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233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下载.docx

【答案】

(1)C,E

(2)物理:

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

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分析】

(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

“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

“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

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

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

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

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

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

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

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

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

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

⑴CE;

⑵物理:

思想感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诗人“行乐”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李舟以笛遗李牟,"

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 

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

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

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②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2)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

②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1)“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面中秋夜月景象,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

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美景的用意:

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从而表达复杂的感情。

(2)下片写归天意愿。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异之感;

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

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

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

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

⑴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⑵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

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

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追逐;

“出”

(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⑴追逐 

“出”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

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1)A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并非是“情理互喻”;

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来看,词人现身说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

故选A。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词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⑴A;

⑵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

即蓑衣。

②杨朴:

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

犹纵使,即使。

绶:

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

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

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

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

本诗中,“莎衣”是诗人放旷不羁、自由洒脱、清高脱俗的品性和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权贵的志趣的写照。

诗歌尾联说“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意思是“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此可知诗句中的“伊”指的是“莎衣”,但此处的“莎衣”有了象征意义,即“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⑴D;

⑵“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

(2)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

(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A项,“从正面描写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写,应该是正面与侧面结合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哀伤无奈。

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

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

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他乡的哀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⑵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

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

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

【答案】

(1)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

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

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

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茶的形色味结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③“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⑴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⑵①运用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首句中“湘竹”一词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