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198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Word文档格式.docx

A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老子:

道,气,象,有无,虚实,虚静。

孔子:

儒家美学。

兴观群怨。

易传:

生生之谓易。

庄子:

高度自由的逍遥游境界。

B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魏晋玄学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

气、妙、神、气韵生动、得意忘象、风骨、隐秀、神思、声无哀乐。

唐、五代、宋元时期,中国美学继续得到发展。

在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两条路线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C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从各个艺术领域探讨美学问题的杰出美学家,如叶燮(诗歌)、金圣叹(小说)、李渔(戏剧)、石涛(绘画)等。

其中叶燮的著作(《原诗》)和石涛的著作(《画语录》)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李渔《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声容部

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

相人必先相面,人尽知之,相面必先相目,人亦尽知,而未必尽穷其秘。

吾谓相人之法,必先相心,心得而后观其形体。

形体维何?

眉发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心在腹中,何由得见?

曰:

有目在,无忧也。

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

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

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

目常定而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者,必近愚蒙。

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情性,当与眼目同视。

然眉眼二物,其势往往相因。

眼细者眉必长,眉粗者眼必巨,此大较好,然亦有不尽相合者。

如长短粗细之间,未能一一尽善,则当取长恕短,要当视其可施人力与否。

张京兆工于画眉,则其夫人之双黛,必非浓淡得宜,无可润泽者。

短者可长,则妙在用增;

粗者可细,则妙在用减。

但有必不可少之一字,而人多忽视之者,其名曰“曲”。

必有天然之曲,而后人力可施其巧。

“眉若远山”,“眉如新月”,皆言曲之至也。

即不能酷肖远山,尽如新月,亦须稍带月形,略存山意,或弯其上而不弯其下,或细其外而不细其中,皆可自施人力。

态度

 

古云:

“尤物足以移人。

”尤物维何?

媚态是已。

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

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

如云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则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

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

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

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

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

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

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

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皆“态”之一字之为崇也。

是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

态自天生,非可强造。

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

三、百年中国的四次美学热

1、蔡元培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力提倡美育,并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由于蔡元培在学术界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经他的积极提倡和大力支持,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空前的“美学热。

美学和美育成了当时文化界、教育界、知识界、文艺界的热门话题;

社会名流如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鲁迅等人,纷纷加入美学讨论的行列;

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美学的专家,如范寿康、陈望道、邓以蜇、朱光潜、宗白华、马采、蔡仪等人;

出版了大量美学专著译著;

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美学课程;

社会上纷纷创办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专门学校;

各种各样的研究会多,经常举办讲习班,请专家名人讲演;

报刊杂志竞相发表美学文章,自由展开学术讨论。

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对美学的贡献

丰子恺是大画家,同时又是音乐教育家、文学家。

他在美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写了大量的普及性的文章和著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丰子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艺术的一生。

他影响青少年最深的是他洒落如光风霁月的胸襟,以及他至性深情的赤子之心。

2、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号召下,《文艺报》发动了一次针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和讨论。

在朱光潜的自我批判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于1956年6月号的《文艺报》上公开发表后,早已组织好的一批批判文章,如贺麟的《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黄药眠的《论食利者的美学——朱光潜美学思想批判》、蔡仪的《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敏泽的《朱光潜反动美学思想的源与流》等等,很快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哲学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然而随着批判的深入,批判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据统计,这场讨论持续时间长达九年,参加讨论者近百人,发表论文三百多篇,是建国以来学术界出现的一次罕见的“百家争鸣”。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四大流派:

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3、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最大的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短短的几年时间浓缩了近两个世纪的西方现当代美学史。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说,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学术界出版了大量的美学著作,特别是翻译著作。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表现。

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这期间,美学著作成了社会上最畅销的学术著作,美学课程成了大学里最受欢迎的课程,美学专业成了文科类研究生报考的最热门的专业。

《傅雷家书》

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一种什么样的气象,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这本书,和前面提到的丰子恺的著作,都属于20世纪中国出版的最好的美育读物,因为这些书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可以使人的境界得到升华。

4、第四次美学热出现在近几年。

其背景是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核心城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愈来愈走向精致与高雅。

其主要的表现是:

日常生活中对于艺术生活的渴求,工艺美术设计日益受到重视,经济生活中审美附加值日益增强,对于自然美的渴求,等等。

(第四次美学热与前三次的不同在于:

全民参与)。

四、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

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6、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生活(快乐,快感,美感、审美活动、审美经验)。

五、美学的学科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审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学一点都不神秘,一点都不晦涩,每个人都是美学家,而且必须是美学家。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

4、美学是一门终身的学问与修养。

5、美学具有最强的体验性。

(详见第八小节)

六、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一)、从求知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可以给我们系统的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知识,形成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2、学习美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磨练我们的敏感力,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打好基础。

(二)、从做人的角度来看,这才是最最最重要的——人生修养的获得与提升。

1、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不仅遵守规范,而且激发、陶冶情感,获得越来越丰盛、境界愈来愈高的快乐。

2、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为一件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三)、从致用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有助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等具体的艺术实践。

2、随着审美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美学策略已经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美学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七、如何学习美学

1、精赏经典。

理论经典与艺术经典。

2、积累体验。

尽可能丰富而且宽广。

美学是体验性最强的知识。

体验的私人性。

3、善于反思与反省,在生活之中获得美的感悟。

4、推荐书目与教材。

(见第九小节)

5、课堂的授课结构:

A、理论命题、范畴、概念、问题、推理、逻辑。

B、经典导读。

C、具体例证。

八、美学的体验性(本章重点)以前上课的时候说不考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体验性

1,美学是体验性极强或者最强的学科。

2,自然科学与伦理学都不具有体验性或者体验性不强、不直接。

科学,对于人来说,其最终的结果或应用其成果所制作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道德同样最为注重的是最终的道德行为的善或恶或对善与恶的评价,既可以是直接的体验,也可以是间接的材料,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

但是,对于审美而言却绝不是这样。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首先是从体验开始的

从体验性来看,美学学者与逛时装店的女子并无二致。

美学是对美学学者切身体验的忠实描述与理性反思。

在世界美学史范围内,美学大师皆为鉴赏大师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康德、席勒、歌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英伽登、宗白华、朱光潜、蒋孔阳、王朝闻

当今美学界甚至文学史界在体验上的匮乏,致使美学学科丧失其根本

无文学的文学理论

无审美对象的美学

无鉴赏力的文学史

受到污染的体验以及如何避免

没有“纯粹”的体验,只有更接近于“本体”的体验。

流俗的文学观与文学教育所导致的体验污染。

相对中立与靠近大众。

体验即一种生活,或一种人生

主客不可分。

——传统美学中的主客二分

主客不分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哲学与美学悠久而光荣的传统。

唯物与唯心是西方哲学的传统,直到柏格森,尤其是现象学之后,主客不分才成为主流之一。

(存在主义是对现象学的发扬)

国内众多学人受现象学及其美学观念的影响,提出反对主客二分的反映论或认识论的美学,但是却一直未直接提出能够概括这一观念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来说,这是极不应该的。

提出审美生活这个概念正是为了合于作共同理解得支点之用,它可以最鲜明而且最普遍地概括上述观念,当然,如果使用审美过程、审美活动等概念也是可以的,但是以从优命名法来看,生活这个概念还是最易于为大家普遍接受。

很多学者惯于采用审美经验这个概念,但是偏向于审美主体,美感经验亦然。

审美活动这个概念尽管可以使用,但是活动这个字眼太泛太空了。

审美生活这个概念可以容纳一切我们现有的正在使用的所有概念,如果说使用道德活动、科学活动这样的概念可以得以通行,那么原因就在于道德活动与科学活动都是以理性特征对感性特征的制约与突破为特征的,而生活这个概念却是指一个浑融不可分解的第一度的感性特征的人生绵延之一段时光。

审美生活这个概念可以更接近于“感性”的美学原意。

体验与回忆

体验是如何构成的?

如何描述体验?

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关系是什么是最关键的。

关系即时间性。

体验与美学学科的合法性

提出任何一个概念、术语、范畴、命题、问题、判断,都要从体验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体验来反问其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治美学即治自己。

这是美学学科的一个根本特点。

如何加强美学学科的体验?

1、涉足尽可能多的审美对象:

纯粹的艺术品、物的制品或对象——自然美、空间环境的美、日用品的审美设计。

2、从经典出发。

第二章审美生活的特性及其构成

审美生活三要素、构成、特性

一、为何以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原因:

(“审美生活”概念)

●高质量的审美生活的获得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生活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生活之流中的一段;

其特性是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流畅性快感。

只能使用“审美生活”概念来进行指称,它包括审美时间、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三要素,本身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

审美生活是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二、审美生活的特性

●1、审美生活首先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只不过其快乐的形态千变万化,或悲或喜,或庄或谐,或崇高或优美,甚至诸种状态杂糅其中。

●2、审美生活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快乐,一般不经由抽象的思考、计算与逻辑推理,但是,感官感受的能力仍然是需要养成、训练、呵护、提升、拓展的,与人类的其他能力无异。

●3、审美生活是一种流畅体验(审美生活最显著的特性),其始于人对快乐的寻求与热爱,而且这一寻求与热爱一直持续无间地推动着审美生活过程;

在这种审美生活流畅的持存或绵延之中,审美主体始终-指向审美对象。

“流畅”意味着一个审美生活事件质量较高,完成的过程完美,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流畅”是审美生活在“内时间意识”呈现上最为简捷的根本枢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这就意味着:

感知系列的连续体不是事后通过对此系列所作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而形成的,相反,这一感知系列中的被感知者是在一个行为级中被给出的。

此处的关键是接受“时间意识”或者“内时间意识”概念。

归根结底,“审美生活”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性”的享受与愉悦,而且,这一“审美生活”的“过程性”还只能由特定的对象来奠基,也就是说,通过对《安娜·

卡列尼娜》的阅读,我们所获得的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快乐,因为审美主体所指向的审美客体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其“结构”——构成作品的所有“细节”与“部分”之间构成是固定的、不容变动的。

所有的“细节”与“部分”都在作品的“整体”之中承担或者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与功能;

如果“部分”与“因素”可以被变动、被更易或者可以独立地存在而不在作品的“整体”之中,那就意味着这个对象不是一个“好的对象”、“美的对象”,也就意味着“审美生活”不可能完成或者完成的质量不高。

这意味着,不管审美主体还是审美客体的构成如何复杂,它们作为构成这一审美生活整体的因素或者“质料”都必然地带有“整体”的特性,而“过程”正是“整体”的内在特性之一。

因而,对于一个已经形成的审美生活的过程或者“内时间意识”而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都失去了其孤立存在时的特性,自审美主体而言,其“内时间意识”是被“独一无二”的审美对象所奠基的“独一无二”的“内时间意识”;

自审美对象而言,其“自始至终”寓于审美主体的“内时间意识”之中。

欧阳修少年游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王国维

●问“隔”与“不隔”之别?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了隔。

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三、审美生活史举例之一:

古希腊的审美生活

●在西方思想界,古希腊一直是作为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来看待与追慕的。

●在审美生活中,古希腊在戏剧、雕塑、史诗、节庆、建筑等很多方面都有极为辉煌的成就。

●在众多的审美行动中,由于戏剧与公民教育、艺术活动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地联系为一体,这种集体活动就带有组织化的全民性质。

亚里斯多德论审美生活

●1、“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

假如两者都是必须的,那么闲暇也比劳作更为可取,并是后者的目的;

于是需要思考,闲暇时应该做什么。

●2、“娱乐是为了松弛,而松弛会带来享受,它是医治劳苦的良药;

消遣包含高尚,而且包含愉悦,幸福就由这两者构成。

音乐是最令人快乐的事情,因而就有人主张用音乐来教育青少年,因为所有有益无害的享乐不仅有益于人生的终极目的,而且可以带来轻松。

尽管能够实现人生目的的幸运儿寥寥无几,但是人们可以时常暂释心头重负,仅仅为开怀而坐享这份安娱之中的轻松和欢愉。

●3、“终极的目的不再企求任何未竟之物,而种种即刻的快乐也无一企求将来的事物,……谁能断言音乐的本性中就不会产生比普通的快乐更高的体验呢?

作为亚里斯多德对立面的柏拉图

●柏拉图则是作为亚里斯多德的对立面来展开自己美学与文学思想体系的,培养“战士”是其出发点,这种禁欲主义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中世纪得到了延续。

审美生活史举例之二:

中世纪审美生活状况

●在禁欲主义的宗教理念统治之下,神学美学除了敌视现实美、诋毁女性美之外,其次就是对于文学艺术的攻击。

审美生活史举例之三:

文革

●1、理发界的全国倡议书

●2、毛主席的教导

审美生活史举例之四: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

魏晋风度之一:

●这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于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

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宗白华先生

魏晋风度之二

●二则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四、审美生活的三要素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时间(时间、时间性、审美时间性)

(一)审美时间

●审美生活构成的要素之一,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而且其涌现的过程就是审美生活存在的本质特性,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指向审美对象(主客不分开),也叫做审美时间性;

在审美生活中存在的时间是对日常时间的一种中断,体现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而且是一种被缩短的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物理时间是不同的,属于主观时间。

审美时间的特性:

●第一,审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的,而且其涌现性的过程本身就是其最终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指向审美对象,审美生活是我们众多生活形态的一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在审美生活中存在的时间是对日常生活时间的一个中断,它体现为个人价值或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

●第三,审美生活中的时间是被缩短的时间,是主观时间,与被闹钟、钟表等计时器所决定的物理时间是截然不同的。

(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在一个已实现的审美生活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一个“始终-指向”(同时存在)的过程,也绝对无法分开而独立存在。

何谓“始终-指向”?

●举例

●1、边读边开心。

●2、边看边乐。

●3、边游历边畅快。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

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三)、审美主体的发展及能力是第三要素。

●审美主体有什么样的素质决定了审美主体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审美生活,接受与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耻感等。

●能即可能,可能性就是时间性。

●海德格尔:

此在是对存在的领悟。

●能力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包蕴着时机,并在行为中实现,且实现为一个过程。

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需要,并在需要得以满足与实现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第三章艺术美的特性

艺术美的特性4条总结

特别强调

本章之“艺术美”指的是纯粹的艺术品。

根据用途与材料划分,审美对象可以划分为纯粹的艺术品,经过设计的日用品,自然美,空间环境的美,人自身的美。

康德其人其事其书

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804年2月12日病逝。

美学祖师爷:

康德

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

如何阅读学术原著

1、先过语言关。

2、义理最重要。

3、找准关键词。

4、反问自己的审美生活体验。

二、《判断力批判》导读

1、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用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但是一切表象间的关系,甚至于感觉间的关系,却能够是客观的(在这场合,这种关系就意味着一个经验表象的实在体);

但快感与不快感就不能是这样了,在这里完全没有表示着客体方面的东西,而只是这主体因表象的刺激而引起自觉罢了。

题解与关键词

判断力:

美感、审美能力,审美生活之能力。

批判:

划界。

鉴赏判断、审美、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