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理工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2)马布利与他的共产主义改革方案
(3)巴贝夫与他的“平等共和国”—中心是关于“平等”的思想。
3、主要特点
(1)以理性论作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武器;
(2)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
(3)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重要)
19世纪初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在由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的时期。
(产业革命)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或代表作
(1)圣西门与他的“实业制度”
(2)傅立叶与他的“和谐制度”—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允许保留私有制和资本剥
削的权利。
(3)欧文与他的共产主义公社制度。
3、主要特点
(1)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2)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3)开始了将理论付之实践的尝试。
4、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历史功绩
(1)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材;
(3)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史局限性
(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二、两大理论基石--(认真揣摩这两句话)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9点记4点)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
3、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建立这种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崭新的社会组织,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组织者,而且是人们社会活动和生活的组织者。
在这个联合体中,生产者是自由平等的,没有任何强制机关和强制力量,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和习惯来安排社会的生产和公共事务。
当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建立起来的时候人类便进入自觉改造自然界和改造自身的时代,完成“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理解)
四、莫尔的《乌托邦》简介--(P46)
出题方向:
挑一段描写,让你进行说明和原因。
-------------------------------------------------------------------------------------
第二章
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的预想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基本矛盾运动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对抗性,并认为这种对抗性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急速加剧,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因此,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理论的提出的思想依据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列宁以上的论述还表明,他之所以能提出“一国胜利论”,关键是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乎衡规律。
列宁这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科学论断,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完全证实:
列宁的这个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所作的划时代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晚年设想”的重大发展。
三、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符合。
因为“一国胜利沦”不是指所有落后国家或越穷的国家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是必须具有一定条件和符合必须遵循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客观规律才行。
这里说的落后国家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既要民族统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又具备当时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基本矛盾,则新社会制度的发展就可能领先世界。
1、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落后国家只要在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已经具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即使处于相对不发达状况,也有可能发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形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落后国家再具备了国内国外政治和其他条件,这些因素交织渗透、综合作用,就能加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
2、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是社会形态转折的常态
率先建立新生产方式的国家,往往既不是旧的生产方式发展最充分的国家,也不是旧的生产方式最不发达的国家,而是这种生产方式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家;
3、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很成熟,社会外壳不够坚固,一旦生产力的新要求出现,则可能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较易冲破社会外壳,完成新制度的革命,从而较早进人新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落后国家和地区总是首先发生革命的历史唯物论的解释。
总之,某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步人新的社会形态,不是历史偶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内容、影响
●原因
是由于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跟外国帝国主义进行勾结,企图共同推翻他们所仇恨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共和国危在旦夕。
苏维埃共和国为了战胜敌人,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军队和居民必需的生活资料,不得不转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内容
所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战争需要。
该政策以军事行动为特征,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
它的基本内容和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工业中加速实行普遍的国有化。
第二,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
第三,实行贸易垄断,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生产。
第四,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对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实行配给制。
●影响
它对于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者,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做法过急地摧毁一切旧的生产关系,人为地禁止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
过快地实行工业、贸易国有化,取消私商活动,堵塞流通渠道,用国家法令的手段实行生产和分配:
它忽视了俄国低下的生产力状况,过早地否定了商品货币关系,因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本来就落后的苏维埃国内经济几乎陷于瓦解的边缘。
五、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影响
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以及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被动局面,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积极性。
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一,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第二,在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第三,在商业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第四,改革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于这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苏维埃战胜了严重的饥荒,而且使之有可能恢复毁坏了的工业基础和破产了的农业,发展了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迅速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
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在经济方面
依靠独立自主,保证重工业优先而又高速地粗放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体制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以行政办法管理经济;
在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突出表现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在文化方面也是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形成原因
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根源,这是由于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实现无产阶级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权的需要;
政治历史万面的根源,这种模式的形成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为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以摆脱帝国主义干涉威胁的需要;
思想认识方面的根源,与当时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分不开。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有教条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创立,使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理想变成现实;
2.这一模式造成了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高速度地发展了重工业,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这一模式还为苏联取得反对希特勒德国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
在苏联,经济方面由于实行粗放发展,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以重、轻、农为序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粮食和日用消费品十分缺乏,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而且又由于忽视市场作用,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央过分集权,又党政不分,导致了党和国家机关的严重官僚主义,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并且长期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终于导致苏联的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第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而不是取决于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PPT)
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稍微了解一下)
1、改革的起步阶段
特点:
这一阶段开始改革时都缺乏自觉性和准备,没有设计,一拥而上。
改革的方针和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错误。
2、改革向深纵缓慢发展阶段
特点:
改革有一定的自觉性,人们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有了深化和发展,在改革中不同程度地触及体制问题,但仍然没有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
出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3、改革走向全面高涨,又遭严重挫折阶段。
改革自觉性大为提高,改革规模达到空前。
改革内容看,改革更全面、更深刻。
两种改革观对立斗争异常尖锐,一种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即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
另一种是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相背离、相对立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化。
4、改革继续深入并阔步迈进新世纪发展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对越南、古巴、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经验
1、明确改革性质,坚持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四项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为实现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由于改革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完善,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
3、正确处理好进行全面改革时的各种关系
(1)开展全面改革时,要处理好各系统的关系,并力求各种政策措施配套。
社会主义改革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经济体制改革系统、政治体制改革系统和思想观念改革系统。
(2)在全面改革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采取迂回式和渐进式策略推进
这个重点的确立,是由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决定的。
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不断加深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以确保实现改革目的
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外因和内因,重点把握内因)
●内因
(1)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改革迟缓,且把改革变成“改向”。
(2)经济长期陷入困境成为剧变的深层内因。
(3)历史旧账积压和民族矛盾激化成为剧变的内部导因。
●外因
西方大搞“和平演变”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是加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外因。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几点主要历史教训
(1)经济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把经济搞上去
(2)在政治上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必须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根本的历史教训
必须切实搞好执政党的建设。
六、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摩擦的多远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两重性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表现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
描述: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具有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而它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消极的表现
今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并没有根本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相对劣势地位,使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要承受经济上、政治上的风险,付出更多的代价。
他们更是利用主导地位,极力推行新殖民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因而导致了南北差距和全球化范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及其他后果。
所以,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
(3)对策
发展中国家之间必须加强合作,依靠整体的力量反对新殖民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消除南北关系中的不平等,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要如何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
要注意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经济区域化。
第四章
一、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1、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作出了新概括
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精辟地概括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解做出了新贡献:
一是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足发展牛产力,后又进一步理解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还把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全面表述纳人到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中,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二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产力的基础上,又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足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
2、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新认识
他指出: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这一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总之,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系统理沦。
3、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和经济体制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
邓小平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由计划商品经济框架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看做不能兼容、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方向,对于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突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传统观念和框架、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崭新理沦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二、“三个代表”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了解)
“三个代表”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进行了新的精辟的概括,确定厂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给党的性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并且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衡量标准。
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针和历史任务,作为执政党“治党”的根本指导方针:
这样就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课题,从根本上阐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方向。
三、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正是这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认识。
2、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不只是量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方式和理念的确立。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五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3、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重大关系,实现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在党要重视和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4、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两个资源的可持续性:
一是物质资源;
二是人文资源。
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