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度
(1)背景:
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3)完善:
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5)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藩镇割据
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三、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
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
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
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②作用:
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
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
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全球视野看科举制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也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2)对世界
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制。
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唐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
相同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不同
三省设置
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
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短板1 基础史实未夯实
例1 (2016·
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查短 本题错因主要是基础知识识记理解不牢所致,对科举制的前因后果,阶段特征形成宏观认识是关键。
补短 对重大史实发生时间、前因、后果、阶段特征等,多方面影响形成宏观清晰认识是备考的重要原则。
析选项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所有社会阶层均可报名参加,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促进了读书风气,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史实可排除说法片面的A、B、C项。
答案为D。
答案 D
[针对练1]
(2016·
北京文综)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B.唐长安
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 B
解析 “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
根据题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信息可推断为唐代,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排除。
短板2 数据分析解读视野不开阔
例2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查短 文化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是史料数据隐含的核心信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维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影响就一目了然,故选B。
补短 国家人口分布,税收总量,土地开发,外贸重心,学校及人才数量,城镇数量区域分布等,只要南方超过了北方,根源均是经济重心南移所致。
析选项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针对练2]
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
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后期,故A项错误;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的,故D项错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均田制;
耕耙耱技术;
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二、隋唐时期
1.农业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
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
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4)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5)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三、宋元时期
1.经济重心
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
3.商业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
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1.隋唐与宋元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比较
时间
特征
影响
隋唐时期
(1)市坊分置,商业活动受到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商业都市有所发展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宋元时期
(1)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从而打破了空间限制。
(2)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
(3)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1)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
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②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③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宋代“商业革命”VS近代西方“商业革命”
宋代
近代西方
表现
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
商品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坊市界限被打破;
“交子”出现;
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商业经营模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实质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迈进
原因
(1)政治上,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2)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生产关系萌发
(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
(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人文精神的产生,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短板3 理解时代特征的实证意识不足
例3 (2016·
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查短 本题错因主要在于忽视了“宋代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的史实,历史结论与史料实证意识欠缺。
补短 加强对重大历史阶段特征、历史概念、重大政策的史料实证理解是新课标全国卷的重要考查方向。
析选项 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
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
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针对练3]
天津文综)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①正确;
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②正确;
拓片不属于原始文物材料,③错误;
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
故B项正确。
短板4 经济发展与文化习俗之间历史辩证关系欠缺
例4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查短 社会习俗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大多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思路来思考,东南沿海的海神被民众和官府认可,最大的根源当取决于当地海外贸易、海洋经济的发展,按此思路可知C项正确。
补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经常在命题中被关注的历史素养,但凡涉及法律建设、生活习俗变迁、思想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史料,根源成因多从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方面思考答案。
析选项 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
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
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针对练4]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 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重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加剧是南北共同存在的现象,故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B项错误。
海外贸易拓展虽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但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的进步而言不是主要的,因此D项错误。
1.思想:
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2.科技
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文学
(1)诗歌: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
(2)出现唐传奇。
4.艺术
(1)绘画:
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
(2)书法:
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程朱理学:
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2)陆九渊的心学:
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3)理学在宋元时期是官方哲学。
(1)宋代: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
王祯的《农书》。
3.艺术
(1)书法: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2)绘画:
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3)戏曲成熟: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
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文学
(1)宋朝时,出现了更适应市井生活的词,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
(2)散曲出现于宋代民间,到元代,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的创作成就最高。
1.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思想:
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
①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
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
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的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
①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盛行。
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
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短板5 史料信息解读出现失误
例5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查短 “帝王偶有失误”→“史官记录”→“有利政务严谨”是材料的大意主旨,这是解题的立足所在,由此可知A项与此最相近。
补短 对史料解读说法过于绝对的、片面的、与大意主旨无关的均可排除。
析选项 B项“全部真实可信”,C项“矛盾尖锐”说法过于绝对片面,可排除,D项并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答案为A。
答案 A
[针对练5]
浙江文综)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解析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体现了汉代长安商品经济繁荣的场景,故A项错误;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主要体现了蜀锦技术水平的高超,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描述了唐朝长安城商人云集的场景,故C项错误;
“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反映了广州地区船舶云集,商贸活动繁盛的场景,故D项错误。
短板6 不能恰当解读史料信息从而排除干扰项
例6 (2014·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查短 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不断变化的宗教政策皆缘于政局变动,巩固统治地位需要,导致佛教、道教的社会地位不断变动,故A、B、D项说法皆太绝对,不符合史料信息。
补短 选择题备选项,凡违背历史常识、说法太绝对、存在明显有史实错误、与史料无明显联系,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皆可确定是干扰选项,逐一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析选项 “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针对练6]
(2016·
江苏单科)“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