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358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英语课题立项分层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研究意义

作业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环节中的关键的一环,设计的科学与否,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进行了十多年的新课改,虽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得轰轰烈烈,高中英语作业的改革作为新课改的一部分也逐渐出现在改革的浪潮中,但其改革的进度明显滞后。

因此,对当前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现状和高中英语分层作业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理论意义

素质教育指引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作业改革的进行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反之,本研究从作业改革的角度出发,丰富拓展了素质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深化,使素质教育理论得以更加全面和完善。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位学生在任何阶段都有最长足的进步和发育”是实行素质教育主要目的之一。

全面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英语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在这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教育的生态化、民主化、全程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传统的英语作业形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提出的要求,作业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势在必行。

分层作业作为作业改革的一种积极尝试,确实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特性、智力水平,有针对性的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与智能水平,给学生的个体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

实行分层作业即是对“因材施教”理论的尝试,也是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因材施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其思想源远流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洗礼,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仍旧深入人心。

实行分层作业就是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所做的尝试,就是针对不同心智层面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意义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讲,结合笔者对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单调的单词、句子、文章的抄写和背诵是传统的英语作业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之一,又或者完成与教科书匹配的综合练习和试卷题集,这种统一的英语作业不可能对学生间不同的发展水平能力的差异性充分涵盖,就作业内容而言,是及其缺乏针对性。

这种传统的英语作业巩固所教知识并且正确检验学生真实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水平是毫无帮助的,因而这也给英语教师准确地把握接下来的教学方向造成障碍。

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英语的“教”与“学”相互独立,师生间的知识反馈不够及时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缺乏,都严重影响了后继的英语教学。

作为有别于传统作业的作业方式的分层作业能在理论上消除这些消极影响。

分层作业要求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抛弃旧的作业观,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设计内容丰富科学、形式多样的多层次作业,并且还要主要作业评价与管理的多元化与人性化,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认可。

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实现自身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素质的提升,教师应该机动地在教育教学和现代课堂中的机动的转换角色,扮演并发挥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在现阶段要想改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释放出来,能让学生有主动去完成作业的意愿,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完成作业带来的成功喜悦的情感体验,就必须摒弃旧的作业形式。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是新型作业要考虑的内容之一,这样才能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才能真正落实。

只有给学生提供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操作实践的机会,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学生才能切实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才能得以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

而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是以充分考虑不同心智发展水平的学生为出发点的研究,它以全面关注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细致变化为依据,打破了旧的作业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英语作业,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尽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因此通过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找到真正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实现尊重的需要,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产生成就感。

四、国内外研究

早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学校己经逐步脱离神学教会。

当教学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就意味着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的转变,作业逐渐演变为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作业与教育教学各方面活动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随着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的深入,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其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下面笔者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目前对作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总结。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中小学作业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紧跟时代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国外大部分教学论专家都十分重视作业在教学论中的作用,并对作业的方法策略作了专门的论述,例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家庭作业看作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倡学生在课后运用从实践中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工作被推广到家里进行,以留下更多的时间在学校搞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因而成了课内学习的继续。

在美国,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小学作业的态度也经历多次不同的变化,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作业经历了从被忽视、被批判到现在的进行全面改革、不断探索的发展阶段,这些变化对中小学作业的研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总的来看,目前国外对作业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作业的目的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作业的目的可以分为教学性目的(Cooper,1994)和非教学性目的(Epstein,2001)。

作业的教学性目的可归纳为:

练习、预备、拓展和整合。

作业的非教学性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①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

②完成学校管理者的指示;

③惩罚学生;

④建立公共关系,比如与家长谈论学校内发生的事情。

美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美国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作好课堂准备、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同伴互动、加强家校合作、执行学校或地区的政策、改善亲子关系、树立学校形象、惩罚问题学生等。

这些目的体现了美国中小学作业目的定位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我们从中发现其作业目的的范围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通过作业的完成,教师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完成对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机会,而且从作业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定位作业的目的;

不仅从作业对学生的影响,而且从作业对家庭关系、家校关系、社会关系来定位作业的目的。

二是美国中小学作业目的定位以当代智力理论为参照,把握了智力培养的重点和关键。

如美国中小学作业强调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同伴间的互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业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大多数的作业会同时有不同的目的(Cooper,1994)。

(2)作业的作用

国外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作业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根据美国学者哈里斯·

库帕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作业的有效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的积极作用;

作业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做和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在成绩上的差别;

做作业和课堂指导的学习效果对比和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与取得的学习成绩对比等。

研究结果表明作业所起到的积极的方面有:

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为适应新的课堂知识的输入提供良好的机会;

丰富课程;

改善学生对待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让学生的独立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之外学习的存在,学习是不受时空的限制;

能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加强了家校联系等。

而作业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有:

大量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倦怠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大量的作业会使学生身心疲惫;

家长的参与变成干扰,造成教师与父母的指导相冲突;

可能引起欺骗行为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行,如抄袭作业等。

在作业和学生成绩的相关性方面,库珀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多个对比试验发现高中组有作业的学生平均成绩高出无作业学生平均成绩的69%,高中组无作业的学生平均成绩只比有作业学生平均成绩低10%,而小学组的作业的有无未使学生的成绩有太大的差别。

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作业的对成绩的影响程度不同,各个阶段要区别对待,比如,小学阶段的作业要做到题简量少,作业内容应多涉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话题与事物,作业的完成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为重要,高中阶段的作业在学业方面的功能已经较为明显,然而不应夸大作业对发展学习动机的作用,可以提倡一种融合强制与自觉的作业,而高中教师可以把作业当成课堂的继续而进行练习,复习,预习课堂知识。

(3)作业的量

国外的大部分研究是以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为量来研究。

多长时间的作业才是适量的呢?

国外学者对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

1989年,Chen和Stevenson在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六十多个小学做了个国际间的比较研究。

根据这项研究,他们发现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无任何关系,在这三个国家皆如此。

但研究者同时指出,有趣的作业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Weston(1999)等人研究发现在完成作业的全程中,是存在一个最佳时间点,当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接近这个点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好,在接近这个时间点与超过这个时间点的范围内,学生的学习都处于不佳的状态,这种作业时间与学生成绩间关系可以用一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来进行形象表达。

Cooper(1999)等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量对学生学习成绩间的影响也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这种关系可以用正比例关系的斜线进行形象表达。

还有DeJong,Westerhof等人2000年在荷兰所做的研究其结果却完全相反。

他们对教师布置作业的频度、学生完成作业时间量与学习成绩这三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

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存在关系的原因是由于作业量与难度的过于统一,能力水平不一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所需的时间存在不一致。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研究是把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为作业量来研究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水平、认知发展、智力水平、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性,这样做未必是最科学的。

(4)作业内容

关于作业的内容,根据Osborn的研究发现教师喜欢布置的统一的习题集类的作业,尤其是公开出版习题集,这就导致出现作业难度过于统一,甚至有些内容与课本知识的严重脱离。

这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作业内容应该保正有足够比例的与阶段性的课程的知识有关的内容;

作业内容与相应的课堂中的重点知识有密切联系;

作业内容一定要保证对已学知识的一定量的复现;

在能保证作业内荣精简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可供选择的额外作业;

布置作业时应做到表达科学清楚。

美国有关作业内容的最新研究表明:

“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在作业设置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内容应从学生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出发,通过搭建作业这一形式的“脚手架”来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新颖的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作业内容都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当个别学生在相应的帮助对完成特定的作业仍有障碍时,教师对作业的难度与要求要有所降低。

美国的教育专家还指出,作业内容应该融入更多的来自实际生活的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经历,由于对自身生活的熟悉性降低了作业的难度,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进行学习兴致,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并能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如美国流行一种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设计此类作业的理论依据就是“在做中学”、“生活及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时,他们会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当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就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日本的中小学生的作业也十分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作业:

“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自己准备东西去郊游”等等。

美、日中学生的作业的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整合性比较突出。

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H.(2004)认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给教师进行设计作业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这样的作业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也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想象力,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Cross(1992)给英语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关于英语的内容方面的建议,从适合学龄较小的学生的可以考虑游戏、绘画活动,对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以替换、配对、判断是非和选择的作业内容,再到高一层次的进行调查、写作等。

(5)作业的类型

国外学者在作业类型设计上,更倾向“扩展型与创造型的作业”。

作业类型不应局限于课本,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创新。

因此国外作业类型五花八门,涉及广泛。

如在英国,学生的作业类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①口头、听力作业;

②书面作业,可以指简单的抄写作业,也可指完成一定的习题与写作等;

③实践作业,就是学生在相应的帮助指导下对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活动中,比如观察某一事物与现象,或完成以手工作品等;

④表演作业,运用知识进行表演,常见于语言类学科。

Lee和Pruitt(1979)把作业类型概括为准备型;

练习型;

创造型;

扩展型。

德国学者Dietz和Kuhrt认为作业可以分为六个类型:

①巩固型;

②系统化知识和技能;

③知识领域扩充型;

④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特定的事例和情况;

⑤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型;

⑥介绍新的课题。

(6)作业的评价与反馈

美国的Austen先后做了两次关于作业评价与反馈的实验,主要实验内容是对学生作业的评分与评语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

于1974年进行的第一次实验对作业只进行评分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全部评分组与部分评分组的学生的成绩毫无差别。

两年后的实验是对学生作业进行简单评分与评分结合评语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这次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区别。

与之相反,在距Austen进行第一次实验的十年后,Paschal等人在1984的实验结果表明,有被评分或有评语的作业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有帮助的。

同样的研究结论也出现在Bonyun在1992进行的研究结果中。

根据HarrisCooper(1994)对作业的评价与反馈的研究,他提出了四种评价与反馈的方式:

①给予字母或者分数的等级评定,这些分数或等级可以作为学期或学年评价的依据;

②教师对全部作业进行批改,批注每个学生存在的错误,并在课堂上指出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释,或者进行部分批改,总结出典型的作业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③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或作业完成的情况给予口头或书面表扬或批评;

④作业的批改与评价可以结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

教师在运用这四个策略时视具体情况要合理科学地运。

Kazmierzak对教师普遍运用的评分与评语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学生最喜欢有书面评语的作业评价,因为学生从中得到的老师的关注与个性化指导。

国内相关研究

相比国外对作业的研究,目前国内中小学作业设计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下面笔者将从国内中小学作业的目的与功能、作业的量、作业的内容与类型、作业的批改与评价四个方面对我国学者对作业的研究进行总结。

(1)作业的目的与功能

国内各界对中小学作业的功能看法虽各有不同,但持赞同态度的还是占多数的,作业对加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作业是不言而喻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的提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在两千多年前就肯定了复习性作业的积极作用。

我们也可以从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在他的著作《颜李遗书》中提到“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中看到作业的重要性。

张绍兰(2008)在《谈谈小学英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一文中指出,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提高,课堂知识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得以矫正、巩固,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及时的反馈。

吴也显(1991)在《教学论新编》中提出: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作业目的应该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地规划设计的作业内容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积极地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反之,以简单的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目的的作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完全背道而驰的。

(2)作业的量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的难题,其中作业负担占主要部分,而且近年来愈演愈烈。

半个世纪前我国有关的教育部门就提出“减负”的口号,各地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减负”措施。

2000年国家教育部在颁发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呼吁学生的作业量一定要科学适量。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胡总书记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减负的要求。

这一路走来,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非但没有很好的解决有些地方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人对我国小学生的作业量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一天的作业量不比与美国小学生一周的作业量少,甚至还要多。

姜丽华(1996)指出我国中小学作业存在内容大量重复,形式单调枯燥,作业方式简单机械等问题。

郭华(2006)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学阶段的作业仍存在量大,类型单一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纷纷从研究作业量过多原因及危害开始转向研究科学的控制作业量,让其发挥最大的功能。

1991年,研究人员在在苏州某中学进行了“最佳作业量”的研究,结果描述如下:

当作业量高于40%时,学生表示作业量多,学业成绩提高不明显,对学生进一步地发展受到阻碍;

当作业量低于20%时,学习成绩下降很快。

以上研究中所出现的作业量是不能绝对化的,各地区存在差异性,还要结合每个个体的实际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任宝贵(2006)对学生用于完成英语作业的时间量和成绩做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完成英语作业时间与学生英语成绩之间存在曲线相关。

英语成绩从一开始与作业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完成英语作业的时间上升至30分钟时,英语成绩达到最佳;

之后,两者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

杨颖(2006)在《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配置的度》一文中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是十分必要的,在配置的课外作业时间上,尽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时间标准,但20至30分钟是一个面向全体的基本的度,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时还必须遵守“适时配置,适当分配,以人为本”的原则。

(3)作业的内容与类型

作业的内容与类型和作业完成的效果直接相关,会对整个教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机械的抄写与背诵是传统英语作业常见的内容,学生在面对这种单调枯燥费、费时费力的作业时很容易感到无趣,慢慢丧失完成作业的动力和对英语的兴趣。

长期下去,一系列作业问题随之出现。

作业书写是否潦草,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好、总有部分作业没有做,抄袭,甚至不做的现象时常发生。

在作业类型设计上,我国教师更倾向于记忆型和积累型的作业,很少设计观察、调查、实验、制作等实践性作业。

早期的睢文龙(1988)等人一致认为作业种类主要有:

预习和复习课本;

背诵、熟记单词,概念、公示与文章等;

阅读课外文字资料;

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题;

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实践操作等。

这些作业种类与谈振华(2000)在《课堂教学理论读本》中对作业内容与类型进行了描述是一致的,谈振华将其总结为四类,预习或复习课堂知识;

口头表达;

阅读各种文字材料;

实践活动类作业。

山吉庆(2003)从作业的功能上对作业类型进行分类,包括预备型,练习型,拓展型和创造型;

预备型是为新课的进行而设计的,练习型作业是以巩固课堂知识为目的的,扩展型对学生把知识进行运用的训练,创造型给学生提供了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

钱宇(2005)在《高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一文中论述了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四种模式:

教师单独布置作业、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学生参与设计作业和学生合作完成作业。

金鹏(2005)在传统的作业类型中总结出四种新型的作业类型,有声作业、分层作业、自编作业和长期专题。

他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英语作业形式,除了能有效减轻了作业负担,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李莉(2008)提出了长时作业和小组合作的概念,通过这两种作业形式,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得到强化,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各自的进步。

针对传统的作业设计所带来的弊端,许多专家学者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

鲁子问(2001)在《英语教育动态原则与真实原则论》一文中提到了分层教学法,这给分层作业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廖干喜(2008)在《英语作业设计的优化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层次性作业,即“教师要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为出发点进行作业设计,比如,把班内学生按成绩的优劣分为三组进行作业的布置,让成绩好的学生有更高的追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一定的进步。

这种作业设计既考虑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别。

宋秋前(2007)也对分层作业进行了的研究,认为通过调控作业的难度,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不让一个学生脱离整体,让每个个体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长。

曹文华(2009)对实施分层英语作业对英语成绩与兴趣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英语作业对成绩与兴趣的影响都是正面的。

(4)作业的批改与评价

作业的批改占据了大部分一线教师的工作时间,批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