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艺术设计的发生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章 艺术设计的发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艺术设计的发生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用磨制和穿孔技术制造骨针,缝制衣服,制作各种设计作品。
到了新石器时代,磨制、钻孔的石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狩猎、农耕用的生产工具的制作更加普遍,品种更为丰富,造型更加多样,不仅使用,而且美观,标志着人类设计艺术的形成。
质地坚硬、颜色美丽的矿物质,经过加工,具有完美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感。
出现了玉器,用于标识身份、地位的礼器或佩戴。
从打制石器开始,人类已经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只能满足本能的需要,而是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这是创造的开始,也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开始。
制陶工艺是农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史传说“神农耕而作陶”,表明陶器的出现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陶器的发明是设计艺术形成时期的一大创举,是设计艺术的第一次飞跃。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陶器开始成为人类重要的生活资料。
制陶的起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现在尚无定论,应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为:
火的发明和使用;
黏(nian)土的可塑(su)性以及高温烧制的性质等有着清晰的把握。
从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早期的陶器由于烧制温度低,陶质疏松,器壁厚薄不匀,器型单调纹样很少。
随着发展,出现了各种装饰手法,红陶、灰陶、彩陶、白陶、黑陶等种类,其中代表陶器工艺最高水平的是彩陶和黑陶。
人面鱼纹陶盆
人面鱼纹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陶盆表面是以红黑赭白等色烧制而成的彩绘,陶盆的内壁则是两个奇怪的图案——用黑彩勾勒出的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图案中的人面呈圆形,额头的左半部被涂成黑色,右半部是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
嘴旁分置有两个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的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一个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面鱼纹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它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陶器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陶盆上的人面鱼纹,更是被誉为原始人类的艺术杰作。
那么,这些六千多年前的半坡古人,为什么要在陶盆上绘制这样一种神秘的人面鱼纹呢?
神秘的人面鱼纹
在农业还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是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的。
他们的生存和自然界的变化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由于对自然界的这种过度依附,原始人渴望能够从变幻莫测的自然界,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健康地生存下去。
所以他们常常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些形象,当作神灵来崇拜,这便是图腾。
人面鱼纹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
)
在不同的原始部落或氏族中,都会有不同的图腾。
图腾的选择与原始人的生存方式有关。
人和鱼两种图案的组合,反映了原始人的渔猎生活,表现出人、鱼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人面鱼纹陶盆是研究原始人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史料。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人面鱼纹向人们展示了原始艺术粗犷、古朴的独特魅力。
原始社会是人类艺术的幼年时期,迄今为止,从原始社会人类遗址中出土的许多陶器上可以看出,原始人的艺术创作大多是对自然界中真实事物的模仿。
人面鱼纹陶盆上的人面和鱼纹,就是很写实的图案。
然而,这些图案又都表现出一种几何纹饰的夸张。
这种神秘莫测的图案,向人们传递着怎样的讯息呢?
原始人类的艺术创造力随着生产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从最初对事物的客观模仿,到逐渐加入主观的艺术创造,原始人类实现了艺术创作力的飞跃。
人面鱼纹的图案就是模仿与创意完美融合的杰作。
从人面鱼纹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原始先民不仅有了对人和动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描绘能力,而且还能够准确地表现一些细部特征,如:
头发挽成高髻或饰以羽毛、草穗,前额涂以不同色彩,髻是左右对称的鱼形。
尤其让人称奇的是,原始先民奇迹般创作出了几何图形。
人面的圆形、脸上的半弧形可能是从日月天象中感知到的,菱形的鱼身也许是从渔网中获得的创作灵感,把这些直观的形象,通过艺术创作,糅合在一起,古人最终完成了从单纯写实模仿向简单艺术概括的伟大飞跃。
可以说人面鱼纹是原始艺术向古代艺术过渡的见证。
人面鱼纹陶盆做什么用?
从人面鱼纹这个神秘的图案可以看出,原始人类的艺术创作和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日常生活用品。
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众多原始陶器中,有打水用的陶罐,储存粮食用的陶缸,等等。
那么这个绘有人面鱼纹的陶盆,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在原始社会,孩子是部落繁衍、壮大的希望,然而,在疾病和自然灾害面前,原始人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
当部落中有儿童夭折时,人们便把夭折的孩子放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并且在陶盆上绘制招魂纹饰,埋在部落附近。
这件人面鱼纹陶盆,就是瓮棺的盖子。
陶盆上的人面鱼纹,作为这种原始仪式中的神秘纹饰,更加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人面鱼纹陶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
陶盆上精美的彩绘纹饰,神秘的人面鱼纹图案,向人们展示了原始祖先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开这些原始密码,我们会对原始艺术、当时的社会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表现手法生动、淳朴、简练。
鹳(guà
n)鱼石斧图
《鹳鱼石斧图》分为两个部分。
器的左边画了一只圆眼、长嘴、两腿直撑的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
图的创作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创作者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
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而鸟、兽、斧的组合并非偶然。
图中鹳与鱼面对石斧,寓意着先民对劳动生活的特殊审美气质,与对劳动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们吉祥、平安和丰收的生活。
图中的鹳直接用色彩平涂形体,而鱼、斧则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用粗浓的线条勾勒轮廓,转折、起伏、刚柔互用的绘制,以表现物的形态与神情,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
《鹳鱼石斧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有的专家认为,那把石斧应该是权力的象征,石斧的柄上有一个叉形的图案,那应该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但现在已经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了,那只鹳鸟是某个氏族的图腾,那只鱼是另一个氏族的图腾,一日以鹳鸟为图腾的氏族和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以鹳鸟为图腾的氏族获胜,所以你看那只鹳鸟嘴里叼着鱼表示自己胜利了。
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
人们用石斧砍倒荆棘,开辟田地。
人们用石斧防御猛兽袭击,保护自身安全。
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然,原始人对石斧产生了崇拜的心理。
画面上的石斧是经过作者精心艺术加工处理的,它不是简单地静物写生。
真实情况,石斧只能随意平放,不会自然竖立。
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赋予灵性,人格化了。
它已经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了。
画面上的水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鹳,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是鹭。
不管是鹳也好,还鹭也好,都是能给原始氏族带来欢乐、吉祥的益鸟。
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欢乐、丰收。
这幅彩陶画极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绘画技法:
值得注意的是鹳鸟采用了“没(音:
末)骨法”的画法,所谓的“没骨法”就是图案没有勾边直接用颜色画,你看那只鹳鸟就是没有边线的,而鱼和石斧采用了“勾勒法”的画法,所谓的“勾勒法”就是先画出图案的边然后再填颜色,你看鱼和石斧都是有勾边儿的。
“没骨法”和“勾勒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大技法,也许鹳鱼石斧图就是中国绘画的滥觞。
《舞蹈纹彩陶盆》彩陶盆造型优美,特别是盆上直接描绘了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
舞蹈纹以单色平涂手法表现出类似剪影的效果,人物造型简练明快,动态活泼,三组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盆中盛水时,跳舞时的矫健身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从这小小的盆上折射出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内壁彩绘是盆的主要饰,施于口内腹上部,由三组舞蹈图案组成。
舞蹈图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上下则钩以弦纹,上部一道,下部四道,使舞蹈图看去如在舞台上演出一般。
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左前方跨出,踏着节拍,翩翩起舞,所着服装不易分辨,但每人头上均有一发辫状饰物,臂部亦斜向伸出一饰物。
从画面看,五人动作协调,舞姿轻松自然,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
三组舞蹈图案描绘的内容完全相同,人物动作也都一致,且有叶纹,竖线相间隔,似为同一画面的多次重复。
彩陶盆上的舞蹈内容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的场景,反映出了五六干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纹彩陶盆的整体画面,寥寥几笔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画面中人物占有突出的地位,且神形通真。
舞蹈纹彩陶盆是远古时代的一幅现实主义佳作,不仅用笔飞动流畅,线条奔放娴熟,而且构图极佳,人物的舞蹈动作描绘得十分正确,舞姿绰约,有强烈的动态和节律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人百看不厌。
彩陶的装饰纹样丰富,有类似水浪、山峦、阳光、羽毛等几何纹样,也有类似花瓣、稻米等植物纹样,以及鱼、鸟、鹿等动物纹样,这些斗鱼渔猎、采集、农耕生活密切相关。
这里,要注意的是,彩陶的造型和装饰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5100~4700年。
主要用途为盛水,相当于现在的旅游水杯。
这是装水的容器,造型匀称、流畅,设计巧妙实用。
瓶腹两侧有可穿绳的耳,汲水时能自然下沉,注满水后可用绳提出水面。
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
此瓶为红褐色,周身绘有黑色的漩涡纹图案。
以漩涡中心为点,再画一组组弧线组成涡纹。
点、线、面搭配得当而有节奏,黑、白、灰层次鲜明,具有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
彩陶器设计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事,也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将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起来。
彩陶的装饰花样内容丰富,形式众多,具备变化统一、对比和谐、均衡对称的形式法则。
龙山文化黑陶鬶(guī,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
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即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
东夷部族长期生活在山东泰山四周一带。
东夷是尚鸟的氏族,以鸟为图腾,并以黑色为贵。
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代表器皿陶鬶,状如鸟形,就是东夷部族鸟崇拜的实物明证。
这件黑陶鬶通高25厘米(图1),通体磨光,漆黑发亮,器型似鸟形状,轻巧规整。
黑陶鬶的冲天流系鸟喙(huì
)的写意,鸟喙两边各饰一鼓钉,似鸟的双眼,绳纹把手是鸟尾的转化,附加一周的堆纹属鸟翅的模拟,下承三袋足形象为三足鸟。
陶鬹是先民用来盛水煮水的器具,三个肥大的空心袋足,盛水可增加容量,并放置稳定不倒。
色黑似漆,熠熠发光,表面进行过抛光、打磨,胎体薄如蛋壳,质感细腻润泽。
体现出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
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整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艺术设计的发展主要分为手工业时期的设计、工业时期的现代设计和当代设计等形态。
(一)手工业时期的设计
金属冶炼是人类通过物理与化学的变化,用人工的方法将一种物质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的设计文明阶段,迎来手工业时代。
在这一阶段,古埃及、古希腊及罗马、古代中国都创造出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优秀设计艺术品。
这些设计艺术品追求设计产品的功能价值与内在精神品质的有机结合,达到高度完善的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在手工业时代,不同的阶层由于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宫廷风格、文人风格、民间风格等不同的设计风格,在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1、宫廷风格
是适应少数贵族阶层的需求而形成设计观念的外在体现。
由于贵族掌握着一定的政治及经济权利,可以极大满足他们从实用到审美的需求,宫廷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实际上是这些贵族权势、地位、身份的象征。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
后母戊"
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
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
镇国之宝"
的美誉。
饕餮,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
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
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见于青铜像。
传说中是龙五子。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
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但这些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纹饰具体代表着什么意义,至今众说纷纭。
1、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
狰狞恐怖"
来表达王权的"
神秘威严"
,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
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
2、张光直认为"
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
,但他认为这些动物纹样不是为了威吓,而是为了与神沟通。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把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的力量,人们对神灵充满敬畏之心,乞求神灵,取悦神灵,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
因此,"
可以通神"
的巫师有着极高的地位,巫师阶层也就成为最初的帝王统治阶层。
祭祀是巫师的特权,也是沟通人、神,使人间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环节。
巫师们利用青铜器上的动物们与神灵交流,因此这些怪异动物纹样也就代表着神秘和权力。
3、无身兽面纹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对圆泡状乳钉,以表示兽面的双目,渊源可直溯到二里头文化,后来逐渐增添鼻角口耳眉,成为器官齐备的兽面。
眼目是兽面纹的主体,由于兽面纹一般其实只见有双目,它原本应当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
萨满教中的天神同时也是太阳神,太阳神往往被绘制成眼睛状,因为在诸多古代神话中,太阳被称为是"
天之眼"
。
如波罗门教的太阳神,又称"
天之眼睛"
或"
世界的眼睛"
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饕餮纹并不仅仅是一种兽面纹,饕餮当为天神或太阳神之属,饕餮纹中对眼睛的强调,正是其作为太阳神--光明这个特征的描述。
总之,司母戊鼎造型庄严厚重,各种装饰纹样,造成神秘、诡异的气氛,体现出奴隶贵族的权势与地位。
2006上映了美国人拍的影片《法老墓的诅咒》匾额上的文字被翻译出来了:
"
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
死神之翼'
将在他头上降临。
从此,图坦卡蒙的诅咒似乎从远古的阴影中扩散开来。
数十年来,凡是胆敢进入法老墓穴的,几乎一一应了咒语,不是当场毙命,就是不久后染上奇怪的病症而痛苦地死去。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
图坦卡蒙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为一种家族遗传病。
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幸运的是他的陵墓没有像其他法老的一样遭到劫掠和破坏,这使得这位10岁登基、19岁神秘离世的法老成为今天名气最大的一个。
图坦卡蒙墓被发现1922年。
88年后,2010年2月17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公布的图坦卡蒙木乃伊的最新高科技检测成果显示,图坦卡蒙是一位因近亲通婚而患有多种遗传性疾病的少年,先天畸形足、兔唇,所以他并不帅,还可能常年柱拐,甚至站立都很困难。
他可能死于腿部骨折导致的感染,也可能是可怕的疟疾夺走了他的性命,而此前最为人熟知的说法是:
图坦卡蒙死于谋杀。
埃及黄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面具,发现
的陵墓中。
他的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这使他成为当代所知最著名的埃及法老,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
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
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上埃及以神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蛇神为保护神);
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
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
极为庄重华丽,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古代及金字塔和中国明清时期的故宫,王权的唯我独尊的威慑力量。
2、文人风格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是一个特殊阶层,收到儒家及道家文化的影响,反映在设计艺术活动中,追求文人的理想境界及品格,传达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观念,追求艺术形式与环境之间的融合一致,形成鲜明的风格。
“如果宫殿代表帝王建筑,庙宇代表儒、道、佛教建筑,那么亭(园林)则代表文人建筑。
”
中国园林不仅具备使用、造景和观景的功能,而且更为强烈地体现出文人的气质和文化内涵。
通过平中求奇的设计,达到步移景变,曲径通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空间视觉效果。
宋代瓷器具备温润中和、形质淳朴、自然清新的文人风范。
明代家具,补充上纹饰雕镂,突出材料的肌理美,结构简练,主次分明,造型上线条舒展,达到材料、结构、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统一,表现出质朴、舒适、牢固、自然、清新的文人意趣。
3、民间风格
民间风格是相对于宫廷风格而言的,是植根于民间劳动群众中的一种设计风格。
主要表现在民居建筑、编织工艺、陶瓷工艺、民间刺绣等方面。
(1)材料,就地取材;
(2)加工简单,仅需简单工具;
(3)实用性强,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审美;
(4)造型质朴简单;
(5)装饰设计上,寄托美好吉祥的图案。
(二)工业时期的现代设计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到19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完成这场革命,标志着西方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标志着从农耕时代的农业文明进入到机械生产的工业文明,更标志着手工时代的设计进入到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
工业时期的现代设计有以下特征:
☆设计与制造的分离。
设计师用于体现自己设计艺术的意图进行劳动,而制造者成为工人,按照设计意图进行劳动。
设计成为高水平的专业智力工作,带动现在设计的发展。
☆设计的标准化和一体化。
手工业时代工匠们的个人风格和个人技巧在产品批量化生产中没有存在的余地,评价设计的标准是如何省工、省时、省材,创造更多利润。
艺术性和文化性开始淡化。
☆新材料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铁、木、砖、石等材料逐步被钢材、金属、水泥等所替代。
☆出现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体系。
机器生产速度很快,商品非常丰富,市场经济迅速成长,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出现了新的设计思想。
☆追求内容与形式、功能与审美的平衡。
在手工业时代末期,出现了繁缛、矫饰的风格,严重脱离实用功能的原则,人们开始反思。
并积极探求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功能和审美的平衡。
☆民族地域风格在现代设计中逐渐淡化。
工业时期的现代设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
2、“新艺术运动”——现代设计的肇始
3、现代主义设计
维多利亚风格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年)形成的艺术复辟的风格,它重新诠释了古典的意义,扬弃机械理性的美学,开始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全新的对艺术价值的定义,这就是“维多利亚风格”。
色彩绚丽、用色大胆、色彩对比强烈。
黑、白、灰等中性色与褐色和金色结合突出了豪华和大气。
星级酒店和豪华住宅常采用这种风格。
它的造型细腻、空间分割精巧、层次丰富、装饰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
维多利亚是唯美主义的真实体现,大量的细部造型元素至今为行业经典。
这种风格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成为追求豪华与异域风情者的首选.「维多利亚风格」在当今台湾室内设计市场之中,仍是具有相当份量的设计方向;
虽然并不受年轻、强调理性的族群欢迎,但对于欧洲印象有强烈喜好的屋主而言,不啻是个统合整体的理想风格。
矫饰古典细部配合繁复线板及壁炉,搭配水晶灯饰、蕾丝窗纱、彩花壁纸、精致瓷器和细腻油画。
1851年在伦敦的水晶宫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世界博览会,这个展览大厅是由约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