中,既有高满堂(《闯关东》编剧,工人出身)这样的非科班,也有兰晓龙(《士兵突击》编剧,中戏毕业)这样的科班人士,其中科班出身的仍然占一半以上。
我们就算二者比例持平吧,但中戏、上戏、北电这几大院校编剧专业的毕业生,一年不过百人左右,而来自草根的山寨编剧爱好者却数以万计(也许应当是十万计)。
如此巨大的基数差别,双方涌现的成功者数量却能持平,则编剧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假如你是万里挑一的编剧天才,这些话你也许不用理睬。
假如你不是,那么,请端正思想,进行系统的编剧知识学习。
因为,今天的中国影视市场,其实容纳不了太多编剧,这个岗位的竞争,极其残酷。
那么,中国大陆的影视市场上,目前到底需要多少编剧呢?
六,中国影视市场到底需要多少编剧
这个话题,我前一段时间,曾在某个编剧爱好者QQ群中聊到过,结果被某位新人当场痛斥,说我居心叵测,打击新人云云。
我当时是这样计算的:
电影市场我所知有限,而且目前,中国大陆的电影产量,与电视剧产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采用了影视产品中的主流――电视剧来打比方,即中国大陆,目前到底需要多少电视剧编剧?
我的答案是:
300名左右。
为什么会估算出这个数字呢?
计算过程如下: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制作完成并获得广电总局播映许可证的电视剧,大约每年为一万三千集左右。
其中,约有7000集曾被省级或省级以上频道购买播出(含卫星频道与非上星的省级地面频道)。
换言之,剩下的6000集电视剧,连一个省级地面频道都没有播过,其中大部分甚至从未被任何电视台播出,即使曾经在某个城市台或县级台或某单位内部有线台播出过,其观众规模已经小得可怜,可以直接划入未被市场接受的废品之列。
所以,今天,市场真正认可并购买过的电视剧,每年不过7000集。
大家平常在电视上看到过的电视剧,也都是这7000集以内的产品。
且不说这7000集中,有多少质量不佳、被大家视为烂片的,又有多少仅有个别省级地面频道购买过,根本收不回制作成本的,就算它们都是合格产品吧――按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这些已播出电视剧平均长度达到每部23集左右。
也就是说,市场真正购买过的电视剧产品,每年不过300部。
一个合格的电视剧编剧,一年创作完成一部二十多集的电视剧本,似乎应当算正常工作量吧?
如果是,那么,中国大陆目前需要的电视剧编剧,也就是大约300名。
这就是我推算的过程。
当然,我们还有6000集废品,还有一些能卖掉但并未拍摄成功的电视剧本,还有多个编剧合写一个电视剧本的现象,编剧也不等于真的能每年都创作成功一部电视连续剧本――我们的计算方式可以不那么残酷。
我的这个数字计算,只是想说明一种理论上情况。
而当我们抱怨如今的电视剧水平太烂,佳作太少,觉得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大都不堪入目,许多编剧水平太低劣,应该被这个行业淘汰掉时,请记住,你看到的这些电视剧,已经是那三百分之一内的了。
也请你自行估算,真正优秀的、能在这个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电视剧编剧数量,
到底应该是多少?
是100名,还是50名?
反过来,今天,到底有多少编剧爱好者正在尝试写电视剧本?
一万人?
十万人?
还是更多?
大家可以自行估计。
我要问的仅仅是:
你,能成为三百分之一吗?
如果你想在这个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恐怕你得问自己:
你,能成为百分之一,甚至五十分之一吗?
如果这算是居心叵测,打击新人,那就算我打击好了。
因为如果你不具备应付这样严酷竞争的心理准备,你还是趁早别趟这趟浑水的好。
那么,一个人要成为真正合格的编剧,到底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七,当编剧的四项条件
我以为,要端编剧这个饭碗,需要四项条件:
第一,需要天赋。
人各有所长,并不是人人都适合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比方让我去当运动员,就只好等下辈子)。
而写剧本更是一种艺术创作,我们都知道,不是人人能成为艺术家,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职业,影视编剧必须具备特定的天赋。
这种特定的天赋,在我看来,主要是一种“戏剧思维”。
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具体我也很难描述,随着将来帖子的展开,大家可以逐步了解到它的含意。
只有具备这种“戏剧思维”潜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编剧。
第二,需要文化素养。
与天赋一样,文化素养也是当编剧必要的先决条件。
编剧要刻画的,是世间百态、人情人性,没有相当的文化素养积累,不可能深入而准确地理解生活,更谈不上成功地表达出来。
文化并不完全等于知识,而是高于知识。
生活中,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并不少见,但有文化无知识的人则几乎不可能存在。
文化素养的积累,我以为大约是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二是生活阅历,二者结合融汇,方能上升为一个人无形的文化素养。
其中,编剧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还特别需要一种特定素养,既文学素养。
文化是一个人的根基,有些年轻的新人,还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就急于表达,急于写作,那样的写作只会成为空中楼阁,你再会编情节,也是毫无意义的。
你写的具体情节、人物、故事,只是表现形式,编剧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由此带来的对生活的理解,才是支撑这一切的灵魂。
第三,需要汗水。
有天赋、有文化只是前提,天下万事无捷径,想做好一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永远是基础,编剧也是同理。
第四,需要得到系统的指导培训。
纯靠天分成为优秀编剧的天才也许存在,但大部分有潜力的爱好者,还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的学习才行。
否则,大多数人可能无法挖掘出编剧潜力,至少会要走很多弯路。
可是,也许不少人要说,我们也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我们已经山寨了,不可能再去上戏剧学院啊。
作为山寨编剧,我们还有什么别的途径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吗?
要不,去买几本编剧理论教材?
或者去听几次专家讲座?
我天天在QQ群里找高手聊天,向他们讨教,这样够不够?
我的看法是:
不够。
这些方式虽然也有益处,但最多只能告诉你一些支离破碎的原则,不可能使你得到系统的学习与提高。
因为编剧这一行,有点像手艺活,许多东西,理论是总结不清的,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体会、感悟。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
过去,学徒跟师父学打铁,还要先拉三年风箱,为什么呢?
在实际操作中,看师父的身形手法,久而久之,形成感性认识、悟出门道而已。
不经过这种积累,光靠师父说个一二三,徒弟能学会手艺?
不太可能。
我曾跟我的老师学了几年编剧,我个人的亲身体验,山寨编剧学习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是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通过实际操作,向真正有水平的前辈编剧学习。
八,山寨编剧要寻找怎样的老师
前面我说过,我最初开始学写剧本时,也曾是自大症患者,觉得写戏就那么回事:
编一个所谓的故事,想一堆自认为精彩的情节,再把台词装进去,剧本不就这样吗?
我觉得没有什么自己不懂的东西。
什么时候态度发生突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呢?
是认识了我后来的老师之后(这位老师是中国最著名的舞台剧编剧之一,近年也写影视剧本,如电视剧《走向共和》,电影《夜宴》、《赤壁》等)。
原因则在于,我的老师对戏剧的认识水平,远远高出当时的我几个层次。
因为过去我写戏时考虑的,总是情节的具体设计选择,像男主角到底用什么招打动了女主角,是送花好还是帮她修电脑?
或者大反角到底怎么陷害男一号,是美人计还是栽赃嫁祸?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围绕的,始终是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问题,只不过具体选哪条道路,是弯是直,是走路还是跑步而已。
而我的老师告诉我的方式,却是飞翔――他根本不考虑你那些条条大路,他会飞,有办法飞到罗马去,于是,你的道路纵有万条,顿时也都毫无意义了。
这里,我很难用简单的文字总结这种感觉,只能说,这是一种对戏剧认识境界的本质不同,它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带来完全不同的操作方法。
像是你一直身处都市的车水马龙,被高楼大厦阻断了视野,有人突然带你来到山顶,你才知道原来人的视野可以完全不同,原来的你,所知所见的一切是多么局限。
换言之,我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几乎不跟我讨论具体的情节选择,他让我认识到的,是情节背后的戏剧本质,是戏剧思维的方式与原则,是戏剧到底是什么。
遇到这样整体层次远高于我的老师,我只能心悦诚服,因为他启发了我重新认识戏:
原来戏根本不是我原来以为的那样,戏是这样的!
实话说,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老师教过我的理论,凑起来不满10句话(他老人家的兴趣在于洗脚和打麻将,我们在一起,本来也很难有一次谈剧本的机会),可是我却知道,正是在长达几年的相处中,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受用不尽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在具体的项目操作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种在老师指导下的操作过程,我相信,光靠自己要悟到这些东西,恐怕很难。
因为境界的不同,不是那么容易摸索出来的。
或许还可以用另外一个真实的例子:
前不久,有过一位朋友介绍来的编剧爱好者,带着他创作的好几个剧本找到我,信心满满,告诉我他已经写了多年剧本,这些剧本又如何如何优秀。
我翻开一看,他其实连写剧本最基本的原则都还没掌握。
当时我正好要去主持一个剧本讨论会,没有时间向他详加解释(毕竟是熟人介绍来的,有些话当面说也怕伤面子),于是我让他坐在一边旁听我们的讨论会。
结果,一个下午听下来,他的态度全变了,告诉我说:
他现在才知道剧本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写的这一大堆东西,全是废品。
所以,这里也可以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判断标准”:
如果你请教的老师,只是指导你各种具体情节设计上的不同,那么这位老师固然也值得你学习,但未必能让你脱胎换骨。
你要寻找的,是在戏剧思维层次上与你有本质不同的老师,他告诉你的,不仅仅是某个情节的不同设计,而是戏剧的根本原则,如果他的话让你听了感觉豁然开朗,别开生面,感觉他开启了你对戏剧不同的认识,使你从心底里不服不行,那么,这个老师是你真正值得拜,值得你跟他长期地、认真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