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638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教学工具

教师用品:

洗衣粉、洗衣液、洗发膏、肥皂、洗手液、植物油、汽油、矿泉水、食盐、蔗糖、杯子、筷子等。

分组实验用品:

烧杯1个、玻璃棒、试管4只、试管架、药匙、温度计、氢氧化钠、硝酸铵、食盐、植物油、品红、泥土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展示一瓶矿泉水,现场打开,倒入透明的玻璃杯,加入食盐,搅拌。

找一名学生用吸管尝一尝,判断溶液内各处的咸度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演示每天都上演的现象,唤起学生对生活常识的记忆,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

(二)认识溶液

1.活动天地:

观察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现象

(1)分组实验

向分别盛有食盐、泥土、植物油和品红的四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

(2)交流实验结果。

(3)提问:

植物油不溶于水,能否溶于其他物质呢?

2.溶液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提问:

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2)辨析:

溶液中至少含有几种物质?

3.了解浊夜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共同点

混合物

不同点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沉淀

分层

举例

食盐水

黄泥水

油水

4.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投影和实物展示相结合,了解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展示的物品有:

葡萄糖溶液、84消毒液、饮料等。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到有些物质溶于水,有些物质不溶于水,自然而然的得到溶液的定义,明确溶液的特征。

(三)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变化。

2.建立假设

(1)猜想一:

温度不变。

(2)猜想二:

温度改变。

(升高或者降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实验用品的选择

提问一:

在溶剂是水的情况下,应选择能溶于水的物质还是选择不溶于水的物质?

提问二:

测量温度用什么仪器?

提问三:

应该是在烧杯中,还是在试管中溶解?

(2)设计实验方案

各小组请选择用氢氧化钠、硝酸铵、食盐作为溶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间交流实验方案,整理和补充。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提示一:

测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手不要握在有溶液的部位。

提示二:

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触及烧杯壁。

4.得出结论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5.从微观上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

观看氯化钠溶解的视频,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

6.分析原因

从物质溶解时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原因。

通过系统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了解乳化

1.生活常识

盘子上的油污仅仅用水清洗,很难除去。

可是滴上洗洁精后,油竟然很快除去了,甚至能和水混合的比较均匀。

2.学生实验

哪些物质也能像洗洁精一样,使油和水混合的比较均匀?

让学生挑选合适的物质加入到盛有油和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现象。

3.乳化现象的定义

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4.乳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片和实物展示。

用洗涤剂清洗餐具、衣物和身体上的油污。

调配化妆品,配制涂料、农药等。

让学生明白,平时洗手打肥皂,用洗衣液洗衣服,洗头发等都是乳化现象。

进一步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

(五)总结提升

1.学生反思本节所学,然后组内交流心得和疑惑。

2.在学生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辨析: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2)溶液一定含有水吗?

(3)溶液一定是液态吗?

(4)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吗?

学习是需要反思的,学而不思则罔,本环节也是知识的再一次巩固。

四个辨析题,是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考查,也是对溶液认识水平的拓展。

(六)课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B.洁净的自来水C.生理盐水D.蒸馏水

2.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1.1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

A.大于1.1g/cm3B.等于1.1g/cm3

C.小于1.1g/cm3D.无法判断

3.市场上有一种灌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饮料罐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B.氢氧化钠C.食盐D.熟石灰

4.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你有几种方法?

去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

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在实验室已多次用到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生活体验和知识应用上略显不足。

通过初步的学习,学生的化学知识、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更希望能自己去探求知识的规律,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的应用。

因此我顺应学生的特点,采用下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坚持在教师指导下,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认知,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注重循序渐进的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的构建。

为了使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者,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分组实验,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发现,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在建构过程中,我设计了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我设计了几个探究活动,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则学生主体地位必然凸现出来。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忽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导”,学生的任务是“学”,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变一言堂为多言堂,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回到的不恰当,正是我们很好的教学资源。

(2)出发点为了学生,多鼓励学生。

我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实验中的指导和汇报实验现象时。

(3)“逼迫”学生发言,通过分组实验,组内交流,反思提升等环节,实现学生主动发言和交流。

效果分析

《溶液的形成》这一节,是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溶液有一些基础的认识,知道溶解的现象。

也初步具备了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知识铺垫和能力铺垫。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现代教育理论: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构建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通过分组实验,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生活中的实物展示等,都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做了充分准备,进行先行实验,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要仔细检查,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安全。

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目的和要求、仪器使用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通过小组交流和讲授作了充分的说明。

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小结,及时交流实验结果。

四、课堂教学反思,实现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标要求确定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设计,做到了目标、教学、评价都与课标要求保持一致。

注重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了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

落实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溶解的过程,从而启发学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实验探究,促进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溶液的概念是中心。

溶液的形成这一节,是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和溶解度的基础。

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酸碱盐的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测评练习

1.在学生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辨析: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3.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1.1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

4.市场上有一种灌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饮料罐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5.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你有几种方法?

课后反思

我通过音乐及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特别是通过现场配制糖水,让学生试喝的环节,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使微观世界更加直观;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贯穿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学法指导上,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理应成为我们教学的“指挥棒”。

因此,本节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三种学法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