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2203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学案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代

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4.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3)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政府监管

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宋朝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图示巧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历史纵横】(教材第13页)从材料可以看出晋商兴起的条件:

一是利用了有利的地理位置;

二是抓住了有利的时机从事多种商业活动的经营,先运输军粮,又获准贩盐,后兴办票号。

晋商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活动范围甚至走出国门。

【名师点拨】古代中国的商业,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束缚与局限,整体水平并不高。

战国至明清,除了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外,古代中国的商业并未出现质的变化。

【图示巧记】古代城市的演变

【名师点拨】“市”“草市”“夜市”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概念辨析】市舶、市舶使与市舶司

(1)市舶是指外国来华船舶。

市舶使设于唐代,市舶司设于两宋,其主要职能都是管理对外贸易。

(2)市舶使是官职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官职。

(3)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

【历史纵横】(教材第14页)这段文字描述了元朝政府对外贸易的管理手段及其作用。

一是元朝时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有效地规范了对外贸易秩序;

二是市舶司的设置和合并,有利于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三是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的货物,政府都要收取一定的赋税,并且收税后给予公凭。

主题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探究]

1.市场形式多样

史料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①……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②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③,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注:

①说明“草市”是自发的民间集市。

②说明“草市”对百姓日常生活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影响。

③说明“草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草市”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与“草市”的主要区别。

提示 作用:

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区别:

“市”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场所,“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

2.对外贸易发达

史料 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

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

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①。

——《元史·

食货志》

①中“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和“立市舶司”说明元代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管理,从侧面反映了元代对外贸易发达。

思考 史料反映的商业信息有哪些?

提示 元代对外贸易发达;

市舶司是统一的管理机构;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货币种类丰富

史料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①,富民十六户主之。

……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

①说明“交子”便于携带,便于贸易。

②说明政府对“交子”的管理。

思考 史料反映了“交子”的哪些信息?

提示 “交子”携带方便,有利于贸易;

后来政府加强了对“交子”的管理。

4.商人群体活跃

史料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①。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②。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①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变化。

②说明淮扬盐商习性的影响。

思考 淮扬盐商习性有何影响?

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怎样的变化?

提示 影响:

淮扬盐商奢靡风习,使得全国效仿。

变化:

出现了商帮。

[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展,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拓展延伸]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市镇;

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交换;

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唐代以前城市的发展

史料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①,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②,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③。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①说明其设置位置。

②说明其与居民区分开。

③④说明其交易受时间限制和政府的监管。

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提示 由政府设置于城中;

与居民区分开;

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

2.唐宋城市的发展

史料 

 

图一中市与坊是分开的,图二中市和居民区交错一起,说明了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图二的图例中出现了“夜市”“早市”及鱼市,说明了当时商业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出现了专门的市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

思考 结合图片说明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 变化: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

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早)市;

出现专门市场等。

特点:

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3.明清城市的发展

史料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①,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②。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③。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①“商业机能日渐凸现”、②“远超过宋代”、③“连锁体”均说明了商业发展的变化。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

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

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

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由北向南转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拓展延伸]古代中国城市的功能

(1)第一阶段:

先秦时期,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第二阶段:

秦汉以后,伴随商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成为经济中心。

(3)第三阶段:

隋唐以后,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大批工商业城镇崛起,城市的经济功能超过了政治、军事功能。

[名家论史]宋朝“商业革命”的影响

观点: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读: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

一、学思之窗(教材P12)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二、本课测评(教材P15)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提示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2)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3)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4)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出现;

(6)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8)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9)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三、学习延伸(教材P15)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 

(1)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

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

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

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2)同意。

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艰难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至隋唐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2.两宋时期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3.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1.(2017·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

『解析』 商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繁荣,导致唐朝出现“扬一益二”现象,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6·

浙江学业水平)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解析』 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

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兴起,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到村寨出现草市,草市在南北朝出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专业市场在宋朝出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

贵州学业水平)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解析』 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反映了最初的“交子”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4.(2017·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这反映了(  )

A.市场规划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中央集权削弱D.城市防御功能增强

『解析』 材料“许市人买卖于其间”体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5.(2016·

江苏学业水平)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

“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解析』 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

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6.(2016·

河南学业水平)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故选D项。

『答案』 D

7.(2018·

河南郑州高一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

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

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状况:

市、坊严格分开;

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原因:

君主专制加强;

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

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2)主要因素:

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

地理位置;

经济的发展;

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