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4271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042 29肖招娣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张晓平 1Word格式.docx

Keywords:

newcountryside;

ecologicalenvironment;

solution

绪论1

1南昌市区域环境概况2

1.1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2

1.2区域社会经济特点2

2南昌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及问题分析3

2.1土地生态环境状况3

2.1.1耕地面积减少3

2.1.2土壤肥力水平差异大,土壤污染重3

2.1.3水土流失严重4

2.1.4抗灾能力下降4

2.2农用化学污染状况4

2.3水资源环境状况6

2.4农村生活环境状况7

3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9

3.1传统农业产生的生态后果9

3.2新兴种植养殖业造成的生态影响10

3.3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11

3.4村镇建设中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11

3.5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13

3.6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14

3.6.1二元社会结构下的环境待遇不公平14

3.6.2农村生态环境未受重视,环境监督管理主体缺位14

3.6.3农村环境缺少现代生态农业和科技的支撑14

3.6.4农民环境意识淡薄使环境保护缺乏动力14

4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16

4.1新农村环境保护的原则16

4.2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16

总结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绪论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该目标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高度概括,既是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和工作的切入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这个总体要求,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农村居民点、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大范围兴建,乡镇企业、集约化畜禽养殖项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食用菌、水产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这些项目和项目的实行,较快地发展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因为项目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项目实行缺乏应有论证与监督管理,给农村环境带来较为沉重的负荷。

许多农村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落后,急于招商引资,不经严格审批,引进兴建一批生产工艺落后的重污染企业;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大拆大建,注重居民点、公路、水利等设施的建设,而缺乏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论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很多农业项目在立项前,缺乏科学规划和具体指导,导致选址、布局和相关措施不合理或不配套,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农村环境的严峻形势如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不但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和最终成效,还将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论文试图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探讨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深层次原因,找寻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

1南昌市区域环境概况

1.1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东经115。

27’~116。

35’,北纬28。

09’~29。

11’。

北邻九江市,东毗上饶市,南接抚州市,西连宜春市。

全市南北长约112.1千米,东西宽约107.6千米,总面积7402.36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622平方千米。

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平原面积占35.8%,水域面积占29.8%,岗地、低丘面积占34.4%。

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平均海拔22米。

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为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

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锦江、潦河等,主要湖泊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艾溪湖、青山湖、贤士湖、象湖、黄家湖(含礼步湖、蝶子湖)、东湖、西湖和北湖等。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

年平均气温17.5℃,日照率为43%。

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年日照时间1723~1820小时,年无霜期251~272天。

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1]。

1.2区域社会经济特点

南昌市,下辖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4个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5个区,以及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区)、南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红谷滩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英雄经济技术区。

共有29个街道、47个镇、33个乡,499个居委会、1141个村委会;

其中市辖区共有29个街道、10个镇、2个乡,389个居委会、167个村委会,市政府驻东湖区。

南昌市辖区土地面积617平方公里,有29个街道办事处,14个乡镇,人口214.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7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5.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7亿元,占全市15.7%。

市辖县土地面积6785平方公里,有66个乡镇,2005年人口260.6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4.9%;

农业人口207.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81.3%。

2005年生产总值314.95亿元,占全市3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44亿元,占全市16.2%。

2南昌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及问题分析

2.1土地生态环境状况

2.1.1耕地面积减少

2002年,南昌市共有耕地21.0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1%,其中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5.36%,近17年来,南昌市耕地面积以每年0.10万公顷的绝对量减少。

从1998年到2002年,南昌市耕地数量的变化如表2-1所示。

1998年至2002年,耕地面积由22.46万公顷减少到21.06万公顷,减少了1.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0.35万公顷。

表2-1南昌市耕地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

项目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一、当年增加耕地

(公顷)

44

149

201

1506

575

新开荒地

35

26

158

18

10

其他

8

94

36

1473

564

二、当年减少耕地

1179

1277

1984

1010

12105

1.国家基建

112

417

326

474

4505

2.其他基建占地

--

2184

3.退耕造林

39

189

108

2324

4.退耕还原

63

5.其他减少耕地

3053

三、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万公顷)

22.46

22.34

22.17

22.22

21.06

水田

18.71

18.61

18.44

18.48

17.66

旱地

3.75

3.74

3.72

3.4

水浇地

0.16

0.18

0.19

0.06

0.27

注:

数据来源于南昌社会经济统计年鉴1985-2002

2.1.2土壤肥力水平差异大,土壤污染重

据调查,南昌市受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比重最大。

南昌农田土壤与50年代相比,有机质下降0.5~1.0%,有机质含量低的面积达26%,缺K面积占30%左右;

旱地土壤,有机质和N、P、K等养分均缺乏,部分土壤全磷为0.02~0.11%。

2005年南昌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47.3亿立方米,城市大气降尘平均12.35t/km2,SO20.043mg/m3,氮氧化物为0.25mg/m3;

2000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63.02亿立方米,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18.8%。

回收和处理能力仅占总排放量的15%,造成江河湖库水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汞、镉、铬、铅、砷、氰化物和苯、酚污染;

农田也出现镉、Al等的污染。

80年代以来,本区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目前受酸化的土壤面积已达到6.9万公顷,南昌酸雨频率高达87%[2]。

2.1.3水土流失严重

南昌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456km2,已治理面积410km2,现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046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71.8%。

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坏、土方搬动,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造成下游地区河床抬高、航道堵塞、生态环境恶化。

2.1.4抗灾能力下降

1983年至2004年间,因为人口增加,基本建设占用耕地,致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低,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不得不扩大开垦,如毁林垦荒,围滩造田,陡坡种植等。

山地丘陵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生态蓄水能力降低,洪枯比加大,径流强度大,大雨洪涝,无雨干旱,旱涝频繁交替。

土壤侵蚀所形成的泥沙下泄,淤积下游塘库和河流,降低了调蓄洪水能力,增加了洪水压力和危害程度,土地砂(石)化现象严重,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

2.2农用化学污染状况

(1)化肥污染

表2-2南昌耕地化肥使用量(折纯)变化

农业化学化情况

2002年比上年增长(%)

化肥使用量(万吨)

11.88

11.37

-4.3

氮肥(万吨)

4.15

4.01

-3.4

磷肥(万吨)

3.24

3.2

-1.2

钾肥(万吨)

2.13

2.07

-2.8

复合肥(万吨)

2.37

2.09

-11.8

每亩耕地用化肥(千克)

35.98

2.8

数据来源于南昌市环保局

江西省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直至七十年代初,都是以施氮肥为主,且量较少,七十年代中期化肥施用量开始增加。

表2-2所示南昌市耕地化肥使用量(折纯)变化情况,2001年南昌化肥使用量为11.88万吨(以折纯量计,下同),其中氮肥4.15万吨,磷肥3.24万吨,钾肥2.13万吨,复合肥2.37万吨,农田单位面积使用量为35千克;

2002年南昌化肥使用量为11.37万吨,其中氮肥4.01万吨,磷肥3.20万吨,钾肥2.07万吨,复合肥2.09万吨,农田单位面积使用量为35.98千克。

图2-1南昌市2001年与2002年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变化

2002年化肥的使用总量较2001年使用量总量减少,减少了0.51万吨;

但是从图2-1可以看出,2002年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较2000年增长2.8%。

据统计,南昌县和安义县化肥施用强度最高分别达49和45千克/亩,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1.8千克/亩)[3]。

而且在化肥使用中还存在各种化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业土壤污染,还将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体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甚至地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2)农药污染

图2-2南昌市2000年与2006年农药使用总量变化

2006年南昌市农药使用量8480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为39.4千克,比2000年分别增加2611吨和12.9千克/公顷,分别比2000年南昌市农药使用总量(5869吨)和单位面积施用量(26.5千克/公顷)增加了44.5%和48.7%。

南昌市2000年和2006年农药使用总量及单位耕地面积施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2-2和图2-3所示

图2-3南昌市2000年与2006年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变化

据统计,农药只有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

全市有6.3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健康。

2002年对4个县的蔬菜批发市场监测表明,农药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3)农膜残留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2003年南昌市地膜使用量为0.191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面积使农膜16.1千克,比2000年分别增加0.053万吨和3.1千克/公顷。

地膜残留在农田里200年后才能分解,分解过程中会溶解出有害物质,对土质造成破坏。

2.3水资源环境状况

(1)南昌市水环境污染状况

全年全市污水排放量61560万吨。

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1520万吨,第二产业47160万吨,第三产业2880万吨;

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排放量13400万吨;

入河废污量49248万吨,占污水排放总量的80%。

南昌市下正街水厂是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

据统计,2002~2006年5年中,全年水质出现过不合格的供水水源地,该水厂共出现3年,即2000、2004年及2006年,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南昌钢铁厂至洪都钢厂区域一线,因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这极易成地下水污染,恶化水环境。

因此,必须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质量,避免人为造成的“水质型缺水”,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5]。

(2)南昌市水资源浪费现状

南昌市地处降雨丰富的亚热带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但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区人口由原来的100万,增加到现在的220万。

人均占有水量只有1524m3,只有全省的2/5,全国的7/10。

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没有把通过项目取用的物化水当作商品来看待,因此,无论在工业企业或居民生活用水都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很严重。

在工业企业中,因为生产设备较为落后,生产管理不到位,企业内跑冒滴漏,水长流的现象还未杜绝。

循环用水及污水回用率低,导致全市部分工厂水的重复利用率偏低,没有有效的机制来计划用水,因而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中,近几年来,南昌市供水公司尽了很大努力,斥巨资进行供水管网改造,城区80%以上的居民一户一表。

但因为节水器具落后,且多数用户至今尚未养成“一水多用”的习惯,因此水资源的浪费现象还普遍存在。

据2006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中有关资料分析,南昌市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45%,水资源总量消耗率为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47.65%[4]。

2.4农村生活环境状况

(1)生活垃圾污染

根据有关研究,目前我国人均年产垃圾204.40kg,南昌市人均年产垃圾321.2kg。

这些生活垃圾中有相当部分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并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一个污染源,不仅腐烂变质、散发臭气,而且是病毒、细菌、蠕虫、蚊蝇的发生和繁殖场所。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生活垃圾等有机肥料的使用在南昌广大农村被忽视了,致使化肥使用越来越多。

这既不利于持续提高农作物产量,更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2)作物秸杆污染

20世纪70年代以前,秸秆主要用作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因为作物单产水平低,秸秆数量有限,多数情况下产不敷用。

80年代以来,随农作物单产提高,秸秆总量迅速增加,加上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作生活燃料的比例大幅度减少;

因为饲料资源不配套,畜牧业发展滞后,饲养消耗的秸秆较少;

秸秆直接还田又受到许多限制,开始出现秸秆过剩现象。

2004年全市秸秆总产量248万吨,而实际利用率仅为45%。

因为过多的秸秆无法处置,大多堆放于房前屋后,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环境,不少地方直接在田间焚烧,也造成环境污染。

从图2-4可看出,南昌市二氧化氮日平均值最高值在5月和10月,最高达0.128毫克/立方米。

氮是作物生长的必要元素,秸秆焚烧后,作物吸收的氮释放到大气环境中,不仅造成氮肥的流失,也造成了环境污染[3]。

图2-4南昌市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变化情况

(3)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4.20万吨,蛋类总产量11.58万吨,比1996年分别增长3.5万吨和4.88万吨。

但各类粪尿利用量很少,利用率约为44.11%[6]。

南昌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处理畜禽粪尿大多采用传统的方法,约44.25%的量是经堆放腐熟后施入农田。

无特别防止挥发、扩散和淋滤措施,经先进技术处理加工成商品肥料的很少;

极少量用作饲料(如鸡粪和兔粪喂猪、猪粪养鱼)和种植食用菌等。

因多数饲养厂投入较少,技术水平低,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存在的环境问题较多。

3南昌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南昌市新农村建设已正式启动,各地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示范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项目,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并结合各地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有误区,操作上有偏差,普遍存在重视外向招商引资,忽视发展本地农业,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与社会效益,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现象。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或是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盲目搞运动;

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规划,建筑耗能严重,生活和生产污水无组织排放,不仅破坏环境,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等的极大浪费;

或是过分强调招商引资,盲目发展村镇企业,给农村环境带来沉重负荷。

3.1传统农业产生的生态后果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2004年仅粮食种植面积就高达457.21万亩,比去年增加43.42 

万亩。

近年来,因为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耕作的多为老人、妇女,农业人口素质较低。

同时,因为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减,农业综合服务人员少,难以开展农业科技普及,优质良种推广,有机农业试点等综合服务,使农业生产停留在传统的原始低水平状态。

这种传统的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不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后果。

(1)不良耕作方式

高强度耕作种植,不良的耕作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大量矿化,盐基饱和度降低,结构破坏,土粒高度分散,缓冲性、抗侵蚀、抗酸化的性能降低,引起土壤性状恶化,但这一过程隐蔽而缓慢,可视为土壤隐性退化。

因为不良的耕作方式引起土壤性状变化十分缓慢,短期内可能尚不至于影响农田生产力,不断增加生产投入,仍然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

但因为土壤的调节能力减弱,投入的转化效率降低,从而降低农业经济效益。

不难看出,因为隐性退化不断削弱土壤的抗逆性,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砂化、酸化、污染致害,最终导致土地显性退化,土壤性状严重恶化,土地生产力明显降低[7]。

(2)不科学使用农药

2000~2006年南昌市单位面积农田农药使用量增加48.7%,药剂用量加大,无选择的杀灭和伤害生物,使自然界害虫与天敌同归于尽,破坏了生物物种之间原有的制约平衡关系。

未被消灭的害虫抗性更强,生存机会更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抑制和杀灭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