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388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安阳一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池塘或湖泊水体发绿,为了改善水质,有人建议在池塘或湖泊的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

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的种类,以及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

类别

青鱼

鲢鱼

鲫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杂食

A.青鱼,“S”型

B.鲢鱼,“S”型

C.鲫鱼,“J”型

D.鲤鱼,“J”型

8.[2017·

廊坊期末]工作人员对某地区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K28-3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K28-3

A.前3年喜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B.第5年和第7年的喜鹊种群数量相等

C.第6年以前喜鹊种群呈“S”型增长

D.第10年以后喜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9.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

50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

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

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

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

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K28-4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K28-4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

10.[2017·

山东泰安高三期末]如图K28-5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8-5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阴影部分引起该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Ⅰ,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K3

D.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Ⅱ,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11.[2017·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二模]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

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田中的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K28-6所示的模型。

图K28-6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中模型属于    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    。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    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     ;

另一方面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通过降低    使种群密度下降。

综合拓展

12.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K28-7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K28-7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 

 。

(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r·

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 。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若某同学吸取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图K28-8中甲是一块规格为1mm×

1mm×

0.1mm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观察到图乙所示的图像。

图K28-8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甲这块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个计数室。

③图乙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

④若计数得图乙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2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     个。

课时作业(二十九)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2017·

苏北四市期末]下列有关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

C.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3.下列关于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无关

B.时间结构的改变与季节变化有关

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5.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

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113

21

注:

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

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

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7.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

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不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北京海淀区模拟]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K29-1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

图K29-1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渐得以恢复。

表中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

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2

针叶林

52

12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10.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

如图K29-2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

实心点曲线;

乙面包虫:

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图(A)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

图(B)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并放入了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图K29-2

(1)由图(A)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     ,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    面包虫占优势。

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

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                  。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

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

图K29-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图K29-3

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 

(填“甲”或“乙”)面包虫。

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

(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      和      。

(4)综合分析可知,      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山东日照一模]植被恢复是遏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地,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不同退耕时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退耕时

间(年)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

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1.36

1.27

1.18

(1)调查该退耕地植物        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具有这种特征的意义:

一是 ;

二是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退耕地最终演替至顶极阶段主要由 

(写出两种影响因素)等环境条件决定。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

(3)退耕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退耕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下降的原因是                           。

12.科研人员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花茶所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对三处原始林群落(A、B、C)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然后对23年前被破坏后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丰富度(种)

生物量(g/m2)

植被类型

A群落

B群落

C群落

D群落

E群落

乔木层

23

3.5

1.3

灌木层

27

39.2

8.7

草本层

26

33

65

(1)调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数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是      ,取样的方法有           。

若要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      方法进行调査。

结果显示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    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      。

(2)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按照      分类后,测定生物量,从上表结果分析,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    群落。

(3)金花茶的发现填补了茶科家族没有金黄色花朵的空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物种的保护措施属于      。

课时作业(二十八)

1.A [解析]甲、乙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

丁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a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

2.D [解析]A、B、C项均为种群密度的描述,皆为种群的数量特征。

D项描述的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故选D。

3.D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项错误。

K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B项错误。

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受天敌、气候、食物、传染病等的限制,C项错误。

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项正确。

4.B [解析]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B正确;

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C错误;

t4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害虫效果不好,D错误。

5.D [解析]取样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项正确。

样方法中计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项正确。

由于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调查的对象,C项正确。

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6.D [解析]台盼蓝大分子染料一般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鉴别该细胞的死活,所以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A正确;

由于一定的培养条件下,K值基本不变,所以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B正确;

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酵母菌会因高温而失活,C正确;

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会改变培养液的pH,从而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D错误。

7.B [解析]由表可看出,鲢鱼和鲫鱼的食性是浮游植物,因此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和鲫鱼;

由于水体内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8.D [解析]由图可知:

在第1~3年之间喜鹊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喜鹊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A错误;

在第5~7年间喜鹊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喜鹊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错误;

前3年,λ>

1,种群数量增加,第3~6年,λ<

1,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因此第6年以前喜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

由图可知,第10年以后,λ=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

9.A [解析]对比每次捕获的数据可知,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数量较多(高),说明更格卢鼠和小型啮齿类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估算值将偏大,B正确;

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C正确;

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正确。

10.D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阴影部分能引起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B错误;

由题图可知,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Ⅰ,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K2,C错误;

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Ⅱ,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正确。

11.

(1)数学 N2

(2)N0×

1.03t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出生率

[解析]

(1)图中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中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

(2)依题意可知:

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N0×

1.03t(只)。

(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可通过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12.

(1)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3)转速:

230r·

min-1、接种量:

1.0mL或1.5mL

(4)①振荡(摇匀) ②2 ③25 0.1mm3 ④5×

[解析]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3)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转速:

min-1,接种量:

1.0mL或1.5mL。

(4)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甲这块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

③图乙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25个中方格,其体积是1mm×

0.1mm=0.1mm3。

④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500×

1000/(1×

0.1)=5×

106(个)。

课时作业(二十九)

1.B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A正确;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地衣等低等生物没有消失,只是不占优势,B错误;

弃耕的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演替成森林,C正确;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2.B [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

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

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

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3.A [解析]群落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因此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A项错误;

季节的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时间结构的改变与季节变化有关,B项正确;

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项正确;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因此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项正确。

4.A [解析]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A正确;

弃耕的农田含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草本逐渐取代苔藓、灌木逐渐取代草本、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由此可见,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变化,C错误;

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并没有消失,D错误。

5.D [解析]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由表格数据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异较小,但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有明显的差异。

由表格可知,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6.D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

依题意可知:

该种鱼的食物结构可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

7.A [解析]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角蒿进化,B错误;

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从而影响角蒿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种群密度,D错误。

8.D [解析]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

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

由题图信息无法比较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D错误。

9.A [解析]人类活动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

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也较草丛复杂,B正确;

在原来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D正确。

10.

(1)竞争 甲 细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

(2)乙 消费者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环境条件

[解析]

(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A)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

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由于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细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使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

(2)根据题图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