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2557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北京市房山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4.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

5.细胞分裂素促进根尖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详解】A、细胞分裂素促进根尖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用可用作蔬菜水果的保鲜剂,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B正确;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发芽,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抑制其生芽,C正确;

D、不孕不育是受到性激素的调节的,而赤霉素不能表现出性激素的功能,也不参与性激素的合成,因此不会导致不孕不育,D错误。

3.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

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兴奋

B.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在指尖采血处产生疼痛的感觉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采指血时,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

C、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说明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C正确;

D、采指血时,产生疼痛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D错误。

4.如图表示神经元之间适过突触传递信息,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神经递质通过受体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C.不同神经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在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B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神经递质相当于是一种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电信号,D正确。

故选B。

5.下为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甲患者T3、T4水平偏低而TSH水平高,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乙患者T3、T4水平偏高而TSH水平低,可能是甲亢患者

C.基于甲乙两位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乙患者可能更畏寒

D.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垂体调节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答案】C

由图可知,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于正常值,TSH高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高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

【详解】A、甲状腺肿大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甲患者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A正确;

B、甲亢患者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乙患者可能是甲亢患者,B正确;

C、甲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乙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的作用,所以甲患者可能更畏寒,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调节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D正确。

故选C。

6.在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浓度会相应升高: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血糖浓度的增加是胰岛A细胞作用的结果

B.胰岛素促进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C.正常人一段时间后血糖会回落至正常范围

D.进餐后的维持血糖稳态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答案】A

1.胰岛素的作用:

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

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

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①促进肝糖原分解;

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A、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原因是食物被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B、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

C、正常人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会回落至正常范围,C正确;

D、进餐后的维持血糖稳态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7.冬季长跑过程中,人体会进行复杂的稳态调节。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血管舒张有利于散热

B.汗腺分泌汗液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散热,A正确;

B、由于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会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B错误;

C、运动过程中产热和散热都增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C正确;

D、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血糖,会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D正确。

8.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B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C.效应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

D.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A正确;

B、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B错误;

C、效应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使病毒暴露出来,C正确;

D、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D正确。

9.某科研人员欲研究灭活A肿瘤细胞的预防效用,将注射过灭活A肿瘤细胞的同品系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甲组再次注射A肿瘤细胞,乙组注射B肿瘤细胞,若灭活的A肿瘤组胞预防效果较好,则实验结果可能是()

A.甲乙两组均长肿瘤

B.甲乙两组均不长肿瘤

C.甲组长肿瘤,乙组不长肿瘤

D甲组不长肿瘤,乙组长肿瘤

根据题意分析,小鼠体内有针对A肿瘤细胞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详解】小鼠体内有针对A肿瘤细胞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根据题意,甲组再次注射A肿瘤细胞,甲组小鼠不会长肿瘤,而乙组注射B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没有B肿瘤细胞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乙组长肿瘤,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10.桥本氏病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该抗体攻击自身甲状腺细胞,最终引起甲状腺细胞损坏,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该患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人

C.患者常常会处于精神亢奋状态

D.该免夜过程中的抗原是自身细胞

桥本氏病患者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的甲状腺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桥本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该患者由于甲状腺细胞受损,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人,B正确;

C、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人,精神应该处于萎靡,C错误;

D、患者体内抗体攻击自身甲状腺细胞,甲状腺细胞相当于是抗原,D正确。

故选C

11.兴趣小组对一块300m2草地中蒲公英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下图表示对蒲公英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的一个样方(2m×

2m),不规则图形表示蒲公英: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方法还可以统计草地的物种丰富度

B.在计数时压线蒲公英应全部计入

C.应取多个等大样方取其均值进行计算

D.草地中蝗虫的种群密度不能用此方法进行调查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

2.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详解】A、统计每个样方内物种数,可以得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

B、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B错误;

C、取样时应取多个等大样方取其均值进行计算,C正确;

D、由于蝗虫活动范围较大,调查草地中蝗虫的种群密度不能用此方法,宜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

12.对某地区引入的一种生物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表(单位:

只)。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种群数量

36

72

339

856

第一次捕捉(标志)数

160

第二次捕捉数

162

第二次捕捉个体中的标志数目

30

曲线中与2001年至2005年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最相符的是()

A.

B.

C.

D.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据此可计算出2005年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2005年种群的数量为:

160×

162÷

30=864,所以2001年至2005年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最相符的是D图。

13.某海滨浅水区生长各种海藻,还有海星、岩螺、藤壶、蛤蜊等,藤壶和蛤蜊以海藻为食,岩螺以藤壶和蛤蜊为食,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蛤蜊、岩螺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滨浅水区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B.海星和岩螺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C.蛤蜊的能量沿食物链全部传递给海星

D.岩螺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两个营养级

1.分析题干信息“藤壶和蛤蜊以海藻为食,岩螺以藤壶和蛤蜊为食,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蛤蜊、岩螺等”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2.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详解】A、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所以海滨浅水区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海星捕食岩螺,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另外海星和岩螺都捕食藤壶和蛤蜊,故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故蛤蜊的能量不能全部传递给海星,C错误;

D、岩螺在食物网中只存在一个营养级,D错误。

14.科研小组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比率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组别

性比率(雌:

雄)

54日龄雌鼠性成熟率(%)

雌鼠妊娠率(%)

幼鼠存活率(%)

低密度组

(8只/笼)

1:

1

100

75

92.9

3:

63.6

91.4

3

79.3

高密度组

(40只/笼)

90

70

87

80

46.7

71.4

86.1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只有性比率

B.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无明显差异

C.高密度偏雌性组的低妊娠率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

D.偏雌性的性比率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

【详解】A、表中信息显示:

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除了性比率外,还有种群密度,A项错误;

B、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鼠妊娠率不等,说明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有明显差异,B项错误;

C、高密度偏雌性组的性成熟率低,说明高密度偏雌性组的低妊娠率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C项正确;

D、偏雌性组的雌鼠妊娠率在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都较低,说明种群的出生率较低,而且高密度组幼鼠的存活率也低,因此偏雌性的性比率不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不同性比率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金合欢树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组织为食,也可从其蜜腺中获取糖,同时蚂蚁经常在金合欢的枝叶中“巡逻”,向企图吃其枝叶或树皮的食草动物发起“进攻”,由此可以判断金合欢树和蚂蚁的关系为()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没有害处,因此,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是有利的,金合欢为蚂蚁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因此金合欢与蚂蚁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A正确。

16.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其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②

B.①推动碳循环过程,同时促进能量循环

C.②③④⑤之和等于①固定的碳总量

D.⑤过程加快会引发温室效应

题图分析:

①是光合作用,②④是呼吸作用,③是同化作用,⑤是燃烧。

【详解】A、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①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②③④⑤之和小于①固定的碳总量,C错误;

D、全球碳循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⑤过程加快,产生温室效应,D正确。

17.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声音以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红蚁将其搬回巢穴

B.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

C.大蓝蝶幼虫与红蚁间为共生关系

D.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1.种间关系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详解】A、大蓝蝶幼虫分泌蜜汁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A正确;

B、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属于行为信息,发出红蚁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以保护自己,B正确;

C、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说明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C错误;

D、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

18.我国某大型水库曾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导致蓝荡大量增殖、水华频发。

为防治“水华”,除控制上游污染源,保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银鱼等原有物种以外,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鲢、鳙通过捕食作用可以减少浮游藻类数量

B.鲢、鳙与银鱼竞争,投放后导致银鱼数量下降

C.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适当捕杀鲢、鳙的天敌

D.鲢、鳙的投放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1.分析题文:

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

2.分析柱形图:

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

【详解】A、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可以减少浮游藻类数量,A正确;

B、鲢、鳙与银鱼都以浮游藻类

食,与银鱼竞争,投放后导致银鱼数量下降,B正确;

C、适当捕杀鲢、鳙的天敌,可以提高鲢、鳙的成活率,C正确;

D、鲢、鳙的投放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利用率,传递效率没有提高,D错误。

19.牛口峪水库原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污水存放库,经生态改造后为现在的牛口峪水库,集观赏、娱乐、污水处理于一身,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

A.种植不同类型植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养殖鸭、鹅等动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利用率

C.观赏、娱乐等功能,体现了水库的直接使用价值

D.承担了污水的净化功能,体现水库的潜在价值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的稳定性越高。

【详解】A、种植不同类型植物,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养殖鸭、鹅等动物以植物作为食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观赏、娱乐等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C正确;

D、承担了污水的净化功能,体现水库的间接价值,D错误。

20.如图示某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过程。

该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鱼粉喂猪、猪粪喂鱼实现了能量循环利用

B水稻可以从蚕粪和猪粪中吸收更多有机物

C.粪便、塘泥做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D.该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强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A、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错误;

B、水稻不能利用有机物,B错误;

C、粪便、塘泥做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C正确;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科学家发现一种拟南芥budl突变体,该突变体顶端优势丧失,为探究其产生原因,科学家进行以下实验,请分析:

(1)顶端优势的产生原因是:

由于植物的顶芽产生的_________向下运输,在侧芽积累后_____侧芽生长,导致顶芽生长比侧芽快,该现象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

(2)科学家认为出现budl突变体的原因可能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于是用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一段时间后在另一端检测放射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的位置应为左图中的______(①、②)。

②如图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速率_____野生型。

③进一步研究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制,如下图所示:

生长素的输出需要输出载体(PIN),该载体均位于细胞膜上,基因表达后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才能到达正确部位。

请结合图文资料从细胞或分子水平提出一个导致budl突变体产生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长素

(2).抑制(3).两重性(4).①(5).低于(6).PIN体蛋白表达量低/PIN蛋白未能正确加工/PIN蛋白的囊泡运输异常(结合生长素极性运输机制图做的假设且是细胞或分子水平)

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压在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2.生长素的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详解】

(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压在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此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2)①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的位置应为拟南芥形态学的上端即①;

②据图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速率低于野生型;

③根据题意,生长素的输出需要输出载体(PIN),而PIN基因的表达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才能到达正确部位,一旦PIN不能到达准确的位置,就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如PIN体蛋白表达量低/PIN蛋白未能正确加工/PIN蛋白的囊泡运输异常。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运输,熟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22.东方田鼠入侵涧庭湖地区后,对当地造成恶劣影响,连续多年调查种群数量获得如下数据,请分析:

时间(年)

0.5

1.5

2

2.5

3.5

4

4.5

5

数量(只)

105

107

106

108

1010

109

1012

1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